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造型法则应用之人物出场设计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几期的“向电影大师学拍摄”系列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有关拍摄的观察方法问题,在这一期里面,我们将通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镜头设计案例分析来介绍有关人物出场的镜头设计。
   在影视制作中,尤其是在前期的拍摄中,我们需要对镜头的表现技巧非常熟悉,什么样的镜头技巧适合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内容,我们都要熟知于心。
   在分析影片的镜头组设计之前,我们不妨先给自己出这样一些题目:如何设计一个神秘人物的出场?如何设计一个男女主人公在公寓相识的场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交待主人公的性格与故事背景?如何表现一个人物的两面性?……我们可以先在脑海中做一个思维训练,甚至可以将自己的镜头设计与构思画在纸面上,然后与影片进行比较。
  
  第一幕:男主人公Leon的神秘出场
  
  该组镜头组中,大量运用到人物大特写,从特写的手与杯子,到人物道具墨镜与香烟,二人的对话全部在特写的切换中完成,未出现人物的整个面部轮廓,给人以神秘感;少量用到摇镜头,从人物嘴部摇到眼睛,使画面看上去有透气感。
  故事的高潮部分,大毒枭在拼命逃跑与自救状态,大量运用了跟镜头拍摄手法,营造与人物心理相符合的紧张气氛。跟镜头指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拍摄物体拍摄,有推、拉、摇、移、升降、旋转等形式。跟拍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保持不变,而前后景可能在不断地变换。这种拍摄技巧即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可以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第二幕: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Leon与女主人公Mathilda 的相遇。这里最精彩的镜头是Mathilda的出场。我们看这组镜头如何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人物对白与道具的设计交代人物性格。
  镜头3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的。用摇镜头技巧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 摇镜头可以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因而要求开头和结尾的镜头画面目的很明确,从一定的被拍摄目标摇起,结束到一定的被拍摄目标上,并且两个镜头之间一系列的过程也应该是被表现的内容。摇镜头的运动速度一定要均匀,起幅要先停滞片刻,然后逐渐加速、匀速、减速,再停滞,落幅要缓慢。
  镜头5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中受到的启发,设想用“移动的电影摄影机来拍摄,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在电影中他首创了“横移镜头”,即是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向轨道的一侧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的作用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一些事物连贯起来加以表现。
  移镜头和摇镜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画面上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拍摄角度和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在变化,适合于拍摄远距离的物体。而移镜头则不同,是拍摄角度不变,摄像机本身位置移动,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无变化,适合于拍摄距离较近的物体和主体。
  移动拍摄多为动态构图。当被拍摄物体呈现静态效果的时候,摄像机移动,使景物从画面中依次划过,造成巡视或者展示的视觉效果;在这里,小女孩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摄影师用移动镜头展示了一个“洛丽塔”式女孩的造型,被拍摄物体呈现动态时,摄像机伴随移动,形成跟随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创造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通过对《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人物出场镜头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镜头组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不同的故事与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镜头组合,因此,最好不要只用一个镜头来讲述故事,要学会用一系列的镜头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用最好的方法来描述。镜头的动态运作应当与观众的观赏心理相符合;
   (2) 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镜头给观众的第一个印象会是什么,是不是足以表达出我想表达的内容与故事氛围;
   (3) 每个镜头的起始和结束都应以顺畅为原则,及时审视镜头与镜头、镜头组与镜头组之间的衔接;
   (4) 注意景别和角度的变化,并且应从审美和戏剧性等多方面去考虑。重要的动作和细节要用特写来描述;
   (5) 此外,还需拍摄一些后备镜头,以供编辑需要;
   (6) 最后,作品整体的脉络要清晰,结构层次要分明。
  
  要想将自己的DV作品拍出高水平的影像质量,除硬件设备因素之外,更需要我们对镜头语言有深刻的掌握,并且对镜头的表现技巧要非常熟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地学习与训练中提升作品最终的影像品质。
其他文献
在电影数字化的今天,数字电影越来越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各类可以拍摄高清视频的机器也应运而生,比如佳能EOS 5D MarkⅡ,比如RED ONE。这类高清设备的产生降低了电影拍摄的成本,缩短了电影拍摄的周期,DIY电影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可是,在拍摄的畅快过后,如何管理这些拍摄好的声像素材?这就是“剪辑”的基本工作了。本期我们采访到了著名剪辑师陈华。他会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剪辑师
期刊
从跟拍婚礼的百元“小活”,到动辄摇臂轨道几十万元的婚庆大制作,“婚庆摄像”已经从职业身份变化成为了一个行业名词,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技术、器材、人文、婚俗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拥有影视专业教育背景的“80后”们,当怀揣着电影导演的梦想与现实碰撞时,选择了投身于婚庆摄像的行列。他们的出现似乎成为这个行业的“搅局”人,因为专业的技术以及新锐的创意,立刻产生出一批堪称“惊艳”的婚礼影片。于是,业
期刊
器材数字化    数字化,早已不是新鲜的名词。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是在使用各类数字影像器材进行婚庆摄制服务。过去的模拟摄像机和相关的录像机、采集卡、字幕机等设备大多淘汰或闲置,如果是刚入行的朋友,不建议购买任何模拟摄像机作为拍摄器材,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如果你的工作室经常有老录像带复制或转光盘业务,则非常有必要购置几套常用的VHS、HI8等格式的录像机备用,这些录像机目前大多为二手,新的
期刊
如果你还认为婚礼的拍摄等同于几张艺术婚纱照和一盘亦步亦趋的婚礼全程纪录片,那么很明显,你被这个全民明星的年代踢出局了。  在这个因需求多元化而导致创意横生的世纪里,个人化影像拍摄已经不再神秘。然而北京婚礼影画工作室却将这种个人化运用到婚礼摄影中,他们听一段新人的恋爱故事,安排一个编剧写一部精心制作的剧本,架起机位,让新人当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主角。这个时候的新人不再是路人甲乙丙,而是唯美婚礼电
期刊
不管是全国,还是我身处的大连,大家已经不满足婚礼记录,而是往高端化MV形式发展。优秀的团队离不开好的设备,现在团队中使用索尼PMW-EX1机器渐成趋势,当然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这次设计的移动拍摄车也是要探索如何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把MV拍得更加精致、动感,理念就是要摆脱有轨道的限制,让它随意地变换角度和弧度来完成视觉的冲击力。    探索MV移动镜头    婚礼MV,在大连已流行了好几年,200
期刊
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婚礼影片进入“三高”时代。  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婚礼摄像的概念已从十多年前的传统模式进入到了高端、高档、高清“三高”时代。  高端是指在拍摄的理念、思路,越来越接近于电影、电视剧创作形式,这与近年来各大专业院校的影视科班生蜂拥进入婚礼拍摄这个行业中相关。  高档是指新人在婚礼的投入资金数目上有了巨大的飞跃。一场婚礼的费用十万元、数十万元已很常见了,百万元的婚礼每座大
期刊
众所周知,国际上有三大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而柏林国际电影节在这三大电影节之中,像柏林这个欧洲偏北的城市与德国人给人的感受一样,有些冷峻和严肃。但是自2002年开始,一个给青年电影人交流学习和拍片的单元使这个电影节变得亲切起来——这个单元叫做“天才训练营”(Berlinale Talent Campus)。光是“天才”这个大胆而激情的口号,就让冰雪覆盖的柏林多了
期刊
经验+风格+坚持=现代婚庆摄影    爱好领进门,发展在个人  成哥在入行前是从事商业摄影的。周围有很多朋友在电视台工作,出于纯爱好,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诸如取景、剪辑等视频创作的问题,拍摄视频录像便成了成哥的主要方向。  1997年,成哥在不经意间入了行。那个时候婚庆摄影刚刚兴起,还没有数码相机,扛着机器装着磁带。剪辑的时候用录像机带着H8对编,每编辑一次,质量都要下降一些。再找一些CD来做配乐
期刊
2010年四月法国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献礼影片放映了一个三分钟左右的短片《巷陌》。精致的镜头与柔美的画面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后来知道:这部别致的短片是完全由佳能EOS 5D MarkⅡ数码单反相机所拍摄的。用单反拍摄高清电影一直是所有电影人的一个梦想。此前,使用数码相机所拍摄的著名美剧《House M.D.》(豪斯医生)第六季完结篇整集就是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而在去年,日本tv as
期刊
24Frames,一个用影像见证爱情的“80后”团队。  在婚礼现场,每个玻璃杯,每块甜品,每片花瓣,每个笑靥,在24Frames的镜头下显得那么纯粹与美好。团队的创意总监蔡锦会简单地告诉你:“我们拍的东西不太一样。”淡淡的一句“不太一样”,背后却蕴藏着一群年轻人,用电影的态度记录婚礼的虔诚与努力。    “80后”搭起爱的“花嫁”    蔡锦从大三就开始接触婚庆拍摄这个行业。首次触电就让这个东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