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天桥中幡摔跤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进门左手边有一个小院,小院的门口左右各有一块木匾,像过年时门两侧的对联一样格外引人注目,两块木匾上分别写着,天桥宝三艺术团和中华非遗国术馆。据说在这一个院子里有两项国家级非遗,对这里的奥秘一定要一探究竟。
  中幡与摔跤在传入天桥之前本是两项没有太多关系的体育运动,但自从传入天桥之后,宝三(本名:宝善林)对这两项运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开拓了两项非遗传承的新时代。
  又说又练真把式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连说带练那才是真把式。”这是流传在老北京的一句顺口溜。天桥宝三的摔跤就是这“连说带练”的真把式。
  说起摔跤的起源那就早了,窃以为,打从有了人类打架可能就有了摔跤。这只是玩笑。但早在《礼记·月令》中就记载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周朝时摔跤角力已经被国家制定成为了士兵的常规训练科目。
  我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族,很多民族却也有自己的专业摔跤项目。蒙古族把摔跤称为“博克”,博克也是那达慕大会上重要的一环;藏族的摔跤称作“布卡”;维吾尔族的摔跤叫“且里西”; 彝族式摔跤是“格”。到了清朝,作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满族人对摔跤更為重视,他们组建的善扑营,聘请各民族的摔跤高手专门教八旗子弟进行摔跤。也开创了“京跤”这一集百家之长的摔跤技艺。晚清时,“京跤”的开创者宛八爷(宛永顺)就是当时善朴营的一等扑户(掌握各项技能的摔跤手)。
  清王朝灭亡之后,天桥的民间艺术逐渐兴起,其中摔跤成为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项目之一。代表人物中就有宛八爷的弟子宝三。宝三在民国时期曾获得过两次全国摔跤冠军,一次亚军。天桥的摔跤极富观赏性,摔跤者身形健硕,步法灵活,运作推、挤、倾、轧、绊、背等技艺及“扫堂腿”、“鸳鸯绊”、“野马分鬃”、“举火烧天”等招式变化相互竞技。摔跤人常说:“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也即是说成型的招式只有三十六,而其中变幻无穷,据统计衍生动作有上千种之多。
  摔跤的训练过程十分辛苦,没有坚强毅力的人很难坚持下来。西城非遗保护中心的那座小院内就陈列着很多摔跤的训练器械,包括大棒子、小棒子、皮条、石锁子、盾子、拧子等。大棒子是训练人的横力,人把50斤的东西提起来很容易,那是竖力,而把50斤的东西双臂抬平,谁也坚持不了多会儿,那就是横力,而摔跤用的就是那横力。盾子外形有点像健身房中的杠铃,但动作就不只是单纯的推举了,而是要把它舞起来,就好像在跟真人摔跤一样。拧子就长得更奇怪了,一块方形的厚石板,对角线的两个角各有一根短木把,那是用来练拧劲的,在实战中非常有用。
  跤场上的天桥摔跤精彩好看,摔跤者之间斗智斗勇,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有一个“大德合”出现,引得场下叫好声一片。天桥的摔跤倡导理性跤,没有过多的死缠烂打,也没有你死我活,只要是除两脚之外的第三点着地就算输,同样是重竞技项目的国际式摔跤欣赏性较天桥摔跤也要略逊一筹。现在就连国际跤流行的欧洲人也来中国学习天桥的摔跤技艺。
  诙谐幽默武相声
  精彩好看的跤艺对练只是天桥摔跤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武相声则是观众喜爱天桥摔跤的另一个关键看点。天桥摔跤传承人付文刚先生直言到:“你知道我的招式,我也知道你的招式,两个人就在那一声不响地摔。技术都不错,就是谁也摔不倒谁,那观众也不爱看呀。”必须得让观众体会到摔跤的乐趣,让他们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才是天桥摔跤的乐趣所在。按老北京话说就是,这摔跤光摔不行还要“量活”,所谓量活就是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观众感动快乐。这量活可是件需要技术的工作,摔跤者必须根据现场的环境、面对观众对象和可以引起共鸣的事情,即兴表演。所以跤虽然天天摔但场场不同,有无穷的看点,让观众百看不厌。京城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京城二赵”之一的赵振铎先生年轻时也经常来天桥看摔跤,不只是为了欣赏体育表演,更喜欢听他们量活,可以丰富自己对相声艺术创作的灵感。
  摔跤表演时一般都是三个人一起上场,他们都穿着“京跤”专业的褡裢,这种服装由厚毡子制成,禁拉抗摔,让跤师们看上去都显得十分干练。师傅在场中进行量活,两位徒弟在场内拉开架势进行表演。师傅一般总是和一个徒弟联合,让另一个徒弟上当,摔倒或出洋相,用语言与动作让观众开心。有时也会针对某位观众或某个观众群体进行即兴互动,让观众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皇家礼仪大执事
  中幡是由古代军队中的大督旗演变来的,最早的“中幡”表演出现在晋朝的军中,叫做“撞幡”。清朝时中幡称作“大执事”,成为了皇家仪仗队的一员,出现在祭祀、狩猎、巡游等皇家重要的场合。当时幡分八面,幡面上两面画龙,两面画凤,两面画虎,两面画豹,分别象征着皇帝、皇后、王爷与文武百官。清政府倒台之后,艺人王小辫从在宫中从事大执事的兄长处学到了中幡的表演技法,但由于已是民国不能再叫大执事,幡面上的龙凤虎豹也不能再出现,于是为了表达到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祝愿,王小辫在幡面上写下“中华民族 一帆风顺”八个大字。王小辫的表演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大家逐渐的就把“中华民族 一帆风顺”简称为“中幡(帆)”,中幡之名也由此而来。
  中幡虽然已经流落到了民间,但中幡的制作还是保持着一套完整的皇家制作规制。中幡一般总长为三丈三,三三得九,是最大的单位阳数,表示出皇家的规格。中幡要选节长竿直的毛竹;先将毛竹烤直,之后进行放性,以免它日久变形,放性后进行打磨,让它更直更光滑;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工作了,在竹竿的不同部位缠上藤皮,调整竹竿的软硬度,这项工作没有多年的经验是无法掌握的,最后还要加入秘制的中草药进行防虫处理。现在西城非遗中心内还陈列着当年王小辫使用过的中幡,四代中幡人都曾使用过它。
  中幡竿顶上由一层乃至数层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璎珞宝盖,象征着皇帝的黄罗伞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通过着“花梭”“花梭”的响声,常去庙会的人用耳朵就可以找到中幡的表演场地。   一幢中幡一台戏
  舞中幡可是件不简单的事,近十米长的大竹竿子别说舞,就是把它立起来都不是易事。按传承人付文刚先生的话就是舞中幡要的是六个字:“力量、技巧、胆量”。中幡表演基本出现在每年春节的北京庙会之上,春节期间的北京天寒、风大、气候干燥,表演中幡的表演每个人都是上身一件褡裢,下面一条单裤,在寒风凛冽中舞动中幡,让人瞧着就是一个字“棒”。风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时大时小,表演用自己的技巧控制住幡之余,还要进行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幡忽右忽左,忽前忽后,上下翻飞。这不算难,难的是抛接动作,人与人之间的抛接,从手到脚的抛接,从脚至脑门的抛接,都要用下巴和牙齿完成,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海啸一般的掌声。
  天桥的中幡和天桥摔跤一样也用量活与观众进行互动。付文刚介绍,在去台湾进行表演时,有一个往前迈大步的动作,付先生就直接解释为,“我们是跨海而来。”后面又有一个用下牙接住中幡的高难度动作,付先生又解释为,“这是海峡两岸”。这样的互动都是不经过提前编排即兴创作的。还有的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在一次表演中有一个动作叫“钓鱼”,是表演者用下巴接住中幡,付先生马上说到,“这叫钓鱼岛是中国的。”这机智诙谐的语言让观看表演人的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每每中幡的表演周围都会挤满观众,大家时而手心撮汗,时而捧腹开怀。有人说,这一幢中幡就是一次庙会的一台主戏。
  与时俱进扬国威
  中幡在不同的时代也发挥着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幡的幡面子。幡面子是中幡最醒目的部分,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也与时俱进地进行着变化。最早王小辫的幡面子为“中华民族一帆风顺”,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之后的中国的祝福。王小辫的弟子宝三的幡面子有“以武会友”,体现了宝三高超的摔跤技艺;还有“扭动乾坤 定太平”,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解放后宝三的弟子付顺禄的幡面子都体现了新中国的风采。“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6月10日中华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的题词,1958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幡以此为幡面突出了本届全运会的主题。“天桥是北方艺术大学校”是周恩来总理对天桥的定义。第四代天桥中幡的传承人的幡更有了新时代的气息,他们的主幡面是“付氏天桥 宝三艺术团”,“新北京 新奥运 老天桥 新艺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20幢为开幕式热场的中幡的幡面子,这也是天桥最大规模地向全世界人民亮相,为了这次盛会付文刚带领大家集训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成功的表演扬了国威,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幡艺术。“中华非遗传承人”的幡面子曾出现在四川成都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在本次大会上文化部部长还亲自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对中国的中幡进行讲解,大会之后付文刚还被评为当年的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先进工作者。
  一脉相承两技艺
  当年王小辫一次在天桥表演中嶓的时候,突然天刮狂风,眼看着中幡就要落地,这时正在旁边观瞧的宝三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功,出手相救,将中幡接住。自此以后宝三又开始跟随王小辫学习中幡,成为了这两项技艺的传承人。在宝三的弟子中也只有付顺禄同时传袭了这两项技艺。现在在西城非遗中心的付文刚先生是付顺禄的儿子,也是这两项非遗的传承人。
  在平常人看来这两项技艺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传承人付文刚的口中这里的学问就大了。当年宝三在掌握了这两项技艺之后发现,中幡中的很多动作都对摔跤的训练有辅助功能。比如摔跤人有句话“摔棍,不摔绳。”就是摔死物好摔,活物不好摔。而中幡就是这么一个不好控制的活物,近10米高的大竹竿,上面只要有一点风,下面舞幡的人就得用很大力量去控制。舞幡也可以调动摔跤时所运用的每一组肌肉群,特别是对步伐的稳定性上幫助非常大。不要看中幡上面舞的是多么风光,其步伐才是最关键的,而下盘的力量对于摔跤来说也是格外的重要。中幡的很多手法,在摔跤中就是招式。付文刚先生还特意为我演示了中幡单拉线与摔跤后挂门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天桥中幡与摔跤的一脉相承。
  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分别在2006年、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始建于1985年,以天桥中幡、摔跤、硬气功、双簧等传统艺术为班底的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更早就已蜚声海内外,他们除在北京各大庙会和全国文化演出中进行表演外,还走出了国门前往十余个国家进行演出,把天桥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他文献
老年人反映住不起、住不上、住不好,养老服务举办主体反映盈利难、融资难、用地难……这些养老服务中的堵点、痛点,究竟该如何破解?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一套具体的养老服务“清障”方法。  对于全国2亿多老年人来说,这一系列堵点、痛点问题即将迎来一轮集中破解。  《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8条举措,集中精力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养老服务
“香會”叫法初见于明代,是祭神修善的民间社团组织及其举办的活动。根据香会组织的活动内容,又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是给庙宇和香客做善事,武会则是以表演杂技、杂耍等各种演艺活动为特色。“幡鼓齐动十三档”是老北京香会对各类武会的总称,是传统武会的代表。这一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是极具文化传承意义的“京味文化”,建国后,改称“武会”为“花会”,取意“民间艺术之花”。如今,作为庙会的重头戏,成为北京市民
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户用沼气,不仅可以解决无养殖农户的原料不足问题,还可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由于该项技术程序复杂、发酵物配比要求高,在推广中往往出现产气不足、不耐用等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秸秆沼气建设和提高产气率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发酵原料的预处理    秸秆沼气技术的关键是原料的选择及前期处理。  1.原料的选
陈敏尔主持并讲话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后,市委常委会立即召开扩大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抓好“战疫”与“战贫”,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
黑木耳是食用菌中的一种,又名木耳、光木耳。自然界由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种有生命的机体组成。黑木耳属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门,胆子菌纲,银耳目,木耳属。黑木耳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在食用菌各个品种中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现在是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味道鲜美、滑嫩爽口。黑木耳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性,抗多种疾病,同时还具有补血、凉血、止血、润肺益胃、润燥利肠、舒筋活络、轻身强志
青龙沟景区的诱惑  “兵至如归”宾馆距毛泽东广场只有2公里。我到韶山的第二天,旅游团集体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全天自由活动。吃完午饭,我和夫人计划沿韶源公路向东,先自游毛泽东广场,反正步行扺达也就是半个小时之内的事儿,既是饭后散步,又能对毛泽东广场先睹为快,而且沿途看景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韶源路周边处处是景哦!果不其然,出宾馆没走多远,在丁字路口就看到了一块立得很高的观赏石,上刻“青龙沟”三字。初
导语: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这是明朝学者型官员杨慎的诗句,写的是云南抚仙湖烟波浩渺,仙境天成的景色,在他看来,抚仙湖的天然图画还更胜西湖。当然了,“我与徐公孰美”这种问题是见仁见智,西湖之美更多是一种文秀,而抚仙湖之美则在于天然。  抚仙湖位于云南玉溪市的澄江县,从昆明驱车一个多小时便可以到达。在通往抚仙湖的路上,可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  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仙女湖畔,一座新坟上,湿润的黄土被层层叠叠的鲜花遮得严严实实。大清早,周边村社群众不约而同手捧鲜花和香烛来到这里,祭奠已离世半个多月的好书记——向兴浩。  62岁的李帮成是两坪乡的五保户。这天,老人特地起了个大早,带着亲手做的回锅肉,走了三公里山路来到仙女湖。“向书记在世时,长期照顾我。”李帮成边说边抹眼泪,“我知道向书记喜欢吃回锅肉,以后每年清明
雨后,黔江区水田乡水田村的养猪场热闹不已。42岁的饲养员郑素梅身着黑色皮制围裙,推着满载饲料的“四轮车”,步入猪舍。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猪崽们兴奋地挤上来,等着享用美味的午餐。  养猪场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12000头。  “多亏了生猪产业互助组,让我们这些留守妇女找到了生活的价值。”笑容堆在郑素梅憨厚的脸上。  生猪产业互助组只是黔江991个“土家姐妹”互助组之一。2011年初,黔江区已有51
导语:在“熊猫外交”的历史背景下,熊猫“香香”的诞生是中日友谊的见证,同时也拉动了一波 “香香经济效应”。  去年12月19日,刚过半周岁的雌性熊猫宝宝“香香”终于在出生地东京上野动物园开始公开亮相,这是上野动物园自1988年以来时隔近30年后再次有熊猫宝宝展出。  由于不少日本人热切盼望尽早一睹“香香”的芳容,为了保障“香香”的健康,上野动物园从12月19日至明年1月底每天開放两个半小时,采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