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仅就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
要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个性人才,在教育模式和方案上进行大胆革新,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其个性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做到认真观察分析,精心安排,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使知识、道德规范的教授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要求,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同时积极探索并完善学分制,建立学生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和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以及择时择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可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建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
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不能忽視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倾向。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交际能力、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受到青睐。这些素质要求必须反应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中。知识本位教育以客观世界为目标,忽视了学习是个体的内在变化。常见的现象是,学生记住了大量的公式、定律,但不会运用;能力本位教育则把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属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范畴,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在能力本位的教育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
三、运用能够体现高职特色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各具特点,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的标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由于接受中职教育的对象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所以面对这些特殊的生源主体,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生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中职教育来说,要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标准,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在制定中职学生的评价标准时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可持续性,把握显性评价与隐性相结合,评价标准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四、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功能
校园文化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底蕴丰厚、富含科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且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学校必须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努力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同时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增设鼓励学生创新的“第二课堂学分”,各专业开设讨论课、研究性课、创业训练课等特色课程。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知识技能比赛,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有关协会,结合学校教改课题,让学生参与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空间和机会平台,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一、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
要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个性人才,在教育模式和方案上进行大胆革新,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其个性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做到认真观察分析,精心安排,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使知识、道德规范的教授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要求,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同时积极探索并完善学分制,建立学生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和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以及择时择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可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建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
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不能忽視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倾向。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交际能力、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受到青睐。这些素质要求必须反应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中。知识本位教育以客观世界为目标,忽视了学习是个体的内在变化。常见的现象是,学生记住了大量的公式、定律,但不会运用;能力本位教育则把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属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范畴,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在能力本位的教育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
三、运用能够体现高职特色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各具特点,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的标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由于接受中职教育的对象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所以面对这些特殊的生源主体,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生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中职教育来说,要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标准,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在制定中职学生的评价标准时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可持续性,把握显性评价与隐性相结合,评价标准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四、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功能
校园文化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底蕴丰厚、富含科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且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学校必须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努力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同时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增设鼓励学生创新的“第二课堂学分”,各专业开设讨论课、研究性课、创业训练课等特色课程。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知识技能比赛,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有关协会,结合学校教改课题,让学生参与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空间和机会平台,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