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敲碎了晚清政府“自强、求富”的美梦,敲醒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幻想。
我们不禁要发问,120年前的水师到底为何会败,还败得那么彻底?探究历史,我们试着从武器装备层面上探求答案。
比国力,中国远胜日本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指出,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且与中国相当。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有数据表明,当时清政府的GDP相当于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可谓不富。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也认为,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之时中国国力、军力并不逊于日本。他表示,当时中国人口一般估计约4亿,而日本人口不足4000万,国土面积日本也不到中国的1/10。经济总量上,中国也超过日本。资料表明,甲午战前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日元。其中,日本除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其他均低于中国。
比军力,双方“各有长技”
国力如此,那军事实力如何呢?彭光谦指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洋务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师夷长技”创立了兵工厂,仿制各种近代枪炮,并大量从西方进口武器,军事装备有了明显改善。到甲午战前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共计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24只,总排水量8万余吨。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有大小战舰近50艘,总吨位约5万吨,号称世界第6,亚洲第一。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到1893年,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37艘,总排水量6.1万吨。中国仍有优势。
打胜仗,不能只靠武器
战争是铁与血的交锋,铁是手中武器,血属于执剑之人。武器和人都是战争的主要因素。甲午战争,有人认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针对这一认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如若北洋水师经费充足,多添快船快炮,结果又如何?
我们可以比较其中一个细节。同是鱼雷艇,中方管带王平、蔡廷干率艇争相出港逃命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简单比较之下,可见其中的差距不光是经费投入能弥补的。
从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结局,莫过于强大的北洋舰队未击沉一艘敌舰就整体覆灭。仅此一点,关于经费短绌、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仅与日军一役便全军覆没,说明武器装备并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沉重的历史面前,我们当痛定思痛。
2014年又是甲午年,同120年前相比,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甲午海战惨败的警钟在今天还应敲响,更应敲响!新的作战条件使得作战双方能够非直观非接触地实施作战行动。谁也不应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再先进的信息化武器系统,也是受人支配的。精神素质、战斗意志、战术水平、智慧谋略能力等人的因素在信息化战争的对抗中仍然至关重要,武器的优劣对比不能决定一切。如果相信装备优势决定一切的观点,否定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人的战斗精神,相对于劣势的军队来说就等于先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
120年前的甲午之战,中国并没有输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了武器的使用者、军队的领导者、政府的决策者身上。今日再谈甲午战争,是为了不忘记这段血泪史,也是为了不再败、打得赢,更是为了努力实现党在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摘自《国防军事动态》)
责任编辑:闫院平
我们不禁要发问,120年前的水师到底为何会败,还败得那么彻底?探究历史,我们试着从武器装备层面上探求答案。
比国力,中国远胜日本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指出,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且与中国相当。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有数据表明,当时清政府的GDP相当于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可谓不富。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也认为,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之时中国国力、军力并不逊于日本。他表示,当时中国人口一般估计约4亿,而日本人口不足4000万,国土面积日本也不到中国的1/10。经济总量上,中国也超过日本。资料表明,甲午战前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日元。其中,日本除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其他均低于中国。
比军力,双方“各有长技”
国力如此,那军事实力如何呢?彭光谦指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洋务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师夷长技”创立了兵工厂,仿制各种近代枪炮,并大量从西方进口武器,军事装备有了明显改善。到甲午战前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共计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24只,总排水量8万余吨。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有大小战舰近50艘,总吨位约5万吨,号称世界第6,亚洲第一。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到1893年,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37艘,总排水量6.1万吨。中国仍有优势。
打胜仗,不能只靠武器
战争是铁与血的交锋,铁是手中武器,血属于执剑之人。武器和人都是战争的主要因素。甲午战争,有人认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针对这一认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如若北洋水师经费充足,多添快船快炮,结果又如何?
我们可以比较其中一个细节。同是鱼雷艇,中方管带王平、蔡廷干率艇争相出港逃命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简单比较之下,可见其中的差距不光是经费投入能弥补的。
从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结局,莫过于强大的北洋舰队未击沉一艘敌舰就整体覆灭。仅此一点,关于经费短绌、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仅与日军一役便全军覆没,说明武器装备并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沉重的历史面前,我们当痛定思痛。
2014年又是甲午年,同120年前相比,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甲午海战惨败的警钟在今天还应敲响,更应敲响!新的作战条件使得作战双方能够非直观非接触地实施作战行动。谁也不应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再先进的信息化武器系统,也是受人支配的。精神素质、战斗意志、战术水平、智慧谋略能力等人的因素在信息化战争的对抗中仍然至关重要,武器的优劣对比不能决定一切。如果相信装备优势决定一切的观点,否定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人的战斗精神,相对于劣势的军队来说就等于先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
120年前的甲午之战,中国并没有输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了武器的使用者、军队的领导者、政府的决策者身上。今日再谈甲午战争,是为了不忘记这段血泪史,也是为了不再败、打得赢,更是为了努力实现党在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摘自《国防军事动态》)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