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开拓思路、突破瓶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全市范围真正意义上的联防联控机制。虽然联防联控机制已建立多年,但受一些短板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数据分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监测数据分析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气污染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数据分析工作的视野越大、数据越多,准确性才会越高。目前我市的数据分析工作在机制上存在与工作不相适应的短板,各区各自为战,人员力量、数据资源、技术装备均未能做到统一调度使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市监测中心和环科院的技术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很高,但设备和人员无法覆盖全市且不掌握现场第一手情况;另一方面,各区有很迫切的分析需要,但苦于技术水平低、数据来源少因而工作效果不佳。应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分析机制,由市生态环境局统一调度组织,各区积极参与, 明确专人负责,统一采购设备,组网共享,统一培训人员,分工合作,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全市污染形势的整体分析和分工处置,进而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治理、重点监管,降低污染问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是强化全局意识,压实监管责任。目前,我市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即压实属地责任,严格督导考核,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环境质量的快速改善。但随着工作的持续深入,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缺乏全局意识,工作重点始终围绕本区监测点周边,而对其他污染源,特别是对本区数据影响小的污染源关注不够。但对本区数据无影响并不代表对全市数据无影响,管住重点区域外的重点污染源对全市数据的改善很有帮助。应在建立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将发现的重点污染源列入职能部门和属地区的考核体系中,通过建立全市一盘棋的考核体系来提升部门、各区的全局意识,进而确保我市数据的持续改善。
三是实现数据共享,丰富执法手段。国家环保专项督察组在督察我市期间,通过分析企业能源消耗、产品销售、营业额等数据对企业是否落实重污染响应措施进行核查。这一做法值得借鉴,过去我们往往通过在线监测来判断企业是否落实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或旁路偷排等方式便可逃避监管,而环保部门由于力量有限,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例如,中心城区的油烟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但以前环保部门往往是根据其规模和座位数来确定监管重点,但实际上,企业受经营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经济发达的今天,其污染排放量并不与规模成正比。但如果能掌握企业的燃气用量,那情况马上就能一目了然。因此能源、发改、税務等部门可以与环保部门共享相关数据,切实把污染问题管住管好。
2.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衔接的减排机制。近年来京津冀雾霾天气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环境容量下降密不可分,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不利因素将长期存在,降低区域污染排放量是唯一可行的应对措施。但在确保减排效果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其对全产业链成本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是细化环境保护企业领跑者制度。2019年,为推进我市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等四部门出台了《天津市环境保护企业“领跑者”制度》。这套制度的出台,对引导企业提升工艺水平、强化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评选条件过于苛刻,淡化了引导效果;评选数量过少(每行业不多于两家),让企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因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完善:每年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和污染防治工作需要设立行业评选标准,不再设立评选数量上限,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增加每年评选频次,使企业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技术提升的红利,使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简化评选条件和评选程序,突出对企业减排的引导作用。
二是将节能低碳工作纳入减排统计。前期我市统计减排量主要是从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其实节能必定减排,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一步应加大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或者降低整体能源消耗量来获得减排效益,进而挖掘新的环境容量空间。例如,可以将通过节能产生的减排量纳入“领跑者”考核指标或者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由于节能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方面政策的出台,无疑会有效刺激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措并举提升城市环境容量。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是出现污染问题的主因。这些年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减排上,但在扩容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一是强化城区绿化,降低热岛现象的不利影响。减少热岛现象发生的关键就是降温,而绿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市现有监测点中,蓟州区、南开区和中新生态城的数据一直持续较好。这三个监测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周边绿化率很高。这一特点从侧面证明,植被对于降解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有鉴于此,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城区绿化工作:一方面加强道旁树和绿化带的培育和种植。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很多道路建成后道旁树的种植比较滞后,客观上增加了地表温度,加重了城市热岛现象。另一方面将立体绿化纳入绿化面积考核。中心城区区域狭小,特别是充斥大量高层建筑后,平面绿化面积有限,而立体绿化是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将立体绿化面积列入考核指标,将极大激发各区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增加更多的实际绿化面积。
二是规划建设城市风道,提升污染扩散能力。高楼是城区建设的主角。随着近年来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和覆盖面积都大幅上升。这些高层建筑作为城区发展的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以和平区大理道监测点为例,重污染天气时数据下降慢的特点已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所以,城市风道的规划和建设对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必须要放在突出位置予以优先考虑。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天津市和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 健
1.建立全市范围真正意义上的联防联控机制。虽然联防联控机制已建立多年,但受一些短板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数据分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监测数据分析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气污染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数据分析工作的视野越大、数据越多,准确性才会越高。目前我市的数据分析工作在机制上存在与工作不相适应的短板,各区各自为战,人员力量、数据资源、技术装备均未能做到统一调度使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市监测中心和环科院的技术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很高,但设备和人员无法覆盖全市且不掌握现场第一手情况;另一方面,各区有很迫切的分析需要,但苦于技术水平低、数据来源少因而工作效果不佳。应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分析机制,由市生态环境局统一调度组织,各区积极参与, 明确专人负责,统一采购设备,组网共享,统一培训人员,分工合作,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全市污染形势的整体分析和分工处置,进而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治理、重点监管,降低污染问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是强化全局意识,压实监管责任。目前,我市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即压实属地责任,严格督导考核,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环境质量的快速改善。但随着工作的持续深入,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缺乏全局意识,工作重点始终围绕本区监测点周边,而对其他污染源,特别是对本区数据影响小的污染源关注不够。但对本区数据无影响并不代表对全市数据无影响,管住重点区域外的重点污染源对全市数据的改善很有帮助。应在建立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将发现的重点污染源列入职能部门和属地区的考核体系中,通过建立全市一盘棋的考核体系来提升部门、各区的全局意识,进而确保我市数据的持续改善。
三是实现数据共享,丰富执法手段。国家环保专项督察组在督察我市期间,通过分析企业能源消耗、产品销售、营业额等数据对企业是否落实重污染响应措施进行核查。这一做法值得借鉴,过去我们往往通过在线监测来判断企业是否落实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或旁路偷排等方式便可逃避监管,而环保部门由于力量有限,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例如,中心城区的油烟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但以前环保部门往往是根据其规模和座位数来确定监管重点,但实际上,企业受经营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经济发达的今天,其污染排放量并不与规模成正比。但如果能掌握企业的燃气用量,那情况马上就能一目了然。因此能源、发改、税務等部门可以与环保部门共享相关数据,切实把污染问题管住管好。
2.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衔接的减排机制。近年来京津冀雾霾天气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环境容量下降密不可分,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不利因素将长期存在,降低区域污染排放量是唯一可行的应对措施。但在确保减排效果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其对全产业链成本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是细化环境保护企业领跑者制度。2019年,为推进我市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等四部门出台了《天津市环境保护企业“领跑者”制度》。这套制度的出台,对引导企业提升工艺水平、强化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评选条件过于苛刻,淡化了引导效果;评选数量过少(每行业不多于两家),让企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因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完善:每年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和污染防治工作需要设立行业评选标准,不再设立评选数量上限,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增加每年评选频次,使企业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技术提升的红利,使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简化评选条件和评选程序,突出对企业减排的引导作用。
二是将节能低碳工作纳入减排统计。前期我市统计减排量主要是从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其实节能必定减排,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一步应加大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或者降低整体能源消耗量来获得减排效益,进而挖掘新的环境容量空间。例如,可以将通过节能产生的减排量纳入“领跑者”考核指标或者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由于节能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方面政策的出台,无疑会有效刺激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措并举提升城市环境容量。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是出现污染问题的主因。这些年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减排上,但在扩容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一是强化城区绿化,降低热岛现象的不利影响。减少热岛现象发生的关键就是降温,而绿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市现有监测点中,蓟州区、南开区和中新生态城的数据一直持续较好。这三个监测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周边绿化率很高。这一特点从侧面证明,植被对于降解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有鉴于此,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城区绿化工作:一方面加强道旁树和绿化带的培育和种植。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很多道路建成后道旁树的种植比较滞后,客观上增加了地表温度,加重了城市热岛现象。另一方面将立体绿化纳入绿化面积考核。中心城区区域狭小,特别是充斥大量高层建筑后,平面绿化面积有限,而立体绿化是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将立体绿化面积列入考核指标,将极大激发各区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增加更多的实际绿化面积。
二是规划建设城市风道,提升污染扩散能力。高楼是城区建设的主角。随着近年来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和覆盖面积都大幅上升。这些高层建筑作为城区发展的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以和平区大理道监测点为例,重污染天气时数据下降慢的特点已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所以,城市风道的规划和建设对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必须要放在突出位置予以优先考虑。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天津市和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