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积极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本文以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背景,阐述了本地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并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本文可为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珠海市 地质灾害 成因分析 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7-2
  1引言
  珠海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海陆面积约7650km2,其中陆地面积为1630km2,大小岛屿146个,海岸线690km,珠海市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随着珠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范围、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性天气增多,使得本地区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态势,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防治对策。
  2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珠海市属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调查结果,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8处。
  按地质灾害灾种分类,滑坡17处、崩塌29处、地面沉降23处、潜在滑坡23处、潜在崩塌116处。
  按地质灾害规模分类,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中型80处、小型113处,其中滑坡和崩塌以浅层为主。
  按地质灾害险(灾)情等级划分,中型为9处,小型为199处。
  目前,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共造成1240.5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共威胁2813人和近1.9亿元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分析
  3.1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1.1滑坡
  全市共发育滑坡地质灾害点共17处,其中中型规模2处,小型规模15处;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公路两侧和村庄居民住宅区。
  调查区滑坡微地貌基本为陡坡,滑坡平面形态主要为舌型,剖面形态多为凹形和直线,滑床形态以凹形和直线为主,滑坡体外形特征呈多样性,滑坡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滑动面(带)埋藏深度一般介于1.5~4.0 m之间,滑带岩土体多为残积层及强风化土。
  3.1.2崩塌
  全市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点共29处,其中中型规模8处,小型规模21处;多分布于公路沿线和切坡建房陡坡地段。
  调查区崩塌基本发生于坡度为70°~90°之间的岩质边坡上,崩塌体主要为基岩碎块,基本发生于表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4.0m之间。
  3.1.3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
  全市共发育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39处,其中大型规模9处,中型规模60处,小型规模70处,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段。
  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多以小型岩土质斜坡为主,不稳定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该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地形坡度为61°~80°之间,通常发生在暴雨之后,大部分存在滑动和崩落潜在危险。
  3.1.4软土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珠海市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灾种,软土地面沉降共计发生23处,其中大型规模6处,中型规模10处,小型规模7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海岸带和西部滨海平原工程建设区域。
  软土沉降主要体现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区软土地基沉降;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及桥梁软土地基沉降;港口、码头软土地基沉降和防洪堤坝软土地基沉降等方面。
  3.2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或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归纳,影响本地区地质灾害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自然因素又分为地质环境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类。
  3.2.1自然因素
  3.2.1.1地质环境因素
  斜坡不稳定因素:斜坡环境为物质的重力运动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动力条件,它的失稳主要孕育了滑坡、崩塌等灾害性地貌过程,滑坡和崩塌边坡类灾害是调查区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丘陵和阶地坡面上的主要地质灾害。
  地基不稳定因素:地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体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海陆交互相的淤泥、淤泥质土等是调查区分布较广的不稳定地基土体。
  3.2.1.2气象因素
  强热带气旋:广东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调查区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地区,强热带气旋活动过程中,伴有狂风、雷雨、巨浪和暴潮。
  降雨量充沛:调查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60.3 mm,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9月,一般年降雨量高的地区,地表径流活动强烈,使土体力学强度降低并增加土体孔隙水压力。
  3.2.2人为活动因素
  调查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工程建设日益扩大,人类活动也成为强大的地质动力,其主要表现有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坡形,加大了坡角。
  4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特点,本人认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4.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1.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监测、巡查人员作用,及时更新补充和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加强群测群防员培训,加大面向基层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知灾、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和临灾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专业技术指导力度,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范围、监测巡查路线、监测巡查内容、险情预报预警方式、防灾撤离路线、避灾安置点、监测记录档案等。   4.1.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建设
  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共享和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传输相关数据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电脑终端显示、分析,自动生成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利用各类传播通讯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广大市民和灾害频发区域民众进行信息传递,努力做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快速处置。
  4.1.3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治理难度较大或治理费用高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点,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模块管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自动处理、智能研判和自动报警等功能。
  4.1.4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成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发布等自动化。通过地质灾害点的年度复核,不断更新地质灾害点发展变化情况和防治管理级别,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了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及防治动态变化,提高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2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4.2.1应急排险
  对规模较小、危险性较大、易于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应急排险等简易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本着施工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在专业队伍详细调查并提出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削方减载、清除危岩、坡脚反压、截排水、修筑挡墙、坡脚设置栅栏或种树等简易工程措施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4.2.2勘查治理
  对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并难以实施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在勘查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形成的责任主体和受益对象,明确治理责任主体。
  4.2.3避让搬迁
  对工程治理难度大、工程治理效益明显低于避让效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有计划的避让搬迁。
  4.2.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部门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研究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规程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新水平。
  4.3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4.3.1地质灾害预案体系建设
  在地质灾害全面调查和年度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和地质灾害变化、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预防和预警机制,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应急物资及人员保障。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城镇和重点防治路段,辖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和群测群防人员要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以群测群防为基础,重点强化临灾避险,明确撤离路线和避灾场所。
  4.3.2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完善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专业人才的储备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组建人员精干、响应迅速、协同联动的应急队伍,配备技术先进、高效快速的应急调查监测仪器和远程会商装备,全面提升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4.3.3地质灾害预警应急装备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要求,制定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规划,分轻重缓急配置、改造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专业队伍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和应急处置效率。
  4.3.4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采用培训班、宣讲团以及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防灾避灾意识。建立应急演练长效机制,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安排专人巡查,并于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切实提高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5结束语
  通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塔然高勒井田位于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北部侏罗纪煤田东胜地区煤炭资源普查找煤区的西北部边界一带。属黄土高原地带。区内地形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形海拔标高在+1410~+1530m之间。井田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冲沟较多,坡陡沟深,干燥缺水且风沙较大,基岩大面积出露,植被稀疏,为半荒漠地区。全区共完成三维地震线束16束,控制总面积为23.75 km2,完成物理点1231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提升。由于我国资源匮乏,浅层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不得不开始挖掘深层矿产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促使矿山环境日益恶劣,地质灾害问题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威胁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现代化建设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本文将结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灾害类型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增长,随之也让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与日俱增,然而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却未有应有的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及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垃圾 污染现  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期刊
[摘要]介绍我国餐厨垃圾的概念、特点以及处理现状。分析我国餐厨垃圾目前主要处理技术及技术展望。  [关键词]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特点以及处理现状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9-2  1餐厨垃圾概念、特点、成份、处理现状  餐厨垃圾俗称泔水,是指除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
期刊
[摘要]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经济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快速发展。由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不足以及对环保不够成熟,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间出现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贵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州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贵州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西部青海省广泛分布着盐渍土,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取用路侧的盐渍土填筑路基。因盐渍土本身的工程特性。冬季至春季,不断产生膨胀、翻浆、腐蚀的危害,从而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成因 危害 处理  [中图分类号] S156.4+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9-2  1盐渍土的成因  1.1气候  青海省气候多为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的采矿业得到了持久的发展,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又是一个采矿大国,矿山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但是很多地区的矿山,特别是一些小矿山,由于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次生害问题,从而使得矿山的地质灾害问题的严峻性不断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危
期刊
[摘要]矿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之一。长期以来,我们都只看到矿业对人民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忽视了其本身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等问题。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矿山开采存在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探究》。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不断促进矿山开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
期刊
[摘要]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进一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地理、空间分布不均,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进步。因此,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灌区的用水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与管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分配与合理利用,以充分保证灌区用水的高效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