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历史变迁,许多宫廷菜流入民间,其中“抓炒里脊”曾受到慈禧太后的绝口称赞;而元世祖忽必烈则规定:冰酪只能在皇宫中食用,做法秘不外传。
烤鸭和涮羊肉对刀工尤其讲究,正宗的烤鸭片法,每只鸭必须片成108片,且“片片有皮带肉”;涮羊肉中则以“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的羊肉片为上品。
北京豆汁儿和麻豆腐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出了北京城就无处可找,它们原是粉房的下脚料,酸涩中带着馊腐的怪味,后来演变成了老北京人的最爱。
除了“抓炒里脊”,酪也是后来流入民间的一种宫廷小吃。酪是中国最早的奶制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这种宫廷制作的传统奶酪,是用牛奶混合糖、酒酿后蒸制或烤制而成。若是问做好的酪味道如何,有诗为证:“鲜新美味属燕都,敢与佳人赛雪肤。饮罢相如烦渴解,芳生齿颊润于酥。”
蒸好的酪,牛奶凝结成轻盈的半固态,洁白温润、细腻柔滑,冰镇之后便称为“冰酪”,此时再吃,冷香萦绕、沁人心脾,是夏日消暑的佳品。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深爱这一口,下令冰酪只能在皇宫中享用,做法更是秘不外传,平民百姓根本无缘一见。《红楼梦》贾元妃回家省亲一节中,出现的“糖蒸酥酪”也是酪的一种,当时民间没有这种吃食,贵妃贾元春回宫后,专门派人从宫中将这道小吃赐给宝玉。
如今,北京有不少奶酪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奶酪魏”,相传其创始人魏洪臣受教于清宫御厨,制作的酪让顾客赞不绝口,“奶酪魏”由此得名。
烤鸭和涮羊肉北京的美食标签
北京烤鸭和涮羊肉无人不知,烤鸭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菜。许多来北京的游客,都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实际上,不仅中国人对烤鸭趋之若鹜,外国人也同样如此。据说,外国人到北京一定要做四件事:爬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胡同,缺一不可,而四件事中,只有烤鸭一件是吃食,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北京烤鸭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被誉为“天下美味”,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距今已有1600多年,南朝著作《食珍录》中记载的“炙鸭”,便是烤鸭的原型。
如今的烤鸭,主要有两种烤制方式,一为挂炉,二为焖炉。“全聚德”烤鸭店采用挂炉烤鸭,挂炉也叫明炉,将鸭悬挂于柴木上,以明火烤制。挂炉烤鸭的关键在于柴木的选择,“全聚德”多用枣木、杏木、桃木烘烤鸭子,使得果木的清香融进鸭肉中,咬上一口,唇齿留香。
毫无疑问,“全聚德”烤鸭店是北京城烤鸭做得最出色的,该店的“全鸭席”曾多次入选国宴。就连外国国家元首访问中国时,也会慕名来此就餐,周总理就曾经29次在这里宴请外宾。
“便宜坊饭店”的名气较“全聚德”略逊一筹,却是制作焖炉烤鸭的佼佼者。焖炉,其实是一种地炉,将炉壁烧至高温后入鸭,借助炉内剩余的炭火和炉壁的热度烤熟鸭子,这对掌炉人的技术要求极高,温度不容许出现丝毫偏差。
鸭子出炉后,必须片成片,方可上桌。片鸭是一门技术活,正宗的烤鸭片法,要求每只烤鸭必须片成108片,一片不多,一片不少,且“片片有皮带肉,薄而不碎”。 有人说,烤鸭的魅力,一半在于烤法,另一半则在于吃法,拿饼、抹酱、卷饼,动作一气呵成,但吃烤鸭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最常见的烤鸭吃法,是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或空心芝麻烧饼上,夹几片鸭肉置于中心,再放上葱段、黄瓜条或萝卜条卷而食之。这些配料同样大有讲究,葱必须是山东章丘的大葱,甜面酱则以北京“六必居”出产的最为正宗。
另外,有人喜欢将片好的烤鸭蘸蒜泥和酱油吃,享受鲜香之中的一丝辣意。至于不喜欢吃葱、蒜的人,则可以将酥脆的鸭皮蘸白糖吃,这是女性和儿童的偏好。
冬季是吃烤鸭的最佳季节之一,但此时,另一种美食更能打动人心——涮羊肉。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是一种宫廷饮食,起源于元朝,相传是由元世祖忽必烈赐名。及至清朝,涮羊肉已经十分兴盛,康熙和乾隆皇帝举办的宫廷大宴“千叟宴”,其中就包含涮羊肉,而涮羊肉正是经过千叟宴才逐渐传入民间的。
涮羊肉以铜锅为显著标志,且必须选用肥瘦适中的上乘羊肉,切得薄而完整,这样的羊肉片久煮不老,涮出来也香而不膻;麻酱是吃涮羊肉时必不可少的配料,香菜、葱花垫底,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芝麻在上,还未开涮,已经香气难挡。
在众多涮羊肉店铺中,“东来顺”是老北京人心中的经典,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涮肉何处好,东来顺最佳”的俗话。
豆汁儿还有一个“同胞兄弟”——麻豆腐,除了北京人,很少有人知道它,它和豆汁儿一样,是粉房的下脚料,豆汁儿加水慢熬,熬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浮沫,将浮沫盛出裹入布中,沥干水分后,剩下的就是麻豆腐。
以前,北京有一种小饭馆叫“二荤铺”,顾名思义,就是指卖两种荤菜的铺子,其实店中也卖简单的家常素菜,其中有两样北京独有的素菜,一个是烙炸,另一个则是麻豆腐,用它下饭、下酒都是很好的。
除了豆汁儿和麻豆腐,北京还有200余种小吃,北京小吃沿袭明清宫廷小吃的精华,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因此种类纷繁。有意思的是,不少到过北京的人会发现,这里的小吃,名字与其本身相距甚远,实在名不副实!
面茶便是其中之一,在面茶中丝毫找不到茶叶的影子,它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食物,梁实秋先生称之为“真正的一锅糨糊”。煮好的面茶表层要淋一层芝麻酱,还要撒上花椒盐,味道如何暂且不论,因为面茶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喝法。老北京人喝面茶不用勺、筷,而是手托碗,拢起嘴沿着碗边,转圈吸溜滚烫的面茶。老北京人在吸溜时还要发出一些声响,旁人光是听声,就觉得香美无比,喝的人更是舒坦、过瘾。
不过,由于这种吸溜的方式不太雅观,如今的面茶店铺中,几乎看不到有人这样喝面茶了,而这门“绝活”也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了。
烤鸭和涮羊肉对刀工尤其讲究,正宗的烤鸭片法,每只鸭必须片成108片,且“片片有皮带肉”;涮羊肉中则以“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的羊肉片为上品。
北京豆汁儿和麻豆腐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出了北京城就无处可找,它们原是粉房的下脚料,酸涩中带着馊腐的怪味,后来演变成了老北京人的最爱。
除了“抓炒里脊”,酪也是后来流入民间的一种宫廷小吃。酪是中国最早的奶制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这种宫廷制作的传统奶酪,是用牛奶混合糖、酒酿后蒸制或烤制而成。若是问做好的酪味道如何,有诗为证:“鲜新美味属燕都,敢与佳人赛雪肤。饮罢相如烦渴解,芳生齿颊润于酥。”
蒸好的酪,牛奶凝结成轻盈的半固态,洁白温润、细腻柔滑,冰镇之后便称为“冰酪”,此时再吃,冷香萦绕、沁人心脾,是夏日消暑的佳品。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深爱这一口,下令冰酪只能在皇宫中享用,做法更是秘不外传,平民百姓根本无缘一见。《红楼梦》贾元妃回家省亲一节中,出现的“糖蒸酥酪”也是酪的一种,当时民间没有这种吃食,贵妃贾元春回宫后,专门派人从宫中将这道小吃赐给宝玉。
如今,北京有不少奶酪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奶酪魏”,相传其创始人魏洪臣受教于清宫御厨,制作的酪让顾客赞不绝口,“奶酪魏”由此得名。
烤鸭和涮羊肉北京的美食标签
北京烤鸭和涮羊肉无人不知,烤鸭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菜。许多来北京的游客,都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实际上,不仅中国人对烤鸭趋之若鹜,外国人也同样如此。据说,外国人到北京一定要做四件事:爬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胡同,缺一不可,而四件事中,只有烤鸭一件是吃食,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北京烤鸭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被誉为“天下美味”,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距今已有1600多年,南朝著作《食珍录》中记载的“炙鸭”,便是烤鸭的原型。
如今的烤鸭,主要有两种烤制方式,一为挂炉,二为焖炉。“全聚德”烤鸭店采用挂炉烤鸭,挂炉也叫明炉,将鸭悬挂于柴木上,以明火烤制。挂炉烤鸭的关键在于柴木的选择,“全聚德”多用枣木、杏木、桃木烘烤鸭子,使得果木的清香融进鸭肉中,咬上一口,唇齿留香。
毫无疑问,“全聚德”烤鸭店是北京城烤鸭做得最出色的,该店的“全鸭席”曾多次入选国宴。就连外国国家元首访问中国时,也会慕名来此就餐,周总理就曾经29次在这里宴请外宾。
“便宜坊饭店”的名气较“全聚德”略逊一筹,却是制作焖炉烤鸭的佼佼者。焖炉,其实是一种地炉,将炉壁烧至高温后入鸭,借助炉内剩余的炭火和炉壁的热度烤熟鸭子,这对掌炉人的技术要求极高,温度不容许出现丝毫偏差。
鸭子出炉后,必须片成片,方可上桌。片鸭是一门技术活,正宗的烤鸭片法,要求每只烤鸭必须片成108片,一片不多,一片不少,且“片片有皮带肉,薄而不碎”。 有人说,烤鸭的魅力,一半在于烤法,另一半则在于吃法,拿饼、抹酱、卷饼,动作一气呵成,但吃烤鸭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最常见的烤鸭吃法,是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或空心芝麻烧饼上,夹几片鸭肉置于中心,再放上葱段、黄瓜条或萝卜条卷而食之。这些配料同样大有讲究,葱必须是山东章丘的大葱,甜面酱则以北京“六必居”出产的最为正宗。
另外,有人喜欢将片好的烤鸭蘸蒜泥和酱油吃,享受鲜香之中的一丝辣意。至于不喜欢吃葱、蒜的人,则可以将酥脆的鸭皮蘸白糖吃,这是女性和儿童的偏好。
冬季是吃烤鸭的最佳季节之一,但此时,另一种美食更能打动人心——涮羊肉。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是一种宫廷饮食,起源于元朝,相传是由元世祖忽必烈赐名。及至清朝,涮羊肉已经十分兴盛,康熙和乾隆皇帝举办的宫廷大宴“千叟宴”,其中就包含涮羊肉,而涮羊肉正是经过千叟宴才逐渐传入民间的。
涮羊肉以铜锅为显著标志,且必须选用肥瘦适中的上乘羊肉,切得薄而完整,这样的羊肉片久煮不老,涮出来也香而不膻;麻酱是吃涮羊肉时必不可少的配料,香菜、葱花垫底,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芝麻在上,还未开涮,已经香气难挡。
在众多涮羊肉店铺中,“东来顺”是老北京人心中的经典,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涮肉何处好,东来顺最佳”的俗话。
豆汁儿还有一个“同胞兄弟”——麻豆腐,除了北京人,很少有人知道它,它和豆汁儿一样,是粉房的下脚料,豆汁儿加水慢熬,熬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浮沫,将浮沫盛出裹入布中,沥干水分后,剩下的就是麻豆腐。
以前,北京有一种小饭馆叫“二荤铺”,顾名思义,就是指卖两种荤菜的铺子,其实店中也卖简单的家常素菜,其中有两样北京独有的素菜,一个是烙炸,另一个则是麻豆腐,用它下饭、下酒都是很好的。
除了豆汁儿和麻豆腐,北京还有200余种小吃,北京小吃沿袭明清宫廷小吃的精华,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因此种类纷繁。有意思的是,不少到过北京的人会发现,这里的小吃,名字与其本身相距甚远,实在名不副实!
面茶便是其中之一,在面茶中丝毫找不到茶叶的影子,它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食物,梁实秋先生称之为“真正的一锅糨糊”。煮好的面茶表层要淋一层芝麻酱,还要撒上花椒盐,味道如何暂且不论,因为面茶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喝法。老北京人喝面茶不用勺、筷,而是手托碗,拢起嘴沿着碗边,转圈吸溜滚烫的面茶。老北京人在吸溜时还要发出一些声响,旁人光是听声,就觉得香美无比,喝的人更是舒坦、过瘾。
不过,由于这种吸溜的方式不太雅观,如今的面茶店铺中,几乎看不到有人这样喝面茶了,而这门“绝活”也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