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磁性与魅力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善积累,厚积薄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是老话,同时也是至理。备课也是如此。教师要有大备课的观念,时时处处的学习与实践都是一种备课。阅读,交友,行走,都是备课的契机和路径。“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做后盾。一个优秀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学科知识,不断钻研,对于不是本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为了能够解答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诸多问题,平时,我们把这些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让他静静地潜伏,一旦教学需要,则立刻激活。有了这样的备课积累,还用花费大量时间在备课本上那些早已了然于心的知识吗?从这点而言,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课余时间大剂量地吸收百科知识,同样是在备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备课。
  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微如草木,宏若寰宇,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它们都可能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资源。这样的备课,就像是开垦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片沃土。有了这片沃土,才可能开放绚丽多姿的花朵。不少著名的教师都说过,他们是用一生来备课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这种备课观,只把眼光落在上课前那段时间,那是很难准备好课的。因此,平时坚持学习,进修、提高、修炼,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积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认知,这既是为教学奠基,也是为专业发展积蓄能量。
  二、善预设,运筹帷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发现这些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之后的精致的课堂其实问题也非常明显。在我看来,那些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变化,缺少“意外”,一切皆在教师的预设与掌控之中。细细思索,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备课———为“求稳”起见,教师在备课中只关注一种可能。
  为了保证课堂有如课前所预料的那种效果,教师就必须通过预设非常精细的问题和环节来展开教学。这样一来,虽然课堂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这样的备课无疑是框住了学生,又框住了教师。许多教师的课,尤其是那些普遍受到好评的课,在很多时候都缘于课前充分而精致的教学预设,基本上都是比较“安全”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的,也就是说,没有预设各种变化,没有预设各种可能性成为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和多种可能,课堂就缺少了那种真正的精彩。看似无懈可击的课堂,恰恰掩藏了课堂的最大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动人的吸引,是完美的控制,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从口袋里拿出来双手奉送给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难免成为只会服从命令的布偶,而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则变成了循规蹈矩、步步为营的导演和指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对课堂上所有的变化、细节作出准确的预设,他必须在课堂现场中根据实时发生的情况及时作出判断与调整,也就是善于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正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之所在。好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是对学生的解放与激发,是激发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而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植物生长的土壤,而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要达到这个教学艺术的高峰,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他需要积累,也需要反思;需要提炼,也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胆量。
  三、善反思,含英咀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教学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边教边学,边学边教。这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探索有关教学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学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一是反思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重点、难点、兴奋点目标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灵活驾驭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把握课堂双边活动兴奋度的举措,直观显眼的板书设计,教学模式成功应用的过程等,都是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的。二是反思败笔。任何一堂成功的好课,都不可能排除有败笔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失败的细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往往是教师成就专业成长的节点。想通了,理顺了,后面的工作如鱼得水,卡壳了却又忽悠过去,则会一蹶不振,步履维艰。三是反思课堂上的不可预测因素及其应对策路。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融洽,特别是兴奋点的出现,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因素而产生灵感,其存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由自主地出现、不知不觉地退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及时捕捉,而且课后要及时反思。积累起来,坚持下去,何愁没有“智慧的火花”。四是反思课堂上的角色表现。自己是否依据脚本设计,切实履行导演的角色,学生作为演员进入了角色没有,进入角色的程度有多大,这个比例与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些都值得反思。演员有对角色的独特理解,才有可能把角色演得鲜活,才有可能形成独特的风格。学生也是一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目标也都是针对自己的学生提出来的,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或者有什么异样的表现的时候,我们应当充分肯定。有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超常的理解结果,才会有个性,我们把这种个性保护好了,才有创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阳光体育”理念是近年来广泛兴起的面向亿万学生的体育活动理念,为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阳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掀起一股群众性体育健身热潮。为贯彻阳光体育理念,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引入体育拓展训练内容,以拓展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拓展能力,以及强化身心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实施趣味训练,促进强身健体  课外拓展训练与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同,它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广泛
编者的话   2010年,理论界、学术界的讨论空前热烈,大的论战频繁: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停滞、雅俗标准如何界定、“国进民退”之争、中国模式争议、中国是否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等。为方便读者全面把握思想理论动态,我们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厘选出如下十大争议话题(以关键词的形式表现,并梳理出有代表性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以飨读者。    政治体制改革    正方:我们这 30多年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
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它适合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也适应于越来越开放的国内外环境,还能够回应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    如何判断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成功标志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政治体制模式,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模式,政治体制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它们同时并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又相互竞争、此消彼长。这是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和国家格局的重大变化极其相关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重返亚洲”的口号下采取了诸多明显是针对中国的举措:在APEC领导人峰会上高调推广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却不邀请中国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