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建国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上,就对华强硬度而言,石原慎太郎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对于中国,其极端的做派、激烈的言辞使他成了日本右翼政客的代表性符号。
“超级毒素”
若是单论年纪,将出生于1932年9月30日的石原慎太郎称为“叔”,或许不太合适。但作为日本政坛的“常青树”,年过八旬,还能如此呼风唤雨,石原被称为“叔”似乎别有含义。
用《人民日报》的话说,这个“中日关系毒素”的搅局者,在日本国内人气却特别旺。无论其当选议员还是当选市长,都曾创下选票领先的纪录。
的确,在日本人眼中,石原慎太郎首先是一位才子:24岁写了一部“一夜情”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了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虽然小说的内容褒贬不一,不过拍成电影后,却风靡了一代年轻人;其次,作为日本影坛“不灭的圣火”石原裕次郎的哥哥,石原慎太郎在弟弟生病过世之后,因为容貌相似成为其化身,成了无数男女的青春偶像;当然,他还是一个颇具野心的政治家,当过国会议员,做过运输大臣和环境厅长官,而且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煽动滋事者的政治生涯出奇地一帆风顺。
事实上,这个挑衅者一开始就在政治谱系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与那些只会叫嚣的政治混混不同,石原慎太郎从踏入政坛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石原被人议论最多的举措是2000年对财政部的一次攻击。国家税法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征收一定的税款。石原慎太郎利用这一规定,对在东京经营的大型银行的利润征税3%。这项税收的预期收益预计为一年10亿美元,将用来消除东京的财政赤字。此时的日本民众被国家经济恶化所累,而大型银行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石原慎太郎的激进计划让市民也意识到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如果他的改革成功,他可以通过把权威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家庭、城市、乡镇来彻底改变国家的运作机制。
但也有人认为,石原这个人积有“二弱”:一是信口开河,因为他常常胡言乱语,随心所欲,不管别人痛痒;二是思想极端右倾,让人担心一旦让他掌握日本政权,石原毫无疑问地会变成“暴走老人”,谁也挡不住他。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媒体,石原最常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所谓的“爱国”。要表现“爱国”,如果没有领土问题可资炫耀,“爱国”表演就大为逊色。
在日本有人说:石原慎太郎恨不能让自己长出一个和大象一样长的鼻子,好随时嗅出领土问题,并用这个问题大做文章。
这不,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持续发酵中,“石原慎太郎”便成了一个在中国“臭大街”的名字。
麻烦制造者
今年4月16日,在美国访问的石原慎太郎看似意外地抛出东京都要购买钓鱼岛的计划,把中日两国民众最为敏感、最为关切的领土争端问题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此后又是募捐,又是张贴宣传画,又是申请上岛调查,又是批评日本政府“软弱”,石原的一系列作为不仅把那几个小岛搅得平静不再,更给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带来浓重阴影。
其中,在中日两国政府谨慎处理中国香港民间团体“保钓”事件时,石原竟然高呼让日本首相亲自前往钓鱼岛。
事实上,石原慎太郎四处宣称他为了捍卫“尖阁列岛”(即钓鱼岛)已经奋斗了40年。早在田中角荣力排众议访华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1970年代初),他就在策划侵犯中国领土钓鱼岛行动。
当时,石原率青岚会的成员,从关西一所大学的冒险俱乐部拿到钱,策划了去钓鱼岛建灯台的行动。接着他们又找到资金丰裕的右翼政治团体青年社,把青岚会的灯台扩建成了有些规模的灯塔。石原自己还用政治家的身份,指示日本运输省水路部加固岛上的灯塔,并一直绞尽脑汁把灯塔记载到海洋图上去。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原慎太郎孤注一掷地要“购买”钓鱼岛,实在另有他念。去年初,日本政壇酝酿另树旗帜组建新党,石原慎太郎有望出任党首。谁料,风云突变,“石原新党”计划受挫,他在一旁坐了“冷板凳”。不甘心就此被踢出日本政坛,他又精心抛出能够引起争论的“购岛”话题,把民众的目光重新吸引过来,试图唤回胎死腹中的“石原新党”。
除了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也是右翼分子最得手的武器。在此次钓鱼岛风波之前,日本内阁成员还公然参拜了靖国神社。对于石原来说,他头脑中的靖国神社问题早已经超越了日本首相的级别。他在考虑的是让天皇也参拜靖国神社,意欲将问题闹得更大。
还记得石原在右派报纸《产经新闻》上发表的给天皇的信中说:“我每年在8月15日那天参拜靖国神社,我热切地希望在日本战败60周年的8月15日,天皇陛下参拜靖国神社。”战前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精神支柱,战后,日本天皇也参拜靖国神社,但在甲级战犯被供奉到那里以后,天皇没有参拜过。石原主张让天皇重新参拜靖国神社,其用意非常深。靖国神社问题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里面更包含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石原说得非常直白,参拜靖国神社是他反对战后建立起来的和平理念,解决日本社会现今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种方式。
在国际政治的游戏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是不会轻易突破别人的容忍限度的。而“超级毒素”石原却在不停挑战中国的心理底线,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场为博人眼球、耕耘“票田”而表演的政治秀,终究不能绑架中日两国人民的民意和感情,更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局。
“超级毒素”
若是单论年纪,将出生于1932年9月30日的石原慎太郎称为“叔”,或许不太合适。但作为日本政坛的“常青树”,年过八旬,还能如此呼风唤雨,石原被称为“叔”似乎别有含义。
用《人民日报》的话说,这个“中日关系毒素”的搅局者,在日本国内人气却特别旺。无论其当选议员还是当选市长,都曾创下选票领先的纪录。
的确,在日本人眼中,石原慎太郎首先是一位才子:24岁写了一部“一夜情”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了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虽然小说的内容褒贬不一,不过拍成电影后,却风靡了一代年轻人;其次,作为日本影坛“不灭的圣火”石原裕次郎的哥哥,石原慎太郎在弟弟生病过世之后,因为容貌相似成为其化身,成了无数男女的青春偶像;当然,他还是一个颇具野心的政治家,当过国会议员,做过运输大臣和环境厅长官,而且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煽动滋事者的政治生涯出奇地一帆风顺。
事实上,这个挑衅者一开始就在政治谱系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与那些只会叫嚣的政治混混不同,石原慎太郎从踏入政坛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石原被人议论最多的举措是2000年对财政部的一次攻击。国家税法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征收一定的税款。石原慎太郎利用这一规定,对在东京经营的大型银行的利润征税3%。这项税收的预期收益预计为一年10亿美元,将用来消除东京的财政赤字。此时的日本民众被国家经济恶化所累,而大型银行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石原慎太郎的激进计划让市民也意识到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如果他的改革成功,他可以通过把权威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家庭、城市、乡镇来彻底改变国家的运作机制。
但也有人认为,石原这个人积有“二弱”:一是信口开河,因为他常常胡言乱语,随心所欲,不管别人痛痒;二是思想极端右倾,让人担心一旦让他掌握日本政权,石原毫无疑问地会变成“暴走老人”,谁也挡不住他。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媒体,石原最常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所谓的“爱国”。要表现“爱国”,如果没有领土问题可资炫耀,“爱国”表演就大为逊色。
在日本有人说:石原慎太郎恨不能让自己长出一个和大象一样长的鼻子,好随时嗅出领土问题,并用这个问题大做文章。
这不,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持续发酵中,“石原慎太郎”便成了一个在中国“臭大街”的名字。
麻烦制造者
今年4月16日,在美国访问的石原慎太郎看似意外地抛出东京都要购买钓鱼岛的计划,把中日两国民众最为敏感、最为关切的领土争端问题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此后又是募捐,又是张贴宣传画,又是申请上岛调查,又是批评日本政府“软弱”,石原的一系列作为不仅把那几个小岛搅得平静不再,更给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带来浓重阴影。
其中,在中日两国政府谨慎处理中国香港民间团体“保钓”事件时,石原竟然高呼让日本首相亲自前往钓鱼岛。
事实上,石原慎太郎四处宣称他为了捍卫“尖阁列岛”(即钓鱼岛)已经奋斗了40年。早在田中角荣力排众议访华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1970年代初),他就在策划侵犯中国领土钓鱼岛行动。
当时,石原率青岚会的成员,从关西一所大学的冒险俱乐部拿到钱,策划了去钓鱼岛建灯台的行动。接着他们又找到资金丰裕的右翼政治团体青年社,把青岚会的灯台扩建成了有些规模的灯塔。石原自己还用政治家的身份,指示日本运输省水路部加固岛上的灯塔,并一直绞尽脑汁把灯塔记载到海洋图上去。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原慎太郎孤注一掷地要“购买”钓鱼岛,实在另有他念。去年初,日本政壇酝酿另树旗帜组建新党,石原慎太郎有望出任党首。谁料,风云突变,“石原新党”计划受挫,他在一旁坐了“冷板凳”。不甘心就此被踢出日本政坛,他又精心抛出能够引起争论的“购岛”话题,把民众的目光重新吸引过来,试图唤回胎死腹中的“石原新党”。
除了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也是右翼分子最得手的武器。在此次钓鱼岛风波之前,日本内阁成员还公然参拜了靖国神社。对于石原来说,他头脑中的靖国神社问题早已经超越了日本首相的级别。他在考虑的是让天皇也参拜靖国神社,意欲将问题闹得更大。
还记得石原在右派报纸《产经新闻》上发表的给天皇的信中说:“我每年在8月15日那天参拜靖国神社,我热切地希望在日本战败60周年的8月15日,天皇陛下参拜靖国神社。”战前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精神支柱,战后,日本天皇也参拜靖国神社,但在甲级战犯被供奉到那里以后,天皇没有参拜过。石原主张让天皇重新参拜靖国神社,其用意非常深。靖国神社问题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里面更包含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石原说得非常直白,参拜靖国神社是他反对战后建立起来的和平理念,解决日本社会现今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种方式。
在国际政治的游戏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是不会轻易突破别人的容忍限度的。而“超级毒素”石原却在不停挑战中国的心理底线,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场为博人眼球、耕耘“票田”而表演的政治秀,终究不能绑架中日两国人民的民意和感情,更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