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人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谈以下几点思考。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另外,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传统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教师角色带来新的挑战。从我们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材处理上、内容安排上、任务驱动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教师角色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实践研究的引导者。这些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而不只是以前的计算机教师了。信息技术新课程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知识。并感受信息处理探究全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与以前的计算机的技术课堂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也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当然,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师生之间的界限将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初步建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另外,教师也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安排练习、确定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要求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对于有些内容,如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前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讲授内容,分析重、难点,然后学生进行上机练习。结果,发现学生在上机时,对所学内容不甚了解,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师讲述时,学生对所学软件不甚了解,缺乏感性认识,不知它能做什么,上机时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做。如果教师通过选取制定练习题目,确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定学习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上机练习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学习《制作小报》一课时,通过演示一个范例,布置“显示一篇文章—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位置”这样一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先将一篇文章调入,选择合适的图片插入,调整图片的大小、根据需要摆放它们的位置这几个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收集、制作、加工并处理信息,最后完成任务,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用行为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优秀的软件天天都在出现,教材年年更新都来不及,因此,我们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是目前世界各国所推崇的新型教学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一个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变信息教学为方法教学,教师在方向、进程、方法上起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到有关的知识技能,更能使学生掌握到学习有关问题的学习方法。
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上网浏览的方法后,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网站,供学生上网查阅,学习、探究新的知识。教师可提出某一题目,如有的学生想了解国际象棋的规则,请你帮忙;暑假,有的同学准备到某一城市旅游,请你从网上帮助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学生根据需要查找并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教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竞争观念薄弱,更缺乏团体意识,不善于协作。为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阶段性的作业,例如,在完成了《制作小报》的练习后,可将任务的难度相应增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小板报的设计任务。分组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往与协作。这种交往与协作,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的“磨合”,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当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我们作为教师,应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进行及时地指导、帮助,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任务内容上,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或做与本课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
4.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毕竟还都是一些孩子,为什么他们对游戏感兴趣,是因为有意思,而教师讲的内容没意思,他们当然不爱学了。所以需要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有趣。其实,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等方法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组织好课堂教学,不可贪多求全,力争一课一得。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真正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人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谈以下几点思考。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另外,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传统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教师角色带来新的挑战。从我们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材处理上、内容安排上、任务驱动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教师角色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实践研究的引导者。这些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而不只是以前的计算机教师了。信息技术新课程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知识。并感受信息处理探究全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与以前的计算机的技术课堂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也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当然,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师生之间的界限将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初步建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另外,教师也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安排练习、确定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要求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对于有些内容,如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前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讲授内容,分析重、难点,然后学生进行上机练习。结果,发现学生在上机时,对所学内容不甚了解,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师讲述时,学生对所学软件不甚了解,缺乏感性认识,不知它能做什么,上机时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做。如果教师通过选取制定练习题目,确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定学习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上机练习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学习《制作小报》一课时,通过演示一个范例,布置“显示一篇文章—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位置”这样一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先将一篇文章调入,选择合适的图片插入,调整图片的大小、根据需要摆放它们的位置这几个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收集、制作、加工并处理信息,最后完成任务,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用行为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优秀的软件天天都在出现,教材年年更新都来不及,因此,我们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是目前世界各国所推崇的新型教学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一个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变信息教学为方法教学,教师在方向、进程、方法上起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到有关的知识技能,更能使学生掌握到学习有关问题的学习方法。
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上网浏览的方法后,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网站,供学生上网查阅,学习、探究新的知识。教师可提出某一题目,如有的学生想了解国际象棋的规则,请你帮忙;暑假,有的同学准备到某一城市旅游,请你从网上帮助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学生根据需要查找并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教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竞争观念薄弱,更缺乏团体意识,不善于协作。为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阶段性的作业,例如,在完成了《制作小报》的练习后,可将任务的难度相应增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小板报的设计任务。分组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往与协作。这种交往与协作,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的“磨合”,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当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我们作为教师,应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进行及时地指导、帮助,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任务内容上,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或做与本课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
4.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毕竟还都是一些孩子,为什么他们对游戏感兴趣,是因为有意思,而教师讲的内容没意思,他们当然不爱学了。所以需要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有趣。其实,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等方法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组织好课堂教学,不可贪多求全,力争一课一得。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真正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