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大众在中国有两个整车合作伙伴,一汽是比较听话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因为技术专利问题闹得面红耳赤。其实在德国方面也一直有两个声音,支持和一汽目前的合作方式的,以及反对的一方。这次争端出现在公众视线,给了两派一个很好的表现舞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大众和一汽这两位老朋友能够心平气和地通过磋商达成协议,否则大众认定一汽侵犯其专利权一事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令人奇怪的是,最先披露大众与一汽专纠纷争的竟然是一家德国报社(备受推崇的权威财经报纸《商报》),而大众官方并没有正式确认这一消息,只是仓促回应:“将就此事进行调查。”
报社如何能够先于大众高层获得情报?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供应商或中层管理人员(由于事件仍在调查之中而未来得及向高层汇报)向媒体透露了相关信息。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向在接受《商报》采访时表示:“一旦真的存在专利侵权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坚决抵制此类行为。”同时,他进一步宣称:“我们也将在中国严格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于马丁·文德恩的表态,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显然,大众将不会就此与一汽对簿公堂,毕竟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知识产权是一个敏感且棘手的议题,它受国际法保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伦理和商业准则。一旦被认定为剽窃了他人的想法、设计、商标以及任何他人的创造成果,不仅将颜面扫地,也会对公司的声誉和未来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专利侵权事实存在,不难猜测,消费者对于一汽的评价将无外乎于:“他们甚至不能独立设计发动机(或变速箱),而只能够抄袭其它车企的产品。”而大众如果无法证明一汽侵权事实的存在,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西半球有一种说法,版权将给予你起诉他人的权利,你也将不得不因此花费血本。这通常会为律师带来不菲的收益。当知名企业(例如苹果和三星)卷入版权纠纷中时,无疑将吸引媒体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生意,更不用说在一国胜诉却在他国败诉的境况——看看苹果和三星的经历就知道了。
在汽车行业中,车企获准使用第三方专利的情形很少见。极少有车企通过向潜在的竞争对手购买专利来使用对方的成果。除非向代工厂直接购买设计方案和部件,否则所有的车企都希望拥有自己的“设计专利”。合资企业与合作项目协议则是另外一回事,通常合同条款会对双方的权利进行详细的规定,通用和萨博在SUV方面的合作就是一个最近的例证。
大多数情况下,任何车企或汽车设计公司(不论处于车身设计、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还是其它行业)对专利的理解都可以归纳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降低自身遭到抄袭或被指控抄袭的风险。换句话说,专利就像一个梦魇。事实上,如果一个成功秘诀能够不为外人所知,那么将没有人会愿意为其注册专利,否则无异于将这个秘诀将公之于众。可口可乐的配方并没有注册专利,被注册的仅仅是商标名称和图形而已。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商标具有公开性,假冒的可口可乐产品将会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百年声誉造成极大的危害。
我们是否应当相信一汽刻意抄袭了大众在发动机或是变速箱方面的关键设计?这取决于约定了双方之间签订的协议。如果一汽是为了逃避版权费而抄袭了大众的原创设计,人们将会倾向于认定这一事实。反之,一汽又何尝不可以与合作伙伴大众一道拓展目前的合作协议呢?
难道专利纠纷是大众和一汽中的某一方为了分手而刻意制造的“借口”吗?目前至少有两个理由让我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首先,大众已经宣布在2012至2016年间向中国市场注资140亿欧元(约合109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造组装厂和引进新车型。这一宏伟的计划需要由大众集团与它的两个合作伙伴一汽和上汽共同完成。
其次,一汽大众的汽车产量继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7%,达到620600辆),中国已经成为了大众在全球最大的市场,难道大众真的舍得抛弃自己在中国市场上数十年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么?我看可能性不大。
如果有人询问我的观点,我认为,大众和一汽将会像大多数合作伙伴一样,坐下来就双方之间的议题进行磋商。如果事情不幸没有被我言中,那将意味着某一方已经下定决心放弃合作,而这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大众和一汽这两位老朋友能够心平气和地通过磋商达成协议,否则大众认定一汽侵犯其专利权一事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令人奇怪的是,最先披露大众与一汽专纠纷争的竟然是一家德国报社(备受推崇的权威财经报纸《商报》),而大众官方并没有正式确认这一消息,只是仓促回应:“将就此事进行调查。”
报社如何能够先于大众高层获得情报?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供应商或中层管理人员(由于事件仍在调查之中而未来得及向高层汇报)向媒体透露了相关信息。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向在接受《商报》采访时表示:“一旦真的存在专利侵权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坚决抵制此类行为。”同时,他进一步宣称:“我们也将在中国严格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于马丁·文德恩的表态,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显然,大众将不会就此与一汽对簿公堂,毕竟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知识产权是一个敏感且棘手的议题,它受国际法保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伦理和商业准则。一旦被认定为剽窃了他人的想法、设计、商标以及任何他人的创造成果,不仅将颜面扫地,也会对公司的声誉和未来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专利侵权事实存在,不难猜测,消费者对于一汽的评价将无外乎于:“他们甚至不能独立设计发动机(或变速箱),而只能够抄袭其它车企的产品。”而大众如果无法证明一汽侵权事实的存在,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西半球有一种说法,版权将给予你起诉他人的权利,你也将不得不因此花费血本。这通常会为律师带来不菲的收益。当知名企业(例如苹果和三星)卷入版权纠纷中时,无疑将吸引媒体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生意,更不用说在一国胜诉却在他国败诉的境况——看看苹果和三星的经历就知道了。
在汽车行业中,车企获准使用第三方专利的情形很少见。极少有车企通过向潜在的竞争对手购买专利来使用对方的成果。除非向代工厂直接购买设计方案和部件,否则所有的车企都希望拥有自己的“设计专利”。合资企业与合作项目协议则是另外一回事,通常合同条款会对双方的权利进行详细的规定,通用和萨博在SUV方面的合作就是一个最近的例证。
大多数情况下,任何车企或汽车设计公司(不论处于车身设计、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还是其它行业)对专利的理解都可以归纳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降低自身遭到抄袭或被指控抄袭的风险。换句话说,专利就像一个梦魇。事实上,如果一个成功秘诀能够不为外人所知,那么将没有人会愿意为其注册专利,否则无异于将这个秘诀将公之于众。可口可乐的配方并没有注册专利,被注册的仅仅是商标名称和图形而已。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商标具有公开性,假冒的可口可乐产品将会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百年声誉造成极大的危害。
我们是否应当相信一汽刻意抄袭了大众在发动机或是变速箱方面的关键设计?这取决于约定了双方之间签订的协议。如果一汽是为了逃避版权费而抄袭了大众的原创设计,人们将会倾向于认定这一事实。反之,一汽又何尝不可以与合作伙伴大众一道拓展目前的合作协议呢?
难道专利纠纷是大众和一汽中的某一方为了分手而刻意制造的“借口”吗?目前至少有两个理由让我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首先,大众已经宣布在2012至2016年间向中国市场注资140亿欧元(约合109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造组装厂和引进新车型。这一宏伟的计划需要由大众集团与它的两个合作伙伴一汽和上汽共同完成。
其次,一汽大众的汽车产量继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7%,达到620600辆),中国已经成为了大众在全球最大的市场,难道大众真的舍得抛弃自己在中国市场上数十年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么?我看可能性不大。
如果有人询问我的观点,我认为,大众和一汽将会像大多数合作伙伴一样,坐下来就双方之间的议题进行磋商。如果事情不幸没有被我言中,那将意味着某一方已经下定决心放弃合作,而这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