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认证主要考查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传统课程注重期末一次性考查,对教学过程的考查较为粗放。论文以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为例,对其课程目标进行有效分解,探索教学过程精细化考核,基于目标达成理念建立一套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实现课程目标合理支撑毕业要求。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达成理念;持续改进;教学过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62-03
据教育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接受2020年认证申请专业类扩大到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21个专业类的目录所包含的全部专业,这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计划在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将工科专业认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专业认证主要考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核心,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就成了当前专业认证研究的热点[2-4]。目前未参加专业认证的绝大多数课程注重期末一次性考查,对教学过程的考查较为粗放,没有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难以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不能对毕业要求实现有效的支撑,达不到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材料成型传输原理为例,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基于目标达成理念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考核,通过多种数据采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力争达到精准反映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确保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一、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构建思路的探索
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设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构建(图1),合理运用雨课堂、精品共享课程网站中的资源,在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目标达成的理念对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讲授内容、重点及难点进行分解,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接着基于雨课堂等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实时考核、限时答题、随机检查、重难點实时交流等,实现教学过程目标达成的高效精准考核。然后利用已建设的校级精品示范课程网站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考核,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拓展教学目标达成考核的时间和空间。
对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课堂学生答题结果及课后作业成效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达成量化考核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分析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时完善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再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计算结果来验证和改进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实施的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
材料成型传输原理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主要讲解材料成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使学生能够针对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描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对毕业要求指标进行分解,确定通过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的能力主要有:(1)掌握材料成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能针对材料成型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推演分析、比较与综合。(2)能够借助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现象的基本理论,利用相关的检测手段,识别判断影响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3)能够利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
(二)确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相关的支撑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需要的支撑章节和采用的教学环节,分解详见表1。然后细化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时分配以及课前预习、习题作业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果有课程实验,要求能够支撑对应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
下文以第二章《流体动力学》(12学时)作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流体的黏性和内摩擦定律,常见的三种非牛顿流体的特征,流体运动的描述、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了解欧拉方程、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教学内容:流体的性质(4学时),流体运动的描述(1学时),连续性方程(2学时),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动量传输方程(2学时),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3学时)。
重点:流体概念、连续介质模型,流体、气体的压缩性和可膨胀性,流体黏性概念、 牛顿黏性定律、黏度,宾海姆塑流型流体、伪塑流型流体、屈服-伪塑流型流体基本特征。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迹线和流线、流管、流束、流量。直角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一维总流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
难点: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压缩性和可膨胀性、牛顿黏性定律。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圆柱坐标系和求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应用。
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内容有流体的性质,流体运动的描述,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动量传输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应用。“习题作业”的内容有流体的压缩性、连续性方程,一维总流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实验”的内容有雷诺和伯努利方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讲授式、案例式、练习式。 (三)设置课程考核方法
确定本课程采用的内容与方式,确定平时学习(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网上作业、课后报告、考勤等)、课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见表2)。同时要确定课程目标的分数或登记评价标准,以便于统一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本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1.3、2.1、2.2达成评价计算方法如下:0.595×(课程目标试题均分/课程目标试题总分)+0.255×(課程目标平时成绩/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0.150×(课程目标实验成绩均分/课程目标实验成绩总分)。
(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举例
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3、2.1、2.2,专业负责人已经审核,课程负责人已确认。课程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学生对课程进行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效达成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依据主要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等,教研室主任审核评价结果,任课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
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3、2.1和2.2,课程总分为100分,成绩构成包括平时成绩(25.5%)、期末成绩(59.5%)、实验成绩(15.0%)。现抽取某专业某年级全体学生的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考试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为样本,进行该门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
课程的课堂授课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达成”记为90分,“基本达成”记为70分,“未达成”记为50分,计算指标间接评价达成度评价值=(N1×90+N2×70+N3×50)/(N1+N2+N3)×100,若评价值大于0.7,则定性判断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1.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1对指标点1.3的支撑权重为0.3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1.3支撑的分值为46分,样本得分平均为30.36,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90.92,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1.3的评价值 = [0.595×(30.36/46)+0.255×(90.82/100)+0.150×(90.92/100)]×0.3= 0.23。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5份,基本达成为11份,未达成为4份,计算评价值=(75×90+11×70+4×50)/9000=0.86,间接评价为达成。
2.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2对指标点2.1的支撑权重为0.1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2.1支撑的分值为20分,样本得分平均为11.4,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90.30,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2.1的评价值= [0.595×(11.4/20)+0.255×(90.82/100)+0.150×(90.30/100)]×0.1= 0.07。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2份,基本达成为13份,未达成为5份,计算评价值=(72×90+13×70+5×50)/9000=0.85,间接评价为达成。
3.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3对指标点2.2的支撑权重为0.2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2.2支撑的分值为34分,样本得分平均为19.96,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89.73,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2.2的评价值= [0.595×(19.96/34)+0.255×(90.82/100)+0.150×(89.73/100)]×0.2=0.14。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8份,基本达成为10份,未达成为2份,计算评价值=(78×90+10×70+2×50)/9000=0.87,间接评价为达成。
(五)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和对比上一年评价结果发现,本次课程教学达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在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举例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相关的检测手段,强化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的训练的改进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延续。改进措施“丰富和精炼复杂工程问题案例,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对课程目标3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后续的课程教学要针对学生对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继续改进,提高达成效果。一是在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相关的检测手段,强化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的训练。二是加强建设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网站,丰富学生线上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课后学习效率,继续对课程目标未达成的学生进行帮扶。三是以课程实验为载体,强化学生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与操作训练,提升学生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的能力。四是继续丰富和精选复杂工程问题案例,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的引导。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确定课程目标对应的支撑章节和教学环节,举例评价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探讨了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措施,建立了基于目标达成理念的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实现了课程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考核,达到精准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确保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平,林元华,王斌,等.材料类本科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性探索[J].大学教育,2018(2):136-139.
[2] 王芳,于姗,武元鹏,等. 材料类专业英语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65.
[3] 张先菊,杨眉,王斌.《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85-86.
[4] 申文竹,王斌,易锋,等.材料成型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6):155-158.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达成理念;持续改进;教学过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62-03
据教育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接受2020年认证申请专业类扩大到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21个专业类的目录所包含的全部专业,这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计划在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将工科专业认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专业认证主要考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核心,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就成了当前专业认证研究的热点[2-4]。目前未参加专业认证的绝大多数课程注重期末一次性考查,对教学过程的考查较为粗放,没有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难以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不能对毕业要求实现有效的支撑,达不到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材料成型传输原理为例,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基于目标达成理念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考核,通过多种数据采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力争达到精准反映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确保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一、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构建思路的探索
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设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构建(图1),合理运用雨课堂、精品共享课程网站中的资源,在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目标达成的理念对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讲授内容、重点及难点进行分解,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接着基于雨课堂等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实时考核、限时答题、随机检查、重难點实时交流等,实现教学过程目标达成的高效精准考核。然后利用已建设的校级精品示范课程网站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考核,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拓展教学目标达成考核的时间和空间。
对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课堂学生答题结果及课后作业成效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达成量化考核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分析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时完善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再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计算结果来验证和改进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实施的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
材料成型传输原理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主要讲解材料成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使学生能够针对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描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对毕业要求指标进行分解,确定通过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的能力主要有:(1)掌握材料成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能针对材料成型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推演分析、比较与综合。(2)能够借助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现象的基本理论,利用相关的检测手段,识别判断影响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3)能够利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理论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
(二)确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相关的支撑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需要的支撑章节和采用的教学环节,分解详见表1。然后细化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时分配以及课前预习、习题作业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果有课程实验,要求能够支撑对应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
下文以第二章《流体动力学》(12学时)作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流体的黏性和内摩擦定律,常见的三种非牛顿流体的特征,流体运动的描述、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了解欧拉方程、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教学内容:流体的性质(4学时),流体运动的描述(1学时),连续性方程(2学时),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动量传输方程(2学时),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3学时)。
重点:流体概念、连续介质模型,流体、气体的压缩性和可膨胀性,流体黏性概念、 牛顿黏性定律、黏度,宾海姆塑流型流体、伪塑流型流体、屈服-伪塑流型流体基本特征。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迹线和流线、流管、流束、流量。直角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一维总流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
难点: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压缩性和可膨胀性、牛顿黏性定律。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圆柱坐标系和求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应用。
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内容有流体的性质,流体运动的描述,连续性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动量传输方程,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应用。“习题作业”的内容有流体的压缩性、连续性方程,一维总流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应用,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实验”的内容有雷诺和伯努利方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讲授式、案例式、练习式。 (三)设置课程考核方法
确定本课程采用的内容与方式,确定平时学习(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网上作业、课后报告、考勤等)、课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见表2)。同时要确定课程目标的分数或登记评价标准,以便于统一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本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1.3、2.1、2.2达成评价计算方法如下:0.595×(课程目标试题均分/课程目标试题总分)+0.255×(課程目标平时成绩/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0.150×(课程目标实验成绩均分/课程目标实验成绩总分)。
(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举例
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3、2.1、2.2,专业负责人已经审核,课程负责人已确认。课程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学生对课程进行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效达成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依据主要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等,教研室主任审核评价结果,任课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
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3、2.1和2.2,课程总分为100分,成绩构成包括平时成绩(25.5%)、期末成绩(59.5%)、实验成绩(15.0%)。现抽取某专业某年级全体学生的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考试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为样本,进行该门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
课程的课堂授课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达成”记为90分,“基本达成”记为70分,“未达成”记为50分,计算指标间接评价达成度评价值=(N1×90+N2×70+N3×50)/(N1+N2+N3)×100,若评价值大于0.7,则定性判断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1.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1对指标点1.3的支撑权重为0.3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1.3支撑的分值为46分,样本得分平均为30.36,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90.92,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1.3的评价值 = [0.595×(30.36/46)+0.255×(90.82/100)+0.150×(90.92/100)]×0.3= 0.23。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5份,基本达成为11份,未达成为4份,计算评价值=(75×90+11×70+4×50)/9000=0.86,间接评价为达成。
2.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2对指标点2.1的支撑权重为0.1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2.1支撑的分值为20分,样本得分平均为11.4,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90.30,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2.1的评价值= [0.595×(11.4/20)+0.255×(90.82/100)+0.150×(90.30/100)]×0.1= 0.07。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2份,基本达成为13份,未达成为5份,计算评价值=(72×90+13×70+5×50)/9000=0.85,间接评价为达成。
3.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3对指标点2.2的支撑权重为0.2
某年级试卷卷面成绩对指标点2.2支撑的分值为34分,样本得分平均为19.96,样本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90.82,样本实验成绩平均得分为89.73,故材料成型传输原理的评价值计算如下:某年级材料成型传输原理对指标点2.2的评价值= [0.595×(19.96/34)+0.255×(90.82/100)+0.150×(89.73/100)]×0.2=0.14。问卷调查共计发出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统计结果为达成的78份,基本达成为10份,未达成为2份,计算评价值=(78×90+10×70+2×50)/9000=0.87,间接评价为达成。
(五)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和对比上一年评价结果发现,本次课程教学达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在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举例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相关的检测手段,强化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的训练的改进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延续。改进措施“丰富和精炼复杂工程问题案例,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对课程目标3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后续的课程教学要针对学生对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继续改进,提高达成效果。一是在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相关的检测手段,强化分析判断影响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数的训练。二是加强建设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网站,丰富学生线上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课后学习效率,继续对课程目标未达成的学生进行帮扶。三是以课程实验为载体,强化学生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与操作训练,提升学生对材料成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评估的能力。四是继续丰富和精选复杂工程问题案例,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的引导。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材料成型传输原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确定课程目标对应的支撑章节和教学环节,举例评价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探讨了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措施,建立了基于目标达成理念的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实现了课程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考核,达到精准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确保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平,林元华,王斌,等.材料类本科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性探索[J].大学教育,2018(2):136-139.
[2] 王芳,于姗,武元鹏,等. 材料类专业英语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65.
[3] 张先菊,杨眉,王斌.《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85-86.
[4] 申文竹,王斌,易锋,等.材料成型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6):155-158.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