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试问的过程,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的学习,一定不是生动的学习,也不是没有效率的学习。数学,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拷问,是对现存自然秩序的一种怀疑。因此,数学教学需要我们能够以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也只有数学教学,才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疑问意识,充分夯实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一、氛围更自由,孩子敢质疑
正如杜威先生所说,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应是一个小型的民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知识的吸纳也是自由的,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一种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对现存生活做出怀疑。这样,做教师的首先就应该学会从传统神圣的角色中走出来,跟孩子们一起站在知识前面,一起欣赏,一起怀疑,一起发表见解,并施以非教学手段,甚至是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能够饱满热情,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能够允许孩子们的疑问出现错误。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有的孩子当场提问:“如果不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边长,我们该如何计算面积呢?”随后,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二、情境有疑惑,孩子想质疑
在数学课堂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概念在交错展示,孩子们很容易便感到一种沉闷,枯燥感会油然而生,更别说质疑了。然而,当我们教师能够艺术地组织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充满疑惑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到疑问,不质疑也不行,这样,质疑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产生了。还是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也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的品质,但同时,我出示了天安门广场和中国的地图版块,孩子们眼睛充满了疑惑,有的孩子自然发问: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还有用吗?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情境,孩子们提问的习惯便会自动养成。
在平常教学中,我还会经常“出错”,如果孩子们不能发现,我便会将错就错,结果大大“出错”,孩子们此时才明白他们“上当”了。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一到数学课,便会自然发射出一种“批判”的眼光来,而这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品质。
三、矛盾很突显,孩子勤质疑
其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而我们的课堂通常是将生活中的矛盾筛去后才进入课堂的,这样孩子们就很难提出疑问了,因为他们发现不了矛盾。所以,除精心设置疑问的情境之外,我们还要尽量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进课堂,让孩子们产生好奇感,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会解问题。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的时候,我故意在进入练习前让孩子们进行质疑。于是一个学生提出: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听到这个质疑以后,没有立即表态,更没有提出反驳意见,而是把质疑的问题当成新的认知冲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然后,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三道范例计算题,让孩子们作为新的学习资料,耐心地研究探讨。孩子们交流十分积极,我发现他们完全遵循了“假设——论证——实践——作结”的认知过程。最后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孩子们再次进入高峰体验。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入到课堂中。如学习“概率”时,我将一份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关于“把饭吃好”的调查问卷带入课堂,让孩子们计算他们在吃饭表现好的方面的概率,孩子们算着算着,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能及时整理餐具的孩子比较多?但浪费粮食的孩子同样比较多呢?这虽然是生活问题,但他们确实发现了数学概率的乐趣。
四、方法很简单,孩子会质疑
质疑也是需要交给方法的。首先,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其次,鼓励孩子能够把疑问与同桌或者其他同伴进行交流,理不辨不明,只有与同伴进行交流了,疑问的点也才会越来越精确。第三,自己尝试解决。这也是会提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有的问题自己如果能解决,自然会得到自我鼓励,如果解决不了,别人帮助解决了,心中也会有愉悦感,这会更加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在带领孩子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因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这时我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着重教学,巩固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这样,孩子们在质疑思维的引领下,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受到了鼓励。
总之,在数学学习当中学会质疑,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数学修养,而且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一种对生活、对真理的批判精神。
一、氛围更自由,孩子敢质疑
正如杜威先生所说,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应是一个小型的民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知识的吸纳也是自由的,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一种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对现存生活做出怀疑。这样,做教师的首先就应该学会从传统神圣的角色中走出来,跟孩子们一起站在知识前面,一起欣赏,一起怀疑,一起发表见解,并施以非教学手段,甚至是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能够饱满热情,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能够允许孩子们的疑问出现错误。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有的孩子当场提问:“如果不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边长,我们该如何计算面积呢?”随后,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二、情境有疑惑,孩子想质疑
在数学课堂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概念在交错展示,孩子们很容易便感到一种沉闷,枯燥感会油然而生,更别说质疑了。然而,当我们教师能够艺术地组织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充满疑惑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到疑问,不质疑也不行,这样,质疑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产生了。还是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也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的品质,但同时,我出示了天安门广场和中国的地图版块,孩子们眼睛充满了疑惑,有的孩子自然发问: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还有用吗?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情境,孩子们提问的习惯便会自动养成。
在平常教学中,我还会经常“出错”,如果孩子们不能发现,我便会将错就错,结果大大“出错”,孩子们此时才明白他们“上当”了。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一到数学课,便会自然发射出一种“批判”的眼光来,而这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品质。
三、矛盾很突显,孩子勤质疑
其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而我们的课堂通常是将生活中的矛盾筛去后才进入课堂的,这样孩子们就很难提出疑问了,因为他们发现不了矛盾。所以,除精心设置疑问的情境之外,我们还要尽量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进课堂,让孩子们产生好奇感,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会解问题。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的时候,我故意在进入练习前让孩子们进行质疑。于是一个学生提出: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听到这个质疑以后,没有立即表态,更没有提出反驳意见,而是把质疑的问题当成新的认知冲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然后,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三道范例计算题,让孩子们作为新的学习资料,耐心地研究探讨。孩子们交流十分积极,我发现他们完全遵循了“假设——论证——实践——作结”的认知过程。最后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孩子们再次进入高峰体验。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入到课堂中。如学习“概率”时,我将一份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关于“把饭吃好”的调查问卷带入课堂,让孩子们计算他们在吃饭表现好的方面的概率,孩子们算着算着,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能及时整理餐具的孩子比较多?但浪费粮食的孩子同样比较多呢?这虽然是生活问题,但他们确实发现了数学概率的乐趣。
四、方法很简单,孩子会质疑
质疑也是需要交给方法的。首先,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其次,鼓励孩子能够把疑问与同桌或者其他同伴进行交流,理不辨不明,只有与同伴进行交流了,疑问的点也才会越来越精确。第三,自己尝试解决。这也是会提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有的问题自己如果能解决,自然会得到自我鼓励,如果解决不了,别人帮助解决了,心中也会有愉悦感,这会更加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在带领孩子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因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这时我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着重教学,巩固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这样,孩子们在质疑思维的引领下,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受到了鼓励。
总之,在数学学习当中学会质疑,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数学修养,而且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一种对生活、对真理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