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精彩的演讲,一篇优美的文章,除了富有内涵的思想,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其表现最佳语言效果的因素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的佳作。朱自清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均为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下面笔者将从消极修辞的角度对朱自清的三篇散文进行赏析。
一、和谐优美的语音
语音修辞主要是通过对语音的选择和调配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1]146人们通过对语音声调的抑扬变化和音节长短的选择对语音进行调整,使其富有音律美。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富有美感,语音和谐优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入选教材的三篇散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语音修辞:
(一)双声词和叠韵词——回环往复,流畅动听
雙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的独有形式。一个双音节词语的声母相同,称之为双声;韵腹韵尾相同,则是叠韵。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样,读起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2]
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月光是隔着树照下来的,说灌木的影子是“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这里,“参差”和“斑驳”均是双声词,使句子读起来自然动听,把影子的那种长短不齐、深浅不一用两个词就概括了出来。
在《背影》中,“父亲因为事忙……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叮嘱茶房……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中,“熟识”“妥帖”“踌躇”是双声词,“嘱咐”是叠韵词,这些双声词和叠韵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起来回环荡漾,流畅悦耳,刻画了一位父亲对已成年儿子的不放心和浓浓的关心之情。
(二)叠音词——烘托情感,更富表现力
语音修辞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就是叠音词。恰当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律美,使文章表达更富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在《春》中,“……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重叠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更加表现出春天到了,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迫不及待欣赏这春天美景的心情。
如在《荷塘月色》中,有26处使用了叠词。比如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描写荷花和荷叶,“田田”说明荷叶是一片一片紧紧相连的,证明荷叶是比较浓密的。“亭亭”是高耸、直立的姿态,与前面的“叶子出水很高”正好对应起来。“层层”则说明荷叶的层次感是比较强的。“田田”“亭亭”“层层”这几个叠词,首先在朗读方面,就有一种音乐美,这一段也历来被称为经典片段,它一下子就把荷叶由远到近的整体态势和具体形状及层次勾勒了出来,更加富有表现力。作者在写荷塘四周都是树木的时候,“高低”“远近”本来就是描写方位的词语,而作者将其重叠使用,仅仅八个字就把荷塘四周景色的全貌概括了出来,增强了语句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精当生动的动词
词语的“锤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一种重要的修辞艺术。炼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词语的词义、词性、色彩和语体进行选择,以寻求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叶圣陶曾说:“用词要恰当,不要用那些模糊的词,要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3]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能准确地获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能获得美的享受,这和他的字斟句酌是分不开的。他能从广大博深的汉语词汇里面,挑选合适的词语放在合适的位置,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动词是所有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类词,这是由于在所有词汇中最活泼生动的就是动词,而且具有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朱自清的散文,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当,以下分篇进行赏析。
(一)《荷塘月色》中的动词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使用了诸多动词,这些动词特别传神。
(1)……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
“拍”“哼”传神地写出一位慈母哄孩子入睡时的寻常画面,轻轻地拍着,嘴里若有如无地哼着歌,而不是“唱”着眠歌,“哼”从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位母亲音量的微小和姿态的温柔——既能达到哄睡的效果,又不至于吵到孩子。
(2)我悄悄地……带上门出去。
注意作者这里用的是“带”,而不是“锁”,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妻子正在哄孩子入睡,家里有人,所以不用锁门出去,而作者也并没有用“闭”“关”等词,一个“带”字,显示出作者的细心和周到,悄悄地,怕吵到正在睡觉的孩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受用”是“享受,得到好处”的意思,然而作者并没有用“享受”“欣赏”,“享受”和“欣赏”从词语的情感色彩看来,似乎是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才会用这类词,而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到心里颇不宁静,借着欣赏荷花来排解心中的不快,因此用“受用”更为妥当。
(4)……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的意思是“装饰”,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荷叶是非常之多的,层层叠叠,放眼望去的荷花正好点缀装饰了这一片荷叶。另外,“点缀”一词也暗示出荷花的数量比较少。
(5)……泻在……青雾浮起……牛乳中洗过;又像笼着……
作者写荷花和荷叶上洒着月光,但没有用“洒”“照”,一个“泻”字就将月光那种自上而下的态势刻画了出来,似乎有“倾泻”之意,说明此时的月光很浓。而“浮”则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浮”是自下而上慢慢弥散和扩散的场面。“洗”这个动词,说明荷叶和荷花仿佛在月光中洗过一样,显得分外的干净和娇艳。而“笼着轻纱似的梦”,一个“笼”说明了荷塘这种朦胧、缥缈的美好情态。
(6)弯弯的杨柳的……像是画在……
“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就好像把杨柳的影子画在荷叶上,也暗示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有了一丝的放松和宁静。
(7)……漏着几段空隙…… “漏”是说光、水透出或者流出。从这可以看出荷塘四周的树木是非常繁密的,只有从间或的树缝中,月光才可以透出来。
(8)轻轻地推门……妻已熟睡好久了。
前面说过,作者出门的时候只是带上门出去了,并未锁门,回来的时候只要自行推门就可以进去了。这里也显示出环境的幽静。另一方面,作者离家的时候妻子正在哄儿入睡,极有可能这会都已经睡着了,所以“推”和“带”一样都体现了作者不愿意打扰家人的细心周到。
(二)《背影》中的动词
《背影》歌颂的是伟大的父爱,其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一段历来被人称颂,而其中的动词更是使用得特别具体和贴切。
他戴着……穿着……蹒跚地走到……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两脚再往上缩;……向左微斜……
“戴”“穿”首先写出了父亲的衣着打扮,“探”“攀”“缩”“微斜”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年老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更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三)《春》中的动词
朱自清笔下的春,声势浩荡,动态四溢,把春一下子写活了。
(1)小草……钻出来,……坐……躺……打两个……踢几脚……赛几趟……捉几回……
一个“钻”字,既写出了小草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急切心情,又有春从大地涌出的感觉。“坐”“躺”“打”“踢”“捉”这几个动词,写人们在春天的草地上的一系列活动,反映人们心情的欣喜与身心的舒展。这里明写人,暗写草地,而实质上又是写草地所展现出来的春,人是为春而雀跃的。真是写人寫草,无一字不紧扣着春。
(2)树叶儿……青得逼你的眼。
一个“逼”字,是惊人之笔,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比起直接描摹草色新颖得多。
三、复杂多变的句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句式的选择、变化和运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4]文章的句式如果选择得恰当得体,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一种修辞上的美。朱自清的散文,语句凝练自然,句式也是富于多变,往往能够引人入胜。
(一)长句与短句的交错使用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根据行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子的长短。短句句子成分简单,用词较少,具有简明、生动、有力的特点。长句结构复杂,用词多,表达严密、精确。[1]163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可以使文章不那么死板,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在《背影》中:“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个对话,每句都很简短,却刻画出一位慈父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又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一个长句,先是写出了荷花在荷叶中的整体分布情况,再写荷花的形态,即有含苞待放的,有完全盛开的,接着用三个比喻句,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写出了荷花的美丽动人之处。只用一个长句就可以将荷花的方方面面描写得细致入微,可谓传神之笔。
(二)疑问句与陈述句的自然选择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一般以陈述句居多,或进行叙述,或进行说明,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也会用疑问句来表达,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在《背影》中:“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用一个反问的语气,更加体现出“我”对父亲嘱托茶房照顾“我”行为的不屑和嘲笑,为后文自己的后悔埋下了伏笔。
(三)变式句与常式句的灵活切换
朱自清的散文,还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变换句式,使他的散文句式复杂多变,呈现出一种句式之美。
在《荷塘月色》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个句子,如果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应该是把定语“没精打采的”放在“路灯”的前面,这里单独列出来,有着强调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路灯光的特点。
在《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绿绿的”“嫩嫩的”,本来是用来形容小草的,应该放在“小草”前面,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刚长出来的小草鲜嫩的特点。又如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这个句子中,“花枝招展”本应该是修饰“小姑娘”的,作者把它单独列出来,也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春天的喜爱,让人感受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
朱自清的散文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三篇,其散文的精妙之处当然也不仅仅限于消极修辞。本文仅从消极修辞的角度略析一二,希望能给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昕.语言的生成与表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98.
[4]蒋荫楠.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J].安徽大学学报,1986(03):67-72.
一、和谐优美的语音
语音修辞主要是通过对语音的选择和调配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1]146人们通过对语音声调的抑扬变化和音节长短的选择对语音进行调整,使其富有音律美。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富有美感,语音和谐优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入选教材的三篇散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语音修辞:
(一)双声词和叠韵词——回环往复,流畅动听
雙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的独有形式。一个双音节词语的声母相同,称之为双声;韵腹韵尾相同,则是叠韵。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样,读起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2]
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月光是隔着树照下来的,说灌木的影子是“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这里,“参差”和“斑驳”均是双声词,使句子读起来自然动听,把影子的那种长短不齐、深浅不一用两个词就概括了出来。
在《背影》中,“父亲因为事忙……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叮嘱茶房……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中,“熟识”“妥帖”“踌躇”是双声词,“嘱咐”是叠韵词,这些双声词和叠韵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起来回环荡漾,流畅悦耳,刻画了一位父亲对已成年儿子的不放心和浓浓的关心之情。
(二)叠音词——烘托情感,更富表现力
语音修辞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就是叠音词。恰当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律美,使文章表达更富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在《春》中,“……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重叠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更加表现出春天到了,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迫不及待欣赏这春天美景的心情。
如在《荷塘月色》中,有26处使用了叠词。比如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描写荷花和荷叶,“田田”说明荷叶是一片一片紧紧相连的,证明荷叶是比较浓密的。“亭亭”是高耸、直立的姿态,与前面的“叶子出水很高”正好对应起来。“层层”则说明荷叶的层次感是比较强的。“田田”“亭亭”“层层”这几个叠词,首先在朗读方面,就有一种音乐美,这一段也历来被称为经典片段,它一下子就把荷叶由远到近的整体态势和具体形状及层次勾勒了出来,更加富有表现力。作者在写荷塘四周都是树木的时候,“高低”“远近”本来就是描写方位的词语,而作者将其重叠使用,仅仅八个字就把荷塘四周景色的全貌概括了出来,增强了语句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精当生动的动词
词语的“锤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一种重要的修辞艺术。炼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词语的词义、词性、色彩和语体进行选择,以寻求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叶圣陶曾说:“用词要恰当,不要用那些模糊的词,要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3]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能准确地获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能获得美的享受,这和他的字斟句酌是分不开的。他能从广大博深的汉语词汇里面,挑选合适的词语放在合适的位置,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动词是所有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类词,这是由于在所有词汇中最活泼生动的就是动词,而且具有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朱自清的散文,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当,以下分篇进行赏析。
(一)《荷塘月色》中的动词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使用了诸多动词,这些动词特别传神。
(1)……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
“拍”“哼”传神地写出一位慈母哄孩子入睡时的寻常画面,轻轻地拍着,嘴里若有如无地哼着歌,而不是“唱”着眠歌,“哼”从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位母亲音量的微小和姿态的温柔——既能达到哄睡的效果,又不至于吵到孩子。
(2)我悄悄地……带上门出去。
注意作者这里用的是“带”,而不是“锁”,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妻子正在哄孩子入睡,家里有人,所以不用锁门出去,而作者也并没有用“闭”“关”等词,一个“带”字,显示出作者的细心和周到,悄悄地,怕吵到正在睡觉的孩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受用”是“享受,得到好处”的意思,然而作者并没有用“享受”“欣赏”,“享受”和“欣赏”从词语的情感色彩看来,似乎是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才会用这类词,而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到心里颇不宁静,借着欣赏荷花来排解心中的不快,因此用“受用”更为妥当。
(4)……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的意思是“装饰”,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荷叶是非常之多的,层层叠叠,放眼望去的荷花正好点缀装饰了这一片荷叶。另外,“点缀”一词也暗示出荷花的数量比较少。
(5)……泻在……青雾浮起……牛乳中洗过;又像笼着……
作者写荷花和荷叶上洒着月光,但没有用“洒”“照”,一个“泻”字就将月光那种自上而下的态势刻画了出来,似乎有“倾泻”之意,说明此时的月光很浓。而“浮”则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浮”是自下而上慢慢弥散和扩散的场面。“洗”这个动词,说明荷叶和荷花仿佛在月光中洗过一样,显得分外的干净和娇艳。而“笼着轻纱似的梦”,一个“笼”说明了荷塘这种朦胧、缥缈的美好情态。
(6)弯弯的杨柳的……像是画在……
“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就好像把杨柳的影子画在荷叶上,也暗示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有了一丝的放松和宁静。
(7)……漏着几段空隙…… “漏”是说光、水透出或者流出。从这可以看出荷塘四周的树木是非常繁密的,只有从间或的树缝中,月光才可以透出来。
(8)轻轻地推门……妻已熟睡好久了。
前面说过,作者出门的时候只是带上门出去了,并未锁门,回来的时候只要自行推门就可以进去了。这里也显示出环境的幽静。另一方面,作者离家的时候妻子正在哄儿入睡,极有可能这会都已经睡着了,所以“推”和“带”一样都体现了作者不愿意打扰家人的细心周到。
(二)《背影》中的动词
《背影》歌颂的是伟大的父爱,其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一段历来被人称颂,而其中的动词更是使用得特别具体和贴切。
他戴着……穿着……蹒跚地走到……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两脚再往上缩;……向左微斜……
“戴”“穿”首先写出了父亲的衣着打扮,“探”“攀”“缩”“微斜”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年老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更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三)《春》中的动词
朱自清笔下的春,声势浩荡,动态四溢,把春一下子写活了。
(1)小草……钻出来,……坐……躺……打两个……踢几脚……赛几趟……捉几回……
一个“钻”字,既写出了小草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急切心情,又有春从大地涌出的感觉。“坐”“躺”“打”“踢”“捉”这几个动词,写人们在春天的草地上的一系列活动,反映人们心情的欣喜与身心的舒展。这里明写人,暗写草地,而实质上又是写草地所展现出来的春,人是为春而雀跃的。真是写人寫草,无一字不紧扣着春。
(2)树叶儿……青得逼你的眼。
一个“逼”字,是惊人之笔,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比起直接描摹草色新颖得多。
三、复杂多变的句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句式的选择、变化和运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4]文章的句式如果选择得恰当得体,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一种修辞上的美。朱自清的散文,语句凝练自然,句式也是富于多变,往往能够引人入胜。
(一)长句与短句的交错使用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根据行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子的长短。短句句子成分简单,用词较少,具有简明、生动、有力的特点。长句结构复杂,用词多,表达严密、精确。[1]163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可以使文章不那么死板,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在《背影》中:“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个对话,每句都很简短,却刻画出一位慈父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又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一个长句,先是写出了荷花在荷叶中的整体分布情况,再写荷花的形态,即有含苞待放的,有完全盛开的,接着用三个比喻句,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写出了荷花的美丽动人之处。只用一个长句就可以将荷花的方方面面描写得细致入微,可谓传神之笔。
(二)疑问句与陈述句的自然选择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一般以陈述句居多,或进行叙述,或进行说明,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也会用疑问句来表达,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在《背影》中:“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用一个反问的语气,更加体现出“我”对父亲嘱托茶房照顾“我”行为的不屑和嘲笑,为后文自己的后悔埋下了伏笔。
(三)变式句与常式句的灵活切换
朱自清的散文,还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变换句式,使他的散文句式复杂多变,呈现出一种句式之美。
在《荷塘月色》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个句子,如果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应该是把定语“没精打采的”放在“路灯”的前面,这里单独列出来,有着强调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路灯光的特点。
在《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绿绿的”“嫩嫩的”,本来是用来形容小草的,应该放在“小草”前面,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刚长出来的小草鲜嫩的特点。又如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这个句子中,“花枝招展”本应该是修饰“小姑娘”的,作者把它单独列出来,也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春天的喜爱,让人感受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
朱自清的散文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三篇,其散文的精妙之处当然也不仅仅限于消极修辞。本文仅从消极修辞的角度略析一二,希望能给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昕.语言的生成与表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98.
[4]蒋荫楠.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J].安徽大学学报,1986(0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