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笛声,走进音乐的殿堂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ijj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音乐课堂中,竖笛有助于唱歌、欣赏和创作教学。学习竖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可通过竖笛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关键词 初中;音乐;竖笛;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78-03
  作者简介 丁洁(1978—),女,江苏沐阳人,教育硕士,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新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确,器乐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依据“新课标”关于“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的原则,笔者选择了竖笛作为课堂乐器教学的载体,通过竖笛教学让学生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根据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和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竖笛教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一、竖笛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竖笛有助于唱歌教学
  1.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
  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多采用的是先跟着老师模唱歌谱,然后把歌词填进去,一首歌就算学完了。固然,这种教学方法也使我们学会了不少歌曲,但用多了往往会使学生生厌。而且,对于一首陌生的歌曲,视谱还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音唱不准,把握不住音高的现象。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歌曲不敢大胆唱的心理,因此兴趣也就不高,这也使得视谱教学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难题。自从在音乐课堂引入器乐教学,特别是竖笛教学的推广普及,使视谱——吹竖笛——视谱形成了明显的良性循环。由于竖笛音高固定、简单易学,学生通过吹奏竖笛,使原来有些难以纠正的音准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习歌曲的准确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2.提高气息的控制能力
  竖笛是吹管类乐器,在吹奏过程中气息的控制是相当重要的。要有意识地控制气息,才能吹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学生通过进行系统的吹奏竖笛练习,大大锻炼和提高了他们均匀、平衡地控制气息的能力,这对于唱歌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上册《桑塔·露琪亚》这一课,教学目标要求:“学习演唱《桑塔·露琪亚》,能用“急吸缓呼”的歌唱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欢愉的情绪演唱歌曲。”开始,笔者在一个班教唱这首歌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进行了气息训练和发声练习,但是学生依然很难掌握好“急吸缓呼”这一技巧。接着,在另外一个班的教学中,笔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唱歌曲先练习竖笛。先教会学生用竖笛吹奏《桑塔·露琪亚》,让他们在吹奏竖笛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急吸缓呼”这一技巧,然后再进行歌曲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升班级的合唱水平
  我们都知道,班级合唱教学是非常难的,学生如果没有进行长期专门的训练,唱多声部的歌曲往往容易“走调”,因此也导致合唱教学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而用乐器演奏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乐器演奏的优势所在。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红河谷》,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对于平时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学生来说,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增加了一个竖笛吹奏《红河谷》的环节,通过吹奏竖笛让学生体会二声部合奏带来的美妙和谐的和声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声部演唱的教学,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选择一些二声部乃至多声部的乐曲给学生吹奏,这对训练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合唱水平大有裨益。
  (二)竖笛有助于欣赏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竖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情绪,提高学生体验表现音乐的能力。例如:在欣赏《欢乐颂》这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以及《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加强学生内心情感的积累,然后再欣赏这部作品。再欣赏完《欢乐颂》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还沉浸在作品表现出的对自由和欢乐的不懈追求及深情向往的庄严宏伟的景象中。这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竖笛,让我们一起来演奏这神圣的乐章吧。”通过吹奏《欢乐颂》,又一次使学生感受了作品的魅力,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三)竖笛有助于创作教学
  在音乐教材中,经常会有一些旋律短句的创作练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老师对这一环节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音乐创作不过是“乱弹琴”“瞎胡唱”,毫无价值。的确,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内心音高概念,创作出来的旋律经常会出现八度以上的大跳,根本没有办法演唱。还有的学生由于视唱练耳基础较差,对于自己唱出来的旋律不会记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是唱而是用竖笛吹出自己心中的旋律,由于每个音在竖笛上都有相对应的指法,这大大方便了学生的记谱,在记下旋律后,再用竖笛来反复吹奏该旋律,聆听其效果并进行修改,从而进一步完善作品,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亲身感受音乐的美。
  有专家指出:“演奏乐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音乐学习积极性,并直接促使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可以发展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能力,提高音乐素质。”除此以外,学习和演奏乐器对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自信、自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许多乐器中,竖笛因其轻便灵巧、携带方便,价格便宜,且简单易学,而普遍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二、竖笛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竖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学生在学习竖笛过程中,从刚开始的单音练习到一小节再到一个乐句乃至一个乐段最后至全曲,由易到难,逐步按乐谱提示的节奏、速度、力度、表情、技巧等要求练奏。在反复练奏中锻炼了多种感觉器官(脑、眼、手、耳、口)的协调,敏捷的反应能力,培养了眼先于手、口的快速视谱能力,记住了许多的音乐知识,掌握了许多的音乐技能,培养了良好的音乐感觉。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二声部乃至多声部的合奏乐曲给学生吹奏。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真善美的小世界》《红河谷》等。这类乐曲吹奏难度较大,而且还配有多种打击乐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正确掌握好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对比,还要在吹奏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倾听多层次中各个声部的旋律进行和各声部相互交替时音色的协调、统一,创造和谐动人的和声效果,塑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感受乐曲不同风格特点。
  可以说学生吹奏竖笛的过程是音乐知识、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更是理解、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形象的过程,在对音乐美的获得和追求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竖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首先,学习竖笛可以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在初学阶段从模仿正确的演奏姿势到吹奏时的口形、舌位等,都需要反复的练习,因为只有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才能为以后演奏技能的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这种简单、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经常变换练习形式,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乐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的感知和竖笛吹奏的表现力上,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竖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使竖笛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意志品质得到全面培养的过程。
  其次,学习竖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先天条件和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吹奏水平就拉开了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完整的吹奏乐曲了,而有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吐音都吹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采取了“互助学习小组”的办法,由老师安排班级里竖笛吹得好的学生每人帮助一名竖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可以消除后进学生吹奏竖笛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吹奏竖笛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又可以提高优生的吹奏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再者,竖笛合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心理。合奏是器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合奏中哪怕一个人慢了半拍或快了半拍,或力度表达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合奏的质量。因此学生必须协调统一、配合默契,体会集体合作对创造美好音响效果的重要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竖笛,还包括口琴、口风琴等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教师只有合理有效充分地运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取得多重的教学效果。就像新课标提出的:“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从而达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幺月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J .中国教师,2011(S1).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新目标;新高考,新要求。高中历史学习任务重、内容多、课时紧、复习时间有限。为了提高高中历史复习的课堂效果,教师可尝试一种新的复习方法——口述复习,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关键词]新高考;口述复习;历史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44-03[作者简介]崔恒祥(1978—),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省苏州市
期刊
[摘要]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在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识字和写字开始,提高学困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抓住课文重点的理解,引导中等生领悟阅读;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优秀生领悟读写的规律。  [关键词]内在感悟;潜在能力;外在个性;写作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59-02[作者简介]丁古琴(1972—),
期刊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探究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缜密考虑数学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努力体现出数学实践活动的独特风貌,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让数学实践活动变得既灵动又厚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74-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拓展和交互的网络环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生可通过网上浏览,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网上查找,自主探索答案。小学语文网络教学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培养,合作意识得以形成,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自主性;个性化合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非九年一贯制的小学与初中而言,其办学体制本身具有明显优势,体现在学制上的一贯、办学目标上的一贯、教育教学教研上的一贯、行政管理上的一贯。在德育实践中,以少先队为载体,充分把握学校整体资源,沿“团带队、队带童、团队携手”的特色之路,积极打造“行知小农夫”活动品牌,探索活动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少先队;劳动实践;行知小农夫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
期刊
摘 要 要想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语文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完成“预期的发展”,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上要因材施教,手段要多样,完成“应有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弹奏好“六弦琴”,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这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乐学,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效率;有效课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要]要提高一支合唱队的合唱水平,必须提高对其音准的要求。要使学生的合唱音准能力在短暂的时间里有较大提高,教师可从以下途径入手:培养音乐的耳朵,保持正确的呼吸,坚持细致的“慢练”,提升优质的伴奏和提高指挥的素质。  [关键词]合唱教学;音准;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84-04[作者简介]丁洁(1978—),女,江苏沐阳人
期刊
摘 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也无外乎“学”和“做”二字。至于如何“学”和“引”,“学”和“做”又怎样有机结合,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中悟理,在“做”中体验,才能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片乐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合作;体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
期刊
\[摘要\]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以“课前小研究”为支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值得加以提倡和推广。“课前小研究”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根据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来进行设计,体现少而精,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
期刊
摘 要 “星级学生”评价活动,在理论上吸取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的精华,在实践上,评价目标多元化。它促进了少先队员的和谐发展,成了教师教育管理的好帮手和中队管理的有力杠杆,促进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动态优化,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评价方式;全面发展;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12-05  作者简介 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