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盐属于调味品
众所周知,盐的味道是咸的。咸被称为五味之首。人们喜欢吃咸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茹毛饮血生吃肉食体验咸味的遗传。根据《易经》的提示,咸的本意是“受伤”,意思是一把“戈”(刀具)在“人”身上划了个“一”字,然后古人会用“口”舔食伤处,从而尝到的鲜血或者体液的味道,这种味道被定为“咸”味。其实,这种咸味的本质是钠离子对味蕾的刺激。感受咸味的味蕾长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可以说是“面积大、地段好”。
食盐就是氯化钠,由氯和钠2种元素组成。健康成年人体内,这2种元素均只占0.15%。对于大多数属于中等体力劳动的人,每天通过汗水、尿液和粪便排出的氯和钠加起来只相当于6克盐。而在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和饮水中,即便没有加盐,也已经有了部分的氯元素和钠元素,特别是从肉类与蔬菜中大约可以摄取到相当于3克的食盐。也就是说,只要每天再摄入3克食盐就能基本满足需求了。而且人体摄入氯和钠减少,排出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一般地说,人体极少发生氯和钠的缺乏,只有长期剧烈运动和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才会发生。比如“白毛女”并非因为没盐吃所以头发全白,应该说营养不良才是其白发的原因。如果是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是会引起全身无力甚至虚脱晕厥的,此时补充盐水是有效的方法,却被人们反过来理解成“多吃盐可以长力气”。
因此,没有盐不会让人没力气,只是会让人没食欲。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在从茹毛饮血的肉食动物进化为以谷物为主的杂食动物之后,出于调味的需要而使用盐的。食盐在现代营养学中也仅被归类于调味品。食盐这种调味品不但不是必需品,而且食用过多还会带来诸多健康危害。食盐(氯化钠)进入体内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
高钠易致高血压、心脏病
首先,要介绍一下与钠离子密不可分的钾离子。同为人体常量元素的钾占到体重的0.35%,主要由食物供给,每天也会随汗水、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在健康人体内,钠和钾保持动态平衡: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即细胞内)中,80%的钠则存在于细胞外液(即血浆和组织液)中,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力一致,从而保持细胞内外的体液平衡,使细胞保持不瘪不胀的最佳状态。
对大多数人来说,摄入多少钾是无意识的,而通过食盐摄入钠则是可控制的。如果吃的盐过多,体液中的钠就会过多,机体受高浓度钠的刺激,就会产生需要大量补充水分和通过尿液排出过量钠的信号(血浆和组织液中的钠离子相当于“水泵”,它们决定了血液和组织中水分的多少)。因此,人在享受完重“咸”带来的美味刺激之后,就会感觉到口干而大量饮水。
在外界水分进入人体之前,机体会“被迫”发生惊险一幕:细胞内的水分会冲出细胞以稀释钠的浓度,结果有些细胞就会失去大量水分影响功能甚至因此而干瘪死亡,就与食盐消毒杀菌和腌制咸菜咸肉一样。如果无法及时补充足够水分,这些细胞缓不过劲儿来就必死无疑了。
由此可见,吃盐过多后,无论是细胞内的水分进入细胞外,还是大量饮水,都会使血容量增加、血管扩张,天长日久,高血压就形成了。
另外,吃盐过多后,体内高钠需要经过尿液排出,但因为机体缺水会使尿液浓缩,这种浓缩尿的毒素浓度就提高了,对肾脏、膀胱都有损伤。
机体在排出钠的同时,钾也会流失,而钾还负有辅助神经传导和肌肉运动的功能,所以缺钾会导致全身无力、疲乏和心脏功能下降。高钠导致血容量增加,正需要心脏动力加强时,却由于缺钾又造成了心脏功能的不“给力”,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心脏病也就“如影随形”了。所以在饮食中,提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少吃富含钠的高脂肪肉类,正应此理。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低钠盐,就是用钾替换了部分钠,达到降钠补钾的作用,特别适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长期食用。
高氯可致胃十二指肠溃疡
再说说氯。氯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使胃液呈强酸性,但一般情况下胃不怕,因为它有一层超过1毫米厚的黏膜层保护着,就像给胃壁上了一层“护墙板”。但是食盐过多会给平衡的胃黏膜屏障带来灭顶之灾。首先是氯多了,等于原料多了,胃酸也就生成多了;其次是钠多了,黏膜层的保护细胞同样会干瘪皱缩甚至坏死。这下可惨了,食盐过多,导致了更多更强的胃酸,“护墙板”黏膜层却变薄变脆弱,因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提高了。过量的胃酸还会从胃的上端溢出,也就是常说的反酸,引起食管损伤。
由于食盐过量,如钢筋铁骨般连强酸都不怕的胃黏膜都变脆弱了,就更不用说其它器官本来就很脆弱的黏膜了。如:皮肤干裂粗糙;食管黏膜被破坏,加上胃酸反流,可导致癌变;肠道、膀胱黏膜变薄,粪便、尿液中的毒素更易被“吸收”……最终的结局是体内毒素增多,各器官癌变可能增加。
总而言之,食盐过量危害多,每天3克就够,超过6克就过头了。
控制用盐有诀窍
食盐过量的后果如此严重,控制用盐是当务之急。按每人每天6克计,三口之家一包400克的盐要足足用上20多天。而每人每天3克盐的推荐则是更适合的,一则是因为3克已经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二则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往往会用酱油、味精、鸡精、各色酱料等多种调味品,其中含有的盐量已是不少。
首先,要精确控制盐量,一把控盐勺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社区发放的控盐勺是一平勺2克盐,家庭的“掌勺人”可以算好全家人每天用盐的总量,然后将其细化分配到每餐每个菜中,做到放盐时对量掌控到位。其实,并不是每道菜都要加盐,一些已经加足其它咸味调料的菜,基本上是不需要加盐的。
其次,要获得理想的咸味,加盐的时间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量的盐,如果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咸淡是不一样的:在烧菜开始或当中加,盐会被菜吸收,等于是被稀释在一盆菜里,吃起来就感觉淡;而赶在菜即将出锅那一刻加,再翻炒几下,盐刚刚化成盐水均匀地粘附在菜的表面,吃起来就感觉咸。
众所周知,盐的味道是咸的。咸被称为五味之首。人们喜欢吃咸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茹毛饮血生吃肉食体验咸味的遗传。根据《易经》的提示,咸的本意是“受伤”,意思是一把“戈”(刀具)在“人”身上划了个“一”字,然后古人会用“口”舔食伤处,从而尝到的鲜血或者体液的味道,这种味道被定为“咸”味。其实,这种咸味的本质是钠离子对味蕾的刺激。感受咸味的味蕾长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可以说是“面积大、地段好”。
食盐就是氯化钠,由氯和钠2种元素组成。健康成年人体内,这2种元素均只占0.15%。对于大多数属于中等体力劳动的人,每天通过汗水、尿液和粪便排出的氯和钠加起来只相当于6克盐。而在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和饮水中,即便没有加盐,也已经有了部分的氯元素和钠元素,特别是从肉类与蔬菜中大约可以摄取到相当于3克的食盐。也就是说,只要每天再摄入3克食盐就能基本满足需求了。而且人体摄入氯和钠减少,排出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一般地说,人体极少发生氯和钠的缺乏,只有长期剧烈运动和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才会发生。比如“白毛女”并非因为没盐吃所以头发全白,应该说营养不良才是其白发的原因。如果是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是会引起全身无力甚至虚脱晕厥的,此时补充盐水是有效的方法,却被人们反过来理解成“多吃盐可以长力气”。
因此,没有盐不会让人没力气,只是会让人没食欲。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在从茹毛饮血的肉食动物进化为以谷物为主的杂食动物之后,出于调味的需要而使用盐的。食盐在现代营养学中也仅被归类于调味品。食盐这种调味品不但不是必需品,而且食用过多还会带来诸多健康危害。食盐(氯化钠)进入体内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
高钠易致高血压、心脏病
首先,要介绍一下与钠离子密不可分的钾离子。同为人体常量元素的钾占到体重的0.35%,主要由食物供给,每天也会随汗水、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在健康人体内,钠和钾保持动态平衡: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即细胞内)中,80%的钠则存在于细胞外液(即血浆和组织液)中,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力一致,从而保持细胞内外的体液平衡,使细胞保持不瘪不胀的最佳状态。
对大多数人来说,摄入多少钾是无意识的,而通过食盐摄入钠则是可控制的。如果吃的盐过多,体液中的钠就会过多,机体受高浓度钠的刺激,就会产生需要大量补充水分和通过尿液排出过量钠的信号(血浆和组织液中的钠离子相当于“水泵”,它们决定了血液和组织中水分的多少)。因此,人在享受完重“咸”带来的美味刺激之后,就会感觉到口干而大量饮水。
在外界水分进入人体之前,机体会“被迫”发生惊险一幕:细胞内的水分会冲出细胞以稀释钠的浓度,结果有些细胞就会失去大量水分影响功能甚至因此而干瘪死亡,就与食盐消毒杀菌和腌制咸菜咸肉一样。如果无法及时补充足够水分,这些细胞缓不过劲儿来就必死无疑了。
由此可见,吃盐过多后,无论是细胞内的水分进入细胞外,还是大量饮水,都会使血容量增加、血管扩张,天长日久,高血压就形成了。
另外,吃盐过多后,体内高钠需要经过尿液排出,但因为机体缺水会使尿液浓缩,这种浓缩尿的毒素浓度就提高了,对肾脏、膀胱都有损伤。
机体在排出钠的同时,钾也会流失,而钾还负有辅助神经传导和肌肉运动的功能,所以缺钾会导致全身无力、疲乏和心脏功能下降。高钠导致血容量增加,正需要心脏动力加强时,却由于缺钾又造成了心脏功能的不“给力”,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心脏病也就“如影随形”了。所以在饮食中,提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少吃富含钠的高脂肪肉类,正应此理。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低钠盐,就是用钾替换了部分钠,达到降钠补钾的作用,特别适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长期食用。
高氯可致胃十二指肠溃疡
再说说氯。氯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使胃液呈强酸性,但一般情况下胃不怕,因为它有一层超过1毫米厚的黏膜层保护着,就像给胃壁上了一层“护墙板”。但是食盐过多会给平衡的胃黏膜屏障带来灭顶之灾。首先是氯多了,等于原料多了,胃酸也就生成多了;其次是钠多了,黏膜层的保护细胞同样会干瘪皱缩甚至坏死。这下可惨了,食盐过多,导致了更多更强的胃酸,“护墙板”黏膜层却变薄变脆弱,因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提高了。过量的胃酸还会从胃的上端溢出,也就是常说的反酸,引起食管损伤。
由于食盐过量,如钢筋铁骨般连强酸都不怕的胃黏膜都变脆弱了,就更不用说其它器官本来就很脆弱的黏膜了。如:皮肤干裂粗糙;食管黏膜被破坏,加上胃酸反流,可导致癌变;肠道、膀胱黏膜变薄,粪便、尿液中的毒素更易被“吸收”……最终的结局是体内毒素增多,各器官癌变可能增加。
总而言之,食盐过量危害多,每天3克就够,超过6克就过头了。
控制用盐有诀窍
食盐过量的后果如此严重,控制用盐是当务之急。按每人每天6克计,三口之家一包400克的盐要足足用上20多天。而每人每天3克盐的推荐则是更适合的,一则是因为3克已经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二则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往往会用酱油、味精、鸡精、各色酱料等多种调味品,其中含有的盐量已是不少。
首先,要精确控制盐量,一把控盐勺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社区发放的控盐勺是一平勺2克盐,家庭的“掌勺人”可以算好全家人每天用盐的总量,然后将其细化分配到每餐每个菜中,做到放盐时对量掌控到位。其实,并不是每道菜都要加盐,一些已经加足其它咸味调料的菜,基本上是不需要加盐的。
其次,要获得理想的咸味,加盐的时间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量的盐,如果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咸淡是不一样的:在烧菜开始或当中加,盐会被菜吸收,等于是被稀释在一盆菜里,吃起来就感觉淡;而赶在菜即将出锅那一刻加,再翻炒几下,盐刚刚化成盐水均匀地粘附在菜的表面,吃起来就感觉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