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新时代,基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需要,提出了“教研融合”模式。为了有效评价并进一步增强“教研融合”的实施效果,特对参与过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式在创新度、学生的接受度和适应度、教学实用性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课堂参与面仍需进一步扩大、知识有待反复巩固和加强、课程意义还需进一步凸显等。基于此,针对教学形式、考核形式和教学实用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教研融合模式;教学效果评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8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把初心镌刻在心、融入血脉,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1-3]。教育作为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國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民族奠基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基地,不断探索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因而,对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的必经路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并立足于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际,笔者摸索、提出并实施了“教研融合”模式。所谓“教研融合”模式,即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嵌入科研知识,教师用自身的科研心得、体会去充实及拓展理论知识,以期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应用、抽象与具体、传授与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统一。鉴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进一步增强“教研融合”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有效评价“教研融合”模式的教学效果,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关注以下内容:“教研融合”模式的创新度如何;“教研融合”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对于“教研融合”模式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如何;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研融合”教学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进一步提高“教研融合”教学的实施效果等。
问卷发放对象为长江大学参与过“教研融合”教学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以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80%。该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24道单选题,选项为1-5的评分,数字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
二、“教研融合”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教研融合”模式的创新性及时间分配合理性分析
关于“教研融合”模式创新性如何以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根据对“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了解,为“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进行评分,同时考虑到“教研融合”将课程内容与科研知识相融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本次问卷也涉及了课程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评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很强的创新度,其时间安排上也很合理。超过80%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较为满意,充分体现出这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嵌入科研知识的融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该调查结果从侧面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为该模式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教研融合”教学效果的学生层面分析
后续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教研融合”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对于学生层面的内容,主要从学生接收度和适应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学生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研融合”教学模式下的适应程度和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评分,其中适应程度代表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而课堂参与度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适应过程。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0%左右的学生对于该种教学模式适应很快,且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这说明这种带有一定创新元素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和课程参与度,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分析
学生通过自身在“教研融合”课堂上的体验,对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问卷结果显示,大约有10%的同学学习自主性较差,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其收获度也相应较低;大约27%的学生两者都处于中间水平,有37%的同学自主性较好,同样34%左右的同学都有一定的收获。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总体分布较为均匀,而这也符合现实预期。
(三)“教研融合”教学效果的教师层面分析
1.与传统教学相比的课堂氛围分析
为了更好地凸显“教研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特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体验进行比对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学生对该模式下的课堂氛围褒贬不一;在“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接近80%的学生都给予了较为肯定的回应,这说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加注重与同学间的互动和探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良好的互动模式。
2.与传统教学相比的教学满意度分析
教学满意度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依然有3%左右的同学对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评分在4分(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近60%,大约30%的同学持适中态度。反观“教研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有接近60%的同学直接给予了满分(非常满意),4分及以上的占比高达80%,无1分评价,充分说明该种教学模式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三、“教研融合”模式需改进之处
(一)课堂参与面可以进一步扩大
虽然问卷的结果表明,“教研融合”模式下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程度还不错,但该种模式作为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应用、抽象与具体、传授与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载体,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与互动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和研讨中来。
(二)知识有待反复巩固和加强
从调查问卷的回馈结果中可以看出,只有66%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还不错,剩下34%左右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原因在于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较弱。“教研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课上的积累,更需要课下的反复巩固,能够增进学生的“教研融合”体验感。
(三)课程意义亟须进一步凸显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第一节课作为整堂课的开端和引例,意义十分重大,向学生告知教学内容的意义,使其在心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才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动力持续。虽然“教研融合”具有較强的前沿性,因此突出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学欲也十分重要。
四、“教研融合”模式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形式优化
将传统的单项教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通过不断引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被动教学为主动,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应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更有助于培养出新时代人才。
(二)考核方式优化
大多数大学生的应试思维较为深固,想要改变这种学习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就开始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而不是通过最后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深度。
(三)教学实用性优化
建议在第一节课上,通过与现实联系的方式,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意义,使其在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学习是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非为考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盖伦.教育部: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N].科技日报,2019-02-27(004).
[2]翟娅菲,相启森,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9(11):110-114.
[3]周敏莉,周巧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案例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43-47.
[4]王金涛.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思维”[J].江苏教育,2018(46):35-37.
(责任编辑:刘洁)
[关键词] 教研融合模式;教学效果评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8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把初心镌刻在心、融入血脉,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1-3]。教育作为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國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民族奠基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基地,不断探索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因而,对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的必经路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并立足于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际,笔者摸索、提出并实施了“教研融合”模式。所谓“教研融合”模式,即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嵌入科研知识,教师用自身的科研心得、体会去充实及拓展理论知识,以期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应用、抽象与具体、传授与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统一。鉴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进一步增强“教研融合”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有效评价“教研融合”模式的教学效果,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关注以下内容:“教研融合”模式的创新度如何;“教研融合”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对于“教研融合”模式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如何;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研融合”教学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进一步提高“教研融合”教学的实施效果等。
问卷发放对象为长江大学参与过“教研融合”教学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以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80%。该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24道单选题,选项为1-5的评分,数字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
二、“教研融合”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教研融合”模式的创新性及时间分配合理性分析
关于“教研融合”模式创新性如何以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根据对“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了解,为“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进行评分,同时考虑到“教研融合”将课程内容与科研知识相融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本次问卷也涉及了课程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评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很强的创新度,其时间安排上也很合理。超过80%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较为满意,充分体现出这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嵌入科研知识的融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该调查结果从侧面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为该模式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教研融合”教学效果的学生层面分析
后续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教研融合”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对于学生层面的内容,主要从学生接收度和适应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学生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研融合”教学模式下的适应程度和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评分,其中适应程度代表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而课堂参与度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适应过程。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0%左右的学生对于该种教学模式适应很快,且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这说明这种带有一定创新元素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和课程参与度,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分析
学生通过自身在“教研融合”课堂上的体验,对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问卷结果显示,大约有10%的同学学习自主性较差,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其收获度也相应较低;大约27%的学生两者都处于中间水平,有37%的同学自主性较好,同样34%左右的同学都有一定的收获。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度总体分布较为均匀,而这也符合现实预期。
(三)“教研融合”教学效果的教师层面分析
1.与传统教学相比的课堂氛围分析
为了更好地凸显“教研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特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体验进行比对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学生对该模式下的课堂氛围褒贬不一;在“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接近80%的学生都给予了较为肯定的回应,这说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加注重与同学间的互动和探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良好的互动模式。
2.与传统教学相比的教学满意度分析
教学满意度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依然有3%左右的同学对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评分在4分(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近60%,大约30%的同学持适中态度。反观“教研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有接近60%的同学直接给予了满分(非常满意),4分及以上的占比高达80%,无1分评价,充分说明该种教学模式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三、“教研融合”模式需改进之处
(一)课堂参与面可以进一步扩大
虽然问卷的结果表明,“教研融合”模式下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程度还不错,但该种模式作为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应用、抽象与具体、传授与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载体,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与互动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和研讨中来。
(二)知识有待反复巩固和加强
从调查问卷的回馈结果中可以看出,只有66%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还不错,剩下34%左右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原因在于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较弱。“教研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课上的积累,更需要课下的反复巩固,能够增进学生的“教研融合”体验感。
(三)课程意义亟须进一步凸显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第一节课作为整堂课的开端和引例,意义十分重大,向学生告知教学内容的意义,使其在心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才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动力持续。虽然“教研融合”具有較强的前沿性,因此突出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学欲也十分重要。
四、“教研融合”模式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形式优化
将传统的单项教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通过不断引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被动教学为主动,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应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更有助于培养出新时代人才。
(二)考核方式优化
大多数大学生的应试思维较为深固,想要改变这种学习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就开始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而不是通过最后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深度。
(三)教学实用性优化
建议在第一节课上,通过与现实联系的方式,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意义,使其在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学习是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非为考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盖伦.教育部: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N].科技日报,2019-02-27(004).
[2]翟娅菲,相启森,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9(11):110-114.
[3]周敏莉,周巧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案例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43-47.
[4]王金涛.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思维”[J].江苏教育,2018(46):35-37.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