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 策略
一.感知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還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它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语境揣摩。了解语言文字,光靠字典还不够,必须在语境中仔细揣摩语言之神妙。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贾岛的“推敲”之改有传神之功,一字之改,词语语境的和谐幽邃之美酒显而易见了。教材中有不少词句比较的阅读训练设计,把原稿与改稿作比较,“改”的艺术在哪里,这种思辨品味的过程就是语感的有机训练与积淀。
二.提出独特的语文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既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语文的科学,就是怎样使语文“姓语名文”的问题;科学的语文,就是怎样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的问题。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母法,要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围绕课文关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上的学习包袱,从而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三.在共性认知中获取独特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之点,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教学必须服务共性,发展个性。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求得学生的独特体验,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思维引向深入,挖掘文本价值,也可以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探求出文本的价值取向,再由学生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求得“独特体验”,即:既可先“发散”,后“集中”,也可先“集中”,后“发散”。学生不应该排斥教师“导”之下的“价值去向”,教师不应排斥正确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独特体验”。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独特体验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7]GHB17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 策略
一.感知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還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它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语境揣摩。了解语言文字,光靠字典还不够,必须在语境中仔细揣摩语言之神妙。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贾岛的“推敲”之改有传神之功,一字之改,词语语境的和谐幽邃之美酒显而易见了。教材中有不少词句比较的阅读训练设计,把原稿与改稿作比较,“改”的艺术在哪里,这种思辨品味的过程就是语感的有机训练与积淀。
二.提出独特的语文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既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语文的科学,就是怎样使语文“姓语名文”的问题;科学的语文,就是怎样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的问题。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母法,要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围绕课文关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上的学习包袱,从而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三.在共性认知中获取独特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之点,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教学必须服务共性,发展个性。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求得学生的独特体验,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思维引向深入,挖掘文本价值,也可以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探求出文本的价值取向,再由学生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求得“独特体验”,即:既可先“发散”,后“集中”,也可先“集中”,后“发散”。学生不应该排斥教师“导”之下的“价值去向”,教师不应排斥正确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独特体验”。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独特体验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7]GHB17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