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和依附的关系,使调式中六个音级地位相同,几乎完全消除了调性感,造成音响上的飘忽不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音阶材料才如此被德彪西所青睐。
这部作品除了建立在降B持续音之上的全音阶这一大特点外,另一个特点是“镶嵌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布局在德彪西作品中很常见。传统的结构布局是曲式各个部分先后陈述,一部分陈述结束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陈述。而“镶嵌式”结构布局是指旧的段落还在陈述中,新的部分已经渗透进入。这样使得全曲乐思连绵不断,各部分间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作品在结构上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如下:
从上向下,第一个层次是全音阶旋律,它不像引子或段落A主题那样简单的上下进行,它是一个迂回、波浪形的旋律线条,这样使得音乐产生起伏变化;中间第二个层次是一个固定旋律,它反复了5次;最下面第三层次是降B持续音。进一步分析,段落A的旋律实际上脱胎于前面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层次,其结构如下:
谱例5
两个层次分别是由前面两个主题的材料构成,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段落B的主题,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德彪西作品中材料的精炼程度。段落B的第二乐句与段落A的第二乐句功能相仿,具有补充的意义,旋律没有再大范围地发展。
这段最后1小节叠入了下一段落的伴奏音型,造成了结构“镶嵌”式的效果。段落A的再现紧缩为一乐句,完整地再现了段落A的主题,低音区仍然跟随着持续音降B。主题陈述后是4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采用了段落B的主题材料。这样曲式各部分间环环相扣,互相渗透,从而打破了曲式各部分间的隔断状态,使全曲一气呵成地串连起来,这是德彪西作品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随着悦耳的五声调式的出现,音乐进入了段落C。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前后音乐段落之间形成很大对比,表现在:
第一、音乐材料的对比,明朗的五声调式与前面模糊不定的全音阶材料形成对比;
第二、力度的对比,全曲中唯一一次出现f;
第三、音区跨度的对比,前面每个段落的音区都很稳定,例如段落A一直保持在低音区,段落B一直保持在中音区等,而段落C却出现了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跨越;
第四、织体的对比,出现了快速琶音织体;
第五、由前面这些因素所必然导致的,音乐情绪的巨大对比,段落c打破了前面漫不经心的感觉,情绪上突然激动起来,达到全曲的高潮。谱例6
段落C的最后3小节仍然是连接段落,这里低声部持续音又再次出现,随后音乐进入段落A第二次再现。
段落A第二次再现前有2小节前奏,其音型是一个固定的全音阶琶音,这个音型一直反复演奏。主题出现时被移到高音区,并且由主题第一次呈现的八度重复音变为单音,音响效果更加飘渺。主题完整陈述了一遍,在结束时尾声叠入。
尾声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现一个新的音型,但是它两次被段落A”的伴奏音型打断,当它第三次出现时,引子的主题又出现了,这里已经是尾声的第二部分;引子主题完整陈述后,进入尾声第三个阶段,旋律只剩下引子主题的片断,全音阶的琶音音型再次出现,最后音乐结束在C与E构成的大三度双音上。现在再来看全曲的持续音降B的作用。全曲结束在E音,而持续音降B一直贯穿全曲,降B与E之间是增四度关系。又因为全曲是建立在全音阶基础上的,而增四度音正好是全音阶中间的音:
谱例7
因此可将它们解释为类似大小调和声中的属———主关系,从而把全曲中的持续音降B理解为类似属持续,直到全曲结束才终于解决到主音。这又一次显示了的德彪西在作品布局方面的缜密思考。
此曲可谓是德彪西运用全音阶人工调式的典范作品。由于调式只包含六个音,只有两种形态,在可用的音高材料上较之任何调式体系都大大受到限制,要单以全音阶而且是其中之一种形式来完成一首作品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如何在有限的音乐素材中挖掘、展现出性格各异的动机,抑或是性格迥异的动机如何能将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学习、分析《帆》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和依附的关系,使调式中六个音级地位相同,几乎完全消除了调性感,造成音响上的飘忽不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音阶材料才如此被德彪西所青睐。
这部作品除了建立在降B持续音之上的全音阶这一大特点外,另一个特点是“镶嵌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布局在德彪西作品中很常见。传统的结构布局是曲式各个部分先后陈述,一部分陈述结束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陈述。而“镶嵌式”结构布局是指旧的段落还在陈述中,新的部分已经渗透进入。这样使得全曲乐思连绵不断,各部分间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作品在结构上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如下:
从上向下,第一个层次是全音阶旋律,它不像引子或段落A主题那样简单的上下进行,它是一个迂回、波浪形的旋律线条,这样使得音乐产生起伏变化;中间第二个层次是一个固定旋律,它反复了5次;最下面第三层次是降B持续音。进一步分析,段落A的旋律实际上脱胎于前面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层次,其结构如下:
谱例5
两个层次分别是由前面两个主题的材料构成,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段落B的主题,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德彪西作品中材料的精炼程度。段落B的第二乐句与段落A的第二乐句功能相仿,具有补充的意义,旋律没有再大范围地发展。
这段最后1小节叠入了下一段落的伴奏音型,造成了结构“镶嵌”式的效果。段落A的再现紧缩为一乐句,完整地再现了段落A的主题,低音区仍然跟随着持续音降B。主题陈述后是4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采用了段落B的主题材料。这样曲式各部分间环环相扣,互相渗透,从而打破了曲式各部分间的隔断状态,使全曲一气呵成地串连起来,这是德彪西作品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随着悦耳的五声调式的出现,音乐进入了段落C。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前后音乐段落之间形成很大对比,表现在:
第一、音乐材料的对比,明朗的五声调式与前面模糊不定的全音阶材料形成对比;
第二、力度的对比,全曲中唯一一次出现f;
第三、音区跨度的对比,前面每个段落的音区都很稳定,例如段落A一直保持在低音区,段落B一直保持在中音区等,而段落C却出现了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跨越;
第四、织体的对比,出现了快速琶音织体;
第五、由前面这些因素所必然导致的,音乐情绪的巨大对比,段落c打破了前面漫不经心的感觉,情绪上突然激动起来,达到全曲的高潮。谱例6
段落C的最后3小节仍然是连接段落,这里低声部持续音又再次出现,随后音乐进入段落A第二次再现。
段落A第二次再现前有2小节前奏,其音型是一个固定的全音阶琶音,这个音型一直反复演奏。主题出现时被移到高音区,并且由主题第一次呈现的八度重复音变为单音,音响效果更加飘渺。主题完整陈述了一遍,在结束时尾声叠入。
尾声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现一个新的音型,但是它两次被段落A”的伴奏音型打断,当它第三次出现时,引子的主题又出现了,这里已经是尾声的第二部分;引子主题完整陈述后,进入尾声第三个阶段,旋律只剩下引子主题的片断,全音阶的琶音音型再次出现,最后音乐结束在C与E构成的大三度双音上。现在再来看全曲的持续音降B的作用。全曲结束在E音,而持续音降B一直贯穿全曲,降B与E之间是增四度关系。又因为全曲是建立在全音阶基础上的,而增四度音正好是全音阶中间的音:
谱例7
因此可将它们解释为类似大小调和声中的属———主关系,从而把全曲中的持续音降B理解为类似属持续,直到全曲结束才终于解决到主音。这又一次显示了的德彪西在作品布局方面的缜密思考。
此曲可谓是德彪西运用全音阶人工调式的典范作品。由于调式只包含六个音,只有两种形态,在可用的音高材料上较之任何调式体系都大大受到限制,要单以全音阶而且是其中之一种形式来完成一首作品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如何在有限的音乐素材中挖掘、展现出性格各异的动机,抑或是性格迥异的动机如何能将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学习、分析《帆》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