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特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教学价值,积极挖掘文本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点,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此,许多同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广泛探讨,但在听课过程中感觉不少教师意识还是不够强,认识模糊。结合平时的课堂,我觉得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每篇文章都有体裁,不同体裁的文本在学习内容、方法方面,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都不一样。有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体特征,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千篇一律地对情节、内容进行分析,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直奔文章主题,却忽视了“一路风景”,极少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更谈不上开发语言训练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这篇课文时,“雾凇奇特在哪儿呢?”以此为中心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学生将雾凇的形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解说了一遍,老师则引导学生理解了几个词语,就结束这堂课。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有科学性,又富文学性。课文中有很多语言训练的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浪漫,又如“4摄氏度左右、零下30摄氏度左右”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科学、准确。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从文本语言的科学性、文学性两处着手,巧妙设计相关问题,学生一定饶有兴趣,有话可说,且学有所获。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是极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材料。而这些语言特色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挖掘和开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停留在语言积累与表达的浅层,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学生语言积累匮乏,表达吃力,词不达意,只能听不能说,只能读不能写,甚至有些学生心理上已有表达障碍。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以“五月的槐花怎么样呢?”展开教学,当学生说到“槐花多时”,教师出示了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看一下什么是“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就结束了。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关注这类词的语言特色,更没有深入了解这类词的表达效果,所以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学生对叠词却没有留下丝毫印象。
叠词的使用能使文本语言更柔和,也能改变语言的浓度和强度。这篇抒情性散文语言质朴,纯美,尤其是大量叠词的使用,使文本语言极富特色。“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等那么多的叠词就摆在课文里,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可怕的。课堂上教师若能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通过玩味、比较等手段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并有效积累与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不知从何处进行语言训练,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仅仅将语言表达训练停留在枯燥的问答上和机械地读教材、复述教材上。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教学气氛沉闷,“学不进去”,更“讲不出来”。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对文本最后一小节“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内涵,更没有有效进行积累与表达。学生学完后,对这一小节感知不深入,也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要写这小节。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借助环境描写衬托李时珍以苦为乐、不辞辛苦、造福万民的可贵精神,含义深刻,意蕴悠长,别具特色,堪称写人、写事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典范。寺外“山风呼啸”,体现月夜冰冷;“猫头鹰在尖叫”,体现荒凉凄清;“月上中天”,可见已临深夜。教师如果能借助环境描写,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定会兴致盎然,乐于表达,善于倾吐,受益匪浅。
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在写作上又非常典型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优美的语言、好的构段方式,甚至是谋篇布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有效时机,坚持读写结合,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渐次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一文,首先介绍了石榴的原产地,接着按照季节顺序介绍了它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写了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口味。学习课文后,很多教师布置学生做些习题来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精彩典型描写不再探究与充分运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与写甚有关系, 读之得法, 所知广博, 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这篇课文对于水果类的文章来说,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如果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训练:仿照课文的写法,将你喜欢的一种水果有条理地写下来。学生在理解、运用,内化段落、句子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定能有效提高。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领学生的生活。这篇课文就很好地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师应时刻做个有心人,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有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
对此,许多同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广泛探讨,但在听课过程中感觉不少教师意识还是不够强,认识模糊。结合平时的课堂,我觉得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文体意识不强,片面追求思想挖掘
每篇文章都有体裁,不同体裁的文本在学习内容、方法方面,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都不一样。有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体特征,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千篇一律地对情节、内容进行分析,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直奔文章主题,却忽视了“一路风景”,极少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更谈不上开发语言训练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这篇课文时,“雾凇奇特在哪儿呢?”以此为中心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学生将雾凇的形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解说了一遍,老师则引导学生理解了几个词语,就结束这堂课。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有科学性,又富文学性。课文中有很多语言训练的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浪漫,又如“4摄氏度左右、零下30摄氏度左右”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科学、准确。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从文本语言的科学性、文学性两处着手,巧妙设计相关问题,学生一定饶有兴趣,有话可说,且学有所获。
二、语言意识淡薄,不重视文本语言积累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是极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材料。而这些语言特色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挖掘和开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停留在语言积累与表达的浅层,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学生语言积累匮乏,表达吃力,词不达意,只能听不能说,只能读不能写,甚至有些学生心理上已有表达障碍。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以“五月的槐花怎么样呢?”展开教学,当学生说到“槐花多时”,教师出示了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看一下什么是“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就结束了。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关注这类词的语言特色,更没有深入了解这类词的表达效果,所以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学生对叠词却没有留下丝毫印象。
叠词的使用能使文本语言更柔和,也能改变语言的浓度和强度。这篇抒情性散文语言质朴,纯美,尤其是大量叠词的使用,使文本语言极富特色。“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等那么多的叠词就摆在课文里,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可怕的。课堂上教师若能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通过玩味、比较等手段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并有效积累与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三、提问缺少思维力度,学生兴趣不浓厚
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不知从何处进行语言训练,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仅仅将语言表达训练停留在枯燥的问答上和机械地读教材、复述教材上。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教学气氛沉闷,“学不进去”,更“讲不出来”。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对文本最后一小节“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内涵,更没有有效进行积累与表达。学生学完后,对这一小节感知不深入,也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要写这小节。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借助环境描写衬托李时珍以苦为乐、不辞辛苦、造福万民的可贵精神,含义深刻,意蕴悠长,别具特色,堪称写人、写事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典范。寺外“山风呼啸”,体现月夜冰冷;“猫头鹰在尖叫”,体现荒凉凄清;“月上中天”,可见已临深夜。教师如果能借助环境描写,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定会兴致盎然,乐于表达,善于倾吐,受益匪浅。
四、错失读写良机,学生表达能力停滞不前
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在写作上又非常典型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优美的语言、好的构段方式,甚至是谋篇布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有效时机,坚持读写结合,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渐次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一文,首先介绍了石榴的原产地,接着按照季节顺序介绍了它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写了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口味。学习课文后,很多教师布置学生做些习题来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精彩典型描写不再探究与充分运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与写甚有关系, 读之得法, 所知广博, 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这篇课文对于水果类的文章来说,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如果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训练:仿照课文的写法,将你喜欢的一种水果有条理地写下来。学生在理解、运用,内化段落、句子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定能有效提高。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领学生的生活。这篇课文就很好地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师应时刻做个有心人,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有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