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均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长期的、系统的惠农工程.通过“校村企”三方联动,在实践中强化高校师生育人成才使命担当、拓宽育人路径、承担社会服务.借力校企合作,企业通过“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孵化支持,共同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多方共赢.
【机 构】
: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均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长期的、系统的惠农工程.通过“校村企”三方联动,在实践中强化高校师生育人成才使命担当、拓宽育人路径、承担社会服务.借力校企合作,企业通过“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孵化支持,共同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多方共赢.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困境,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发挥好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信仰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信仰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阵地,始终处于各种思想理论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的最前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面临时代机遇的同时,也遭遇着新的风险.要防范与化解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观念创新和思想整合相结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同时,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还应构建四种机制,即预警防范机制、评估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辅导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定位,争做“线上+线下结合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智慧型”的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和“需求导向型”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者.
本次研究的核心就是围绕着美育教育展开的深度研究,重点分析了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在美育活动中的意义,并且以三个重要的时空维度展开了高校美育教育的具体活动分析,通过这些维度的分析和研究探寻了实际中提高高校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结合现代环境下的高校美育教育分析了文化贫血状态下的教育活动缺陷,希望通过研究的成果指导未来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加大高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它的发展水平,培育出更多为社会所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氛围下,我国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制造业企业中,除了拥有核心的技术型和信息型人才之外,财务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使其达到最优的配置化,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关注点.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这一服务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思路不清问题,根据王阳明的心学和体验式教学理论,提出课程思政教学“四宜四不宜”的教学构想,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疫情下的大学生群体,会出现群体性的心理健康现象.教师应了解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现象成因,对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和疑病心理进行健康辅导,将大学生因外界环境变动所呈现出的社恐心理和娱乐成瘾现象实行大学生线上教学中的网络社交关系建立,引导大学生适当接触学校环境以外的社交圈子,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的个体不当行为,为大学生普及疫情防控的科学行为与健康知识.
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时代底色,是实现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及精神源泉.我国高职学校担负着为我国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探究红色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二者充分融合4种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有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健全学生人格,端正其意识形态的重任,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意识、丰富大学生思政课程内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融入过程中,存在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提高认知,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课程;注重创新,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合理建设;以生为本,强化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平台拓宽融入渠道.
科研项目的开展与国民经济的生态发展息息相关,更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战略路线的重要前提.但在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运行过程中的评价,轻视对科研项目后的绩效评价,使得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中长期存在只重项目数量和成果、轻视项目质量和转化的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应构建科研项目后绩效评价机制,设定合理的科研项目后绩效评价周期,使得其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后的绩效评价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