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行动指南。素质教育在教学观上的基本理念是: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完成人格完满塑造。
【关键词】生物教学作业设计
生物课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正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生物基本规律,认识生物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1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设计生物探究性作业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主动完成探究性作业;在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即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愿望。
1.2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探究性作业不能凭空捏造出来,而要求源于学科教学中涉及的未能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重视引导学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注意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寻找新的视觉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1.3课内与课外的互补
探究性作业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要基于教材和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既充分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园等以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网络资源和媒体信息,达到优势互补。
1.4学科间交叉合作
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挑战,仅靠某一学科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需要很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在探究性作业设计时应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如生物与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1.5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设计探究性作业理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先知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教师应成为探究性作业的主导者。因此在设计作业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要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思论证,然后渗透在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之中。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名积极参与者,为学生指点迷津。学生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得出具有创造性价值的结论。惟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2.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一般过程
首先,成立“设计生物探究性作业”的课题小组,确定施教班级。
其次,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探究性作业”的学习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作业是为巩固知识、应付考试的模式。淡化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综合,探索出一种多样化的具体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获得自主的探究能力。以下“探究性作业设计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组)
实施阶段(学习理论→制定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证据→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阶段(评价→反思,交流→展示)
3.生物探究性作业分类
3.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习生物学某一方面知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结果,或者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学术探究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物某内容或相关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作业,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建议。
4.生物探究性作业可以采用的形式
4.1小论文竞赛
4.2实验设计的方案展示及进行探究性实验
4.3研究成果展示
4.4专题调查、辩论活动
5.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举例
5.1探究性实验训练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设计探究性实验训练,让学生本人去动手、去观察、去思考,得出结论。
例如,在“光合作用”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下述实验资料作为表象让学生去分析、探究:
资料一、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简要过程和结论——纸上层析后4条色素带的出现。
资料二:生物学家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通过三棱镜的连续光谱中,缺少了红光和蓝紫光。
资料三:科学家将小球藻放入H218O的水中,不久发现周围的空气中出现了18O2
资料四:一位科学家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其转移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C6H12O6
问题:分析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进而“链接”上相关问题或结论,如:(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中O2来源于H2O;(3)C6H12O6的形成过程。
探究是學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将使“光合作用”的系列知识具有了较高的创新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又如,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提倡大胆探究、求异创新,争取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设计后,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和观察,认真做好记录,学习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时,不仅记载符合预期的现象,也要记载与预期相矛盾的现象,以便对结果进行如实分析,同时从中找出实验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向性运动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经比较、判断形成有关认识就会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
5.2探究性调查活动
探究性调查作为探究性作业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独立地与他人合作,去查阅资料,实地参观,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数据,然后将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就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的污染状况,对当地的动、植物及人类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用什么办法解决,提出有关建议。并及时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的污染物、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本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而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关键词】生物教学作业设计
生物课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正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生物基本规律,认识生物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1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设计生物探究性作业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主动完成探究性作业;在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即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愿望。
1.2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探究性作业不能凭空捏造出来,而要求源于学科教学中涉及的未能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重视引导学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注意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寻找新的视觉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1.3课内与课外的互补
探究性作业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要基于教材和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既充分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园等以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网络资源和媒体信息,达到优势互补。
1.4学科间交叉合作
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挑战,仅靠某一学科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需要很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在探究性作业设计时应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如生物与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1.5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设计探究性作业理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先知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教师应成为探究性作业的主导者。因此在设计作业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要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思论证,然后渗透在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之中。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名积极参与者,为学生指点迷津。学生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得出具有创造性价值的结论。惟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2.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一般过程
首先,成立“设计生物探究性作业”的课题小组,确定施教班级。
其次,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探究性作业”的学习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作业是为巩固知识、应付考试的模式。淡化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综合,探索出一种多样化的具体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获得自主的探究能力。以下“探究性作业设计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组)
实施阶段(学习理论→制定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证据→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阶段(评价→反思,交流→展示)
3.生物探究性作业分类
3.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习生物学某一方面知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结果,或者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学术探究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物某内容或相关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作业,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建议。
4.生物探究性作业可以采用的形式
4.1小论文竞赛
4.2实验设计的方案展示及进行探究性实验
4.3研究成果展示
4.4专题调查、辩论活动
5.生物探究性作业设计举例
5.1探究性实验训练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设计探究性实验训练,让学生本人去动手、去观察、去思考,得出结论。
例如,在“光合作用”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下述实验资料作为表象让学生去分析、探究:
资料一、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简要过程和结论——纸上层析后4条色素带的出现。
资料二:生物学家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通过三棱镜的连续光谱中,缺少了红光和蓝紫光。
资料三:科学家将小球藻放入H218O的水中,不久发现周围的空气中出现了18O2
资料四:一位科学家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其转移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C6H12O6
问题:分析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进而“链接”上相关问题或结论,如:(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中O2来源于H2O;(3)C6H12O6的形成过程。
探究是學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将使“光合作用”的系列知识具有了较高的创新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又如,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提倡大胆探究、求异创新,争取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设计后,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和观察,认真做好记录,学习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时,不仅记载符合预期的现象,也要记载与预期相矛盾的现象,以便对结果进行如实分析,同时从中找出实验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向性运动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经比较、判断形成有关认识就会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
5.2探究性调查活动
探究性调查作为探究性作业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独立地与他人合作,去查阅资料,实地参观,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数据,然后将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就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的污染状况,对当地的动、植物及人类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用什么办法解决,提出有关建议。并及时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的污染物、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本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而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