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深文化民生大主题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春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宁红》以江西修水县宁红工夫茶的百年历史为线索,用心挖掘宁红茶深刻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国运的兴衰展现宁红茶人的人生,揭示出茶文化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关系。与此同时,作品立足现实民生,翔实地描写宁红工夫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支柱作用,突出表现宁红茶的发展与当前脱贫攻坚、探索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引领作用,从而提炼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深刻思想主题。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叶题材看似平常,其实写好难度很大,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硬骨头。多少年来,各种体裁作品不少,但真正能与茶文化的历史厚重和现实精神相称的优秀作品并不多。多年前,作家王旭峰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茅盾文学奖,形成了这个题材创作的一个高峰。事实上,这个题材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永遠吸引着作家感受诗意的心灵,激发作家前赴后继的创作热情。有茶叶的地方,就有作家在写作,就有关于茶的作品,《中国宁红》就是其中的一部。
  宁红工夫茶历史悠久,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中心的调整变化,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活跃期。例如,武汉作为近代商业中心的形成,给了江西修水宁红茶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而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人,就是被后人称为“茶工祖师”的传奇人物罗坤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武汉认识了俄国使馆的官员巴诺夫,把自己制作的优质红茶介绍给这个外国人。正巧巴诺夫也是一名茶商,正在中国寻找优质红茶销往俄国。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中国宁红茶的黄金时代。中国的宁红茶送到莫斯科,得到了末代沙皇尼古拉的喜爱。这位俄国皇帝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为了认识茶人罗坤化。后来的茶商郭敏生对宁红茶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努力下,他制作的“宁红贡茗”有机会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拿到了最高奖,从而擦亮了宁红茶的品牌,把宁红茶文化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地方。而莫家兄弟的“怡和福”茶庄的贡献也不可低估。他们艰苦创业,以“奇奇号”太子茶行销国际市场,保持了宁红工夫茶发展良好的势头。作者选择这几个故事,真实地写出了修水宁红茶当年的辉煌。
  商业传奇固然吸引人,但文人佳话才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流芳百世的文化魅力。中国茶叶不光是一种商品,更多的时候,是在商品之上,寄托着品茶人的情感和情怀的文化产品。文化人喝茶爱茶,喝出了茶叶的品位,也喝出了茶文化精神。江西修水是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故乡,修水的茶有幸注入了文化的灵魂。《中国宁红》对历史的关注很自然地聚焦在茶文化上,写出了黄庭坚与苏东坡品茶唱和的一段文人佳话。虽然黄庭坚推荐的“双井茶”是一种绿茶,但其文化精神也在后来的红茶中得以传承与弘扬。传奇的商业历史在茶文化的精神中得以进步和升华,中国宁红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也得以体现。
  《中国宁红》的重点并不在写宁红工夫茶的历史和茶文化,而是把宁红工夫茶放在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中,写出宁红工夫茶与民生的深刻关系,写出宁红工夫茶与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关系,反映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精神,突出民生的社会思想主题。这一点,才是这部作品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拉开思想距离的所在,也是这部作品独有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宁红茶的历史命运。实际上,正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一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宁红茶出现了历史性的危机,告别了“黄金发展时期”,走向了衰落。1949年前夕,宁红茶已经完全破产了,往日的好时光已经不再。作品写道:“民国时期的宁红茶很不景气,外销濒临绝境。其时,全县每年只剩下7424担。”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宁红茶的命运,使宁红茶获得了新生,进入了一个真正的黄金时期。作品用比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党和政府利用修水传统产业的优势,支持茶叶生产,兴建茶厂,发展地方经济。到了1958年,培育出达到国际高级茶水平的“宁州种”。而一个叫徐明华的普通上海知青,因爱红茶而成了宁红茶的专家,把他的青春热血都洒在这片土地上。他担任县委领导期间,宁红茶得以快速发展,茶园规模在过去的基础上,翻了两倍,产量也大大提高。
  新中国这段宁红茶发展历程,并不传奇,也没有留下多少诗意“佳话”,只有实实在在的民生,但作家仍然坚持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尊重和情感,更是带着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作品显然在告诉我们,宁红工夫茶尽管在历史上有过一个“繁荣高光”时期,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当地的民生。商业贸易的发达,并不代表民生的真正改变,不代表老百姓就都过上好日子。实际上,老百姓还是贫穷,修水还是贫困地区。只有到了新中国,宁红茶才真正为老百姓谋来幸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作品能站在这个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认识现实,去把握时代精神,去讲述宁红茶的故事,说明了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有了这个意识,作品主题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之魂。
  作品没有回避宁红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所走的路并不平坦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宁红茶的发展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例如深化改革,对茶厂发展带来的阵痛。例如“宁红保健茶”,本来是为了适应剧烈市场竞争,更好地发展宁红茶而研发的,但结果却因产品质量问题受到处罚,在市场上没能站住脚,最后只能退出市场。这个教训当然是深刻的。同时,也说明宁红茶正在积极探索新路,例如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宁红茶正在走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这条健康之路,就是发展民生之路,就是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进入新时代,修水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宁红茶也迎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作品围绕着摆脱贫困这个民生课题,描写了宁红茶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重要的作用。讲述一片片小小的茶叶,一株株茶树连着大时代、大主题,凝聚脱贫新动力的故事。如上杭乡的贫困户周美梅经过培训,成了一名采茶工,每天有一百多元的经济收入,解决了“赚钱无门,坐等帮扶”的问题,很快就实现脱贫。而贫困户阮世英获得了“采茶王”的称号,每年光采茶的工资就有一万多元。她参加了采茶能手大会,还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后来成了自己的儿媳妇。全家不仅脱贫,而且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也算是写出宁红茶的一段段民生佳话吧。
  《中国宁红》的主题提醒我们,乡村振兴才刚刚展开,宁红茶未来的发展任务更艰巨。只要紧紧扣住民生,就有更光明的前景。这部作品,很好地讲出了宁红茶里的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作家出版社)
其他文献
“数码交互艺术”(Digital Interactive art)作为一门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门类,因其特殊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使其在公共艺术的大概念下表现得游刃有余,深受广大受众追捧。本文从数码交互艺术的创作、运用、审美、教育四个主要方面讨论数码交互艺术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图1)  一、数码交互艺术创作   数码艺术作为跨学科领域,不像传统艺术可以由
期刊
丁浩,(图1)汉族,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广告协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装潢设计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水彩画研究会顾问。  丁浩自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从事广告美术设计,曾在当时上海最大的广告公司——联合广告公司任职。  由于有机会研究西洋人体结构学资料,诸如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人体结构》,有机会
期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的项目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项目之一,建设特色与创新包括“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形式项目化”等多方面内容。项目建设方案承诺以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包括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产品造型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新媒体
期刊
围绕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全国众多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呈井喷式涌现。6月23日,江西省杂技团创排、著名杂技剧编导董争臻编导的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在南昌首演,以此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这也是江西省杂技团创排的首部红色题材杂技剧。  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江西瑞金等地的革命斗争故事。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杜鹃,思想活跃进步,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她和同伴一道,义无
期刊
德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哲学家和诗人辈出的国度。其实,德国还是一个建筑王国,孕育了众多著名建筑师,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  伴着2010上海世博年的来临,德国建筑将以德国馆为代表在中国大地上一展风采。这座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将于今年四月竣工。(图1)   “和谐都市”展示了一座处处均衡、和谐的都市。馆名取自于英文的“均衡”和“城市”。在德国馆内,和谐都市的参观者将进行一次穿行创意都市的旅行。
期刊
主持人语:“生态与文学”近几年来似乎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很多人常常忽略其中的地理空间维度—生态写作很多时候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息息相关的。这使得生态写作常常与“作为方法”的“民族视角”联系在一起,生态作为“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关系”的隐喻性表达。而当生态作为一种“关系”呈现,如何在文学中寻找“生态学”主题便构成了“生态文学”的宿命,“生态文学”越来越向“主题先行”靠拢。讨论文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不
期刊
清代石涛有言:“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本质性问题,也就是境界。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外在体现。  技巧是绘画之必备,绘画者都需呕心沥血的下功夫,但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能只停留在对技巧的追求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进乎道。因为水墨画强调的是“心印”,绘画的外在其实就是画家心灵的显现。绘画不仅靠学,还应靠养,养得宽厚、仁爱、
期刊
预约了许久,在新天地的一个茶座,有机会与谷文达交谈。    记者:谷老师,您好!   谷老师,一般认为,人的大脑是以串行方式思维的,而您一向擅长多个大规模系列作品的并行思考、并行运作,您是怎么做到的?  谷文达:我确实经常同时运作好几个项目。就说今年吧,日前,我正在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创作一件装置作品;五月份,我的《中园》项目几乎同步世博会实施推广宣传。接下来的亚运会,我策划的天堂红灯项目
期刊
已有的生态小说研究,“生态”和“民族”两个概念并不孤立。介绍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意识,或者论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生态书写其实并不鲜见。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如杨海涛《民间口传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研究》[1]、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2]、王静《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3]等。尽管如此,如果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民族”
期刊
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是以“一个人,一支麦克风”作为表演形式,以笑话、段子作为表演内容,以引人发笑作为表演目的的喜剧模式。单口喜剧起源于18—19世纪英国的音乐厅,但它兴盛和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多见于夜场、酒吧和俱乐部等场所,“单口喜剧”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通用于美国的商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单口喜剧演员开始由剧场转向电视领域,荧幕上陆续出现了《今夜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