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的若干问题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堂研究活动逐渐展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正在加速提高。为了更好地对课堂进行研究,一些关于课堂研究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牢记:课堂研究是“走近课堂”与“走进课堂”相统一的研究;课堂研究是一种透视式研究;课堂研究是一种后现代式研究。
  关键词: 课堂研究 后现代 问题探究
  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诞生于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之后,但放宽我们的视界,人类自有教育便有课堂,这是一种大课堂观,包含所有教学交往生发的时空[1]。对于教育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集中在高等院校或学术机构中做“书斋式”理论演绎,使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广泛、鲜活的课堂教学实际相脱离,一方面限制教育理论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脱离教育实践的研究失去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为了教育学学科的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解决传统教学论危机的突破口在于教学论研究的转型:从传统理论教学论向现代课堂教学论转型,从“书斋式”理论教学论转向“到那里”的课堂教学论[2]。
  目前,课堂研究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对于课堂研究,还有很多人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关系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课堂进行研究,我们需要牢记一些关于课堂研究的正确认识。
  一、课堂研究是“走近课堂”与“走进课堂”二者相统一的研究
  走近课堂,指研究者保持一定距离向课堂靠近的倾向。这种不完全深入课堂而是在课堂之外对课堂进行研究的方法,对教育专家、学者等专业研究者来说是一种常态。造成这种研究方式成为常态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专业研究者没有大量时间与机会深入课堂,因此他们对课堂更多的是一种间接性接触。另一方面,站在课堂之外进行研究,保持一定距离,不至于“身陷课堂”中,这样就可以纵观课堂活动的整体面貌,从而对课堂进行全面把握。这种“走近课堂”的研究方法是长期以来我国课堂研究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研究方式指导下,我们的理论水平获得了一定程度地提升。这种书斋式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约时间与精力,在较短时间内便可以演绎出课堂教学理论。缺点在于研究脱离课堂实际,使研究成果变得空泛而失去指导意义。
  走进课堂,指在课堂中研究课堂现象,在真实场景下做情境式研究。走进课堂,不仅意味着在课堂之中,更多的是在课堂之中进行深刻自觉的反思。所以,从反思角度来说,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并不算是“走进课堂”,而仅是一种“在”课堂之中的活动。只是后来随着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盛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有了自觉“思考”以后,才成为了真正的“走进课堂”。所以说,“走进课堂”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堂研究方式,主要是一线教师在做。一线教师在每天的课堂生活中面临大量繁杂的教学现象,如果能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素材进行深加工,则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研究的理论成果。尽管,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始深入课堂,但一方面,进入课堂的人数少,另一方面,深入课堂研究的次数少且时间较短,造成目前“走进课堂”这种实践性课堂研究的主体还是一线教师。实践性研究的优点在于,有大量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可以产生丰富的课堂研究方面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材料是理论产生的真正“活水源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具有实践性特点,操作性极强,必将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所以说,“走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走近课堂”的书斋式研究方式的不足。但是,由于目前实践性研究的主体还是一线教师,而一线教师往往缺乏系统训练,所以理论素养不高现象突出,制约教师实践性研究水平,以至于当前阶段我国“走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水平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
  从对“走近课堂”与“走进课堂”两种研究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欲提高我国课堂研究理论水平,须继续开展以专业研究者为主体的“走近课堂”的书斋式研究,而欲提高理论的指导水准,则须大力开展“走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尤其需要积极开展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的对话与合作,做到“走进课堂”与“走进课堂”两种研究方式的统一,最大限度发挥二者合力。
  二、课堂研究是一种透视式研究
  “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画法理论术语。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3]。陶志琼等人将美国学者古德(Good,T.L.)和布罗菲(Brophy,J.E.)所著书目《Looking in Classrooms》翻译为《透视课堂》。这是将“透视”一词运用到教育学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中笔者借用“透视”一词:课堂研究是一种透视式研究。这里“透视”一词相当于“结构”,透视式研究是一种在一定规则、程序、方法指导下有结构的系统性研究。
  上文提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性研究能力不足,是因为其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便不会对繁杂的课堂现象进行结构性透视。因此,面对大量课堂现象时,才会显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问题,不知道如何聚焦问题。因此可以说,课堂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性研究,需要有意识地在一定规则、标准指导下的透视研究。在我国现阶段,要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性课堂研究水平,就必须通过学习获取透视式研究方法。在一定技术支撑下,方能更好地开展课堂研究。
  另外,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之路同样说明,成功的研究离不开系统的研究方法。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澳大利亚罗布里安岛民生活的过程中,以他的亲身研究历程形成并发展了人类学领域著名的“田野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人类学界津津乐道的人类学家生活于研究的典范,认为一位专门研究者的研究过程需要历经三个阶段:“在这里”(being here)、“到那里”(being there)、“回到这里”(coming home)[4]。“在这里”指研究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训练。“在这里”的目的是进行专业训练,为下一步“到那里”打下基础。专业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都可以进行“到那里”与“回到这里”,但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研究者拥有技术支撑与理论基础,所以深入课堂时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进行透视式研究;而教学实践者的研究则属缺乏系统的、浅层次的研究活动,因而质量不高。   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要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性课堂研究水平,就必须通过学习获取透视式研究方法,只有在一定方法与技术支撑下,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研究。
  三、课堂研究是一种后现代式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想,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5]。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6]。知识观的转变势必会影响教学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改变。
  对于课堂研究而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研究时务必适应与遵从知识观方面发生变化的实际。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转变,要求课堂研究不能拘泥于已有研究成果,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已有研究结论。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转变,要求我们的研究充分考虑情境性,认真与当时情境深入“对话”,在具体情境中建构意义。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转变的趋势,对于我们来说,要用变化发展眼光看待课堂现象,研究要有前瞻性。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说明知识具有多样性,利奥塔认为,科学只是知识的一种,每一种知识都应该是平等的。后现代知识观不仅重视社会性知识,而且重视个人性的知识,不仅重视显性的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而且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6]。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研究时有“大研究观”视角,研究时要有敏感的捕捉信息意识,只要发现有什么不同,都可以进行详细观察与分析。
  总之,后现代知识观具备的建构性、生成性、情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我们的课堂研究应具备这些特点。考虑到课堂正处于现代到后现代转型的过程之中,有些问题可以用后现代的观点考虑,而有些仍需要现代教育观点的支撑,这就加剧了研究的复杂性。面对种种复杂与不确定性,我们的研究能做的就是顺应这种复杂,在具体真实的课堂环境中灵活应对。
  参考文献:
  [1]金建生.课堂范式的历史擅变及现实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4).
  [2]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17.
  [3]透视[OL].http://baike.haosou.com/doc/430818-456219. html.
  [4]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5]王攀峰,张天宝.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1,(03).
  [6]万伟.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2003,(0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使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5例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行PTGD治疗的临床资料,
摘 要: 高校在校生赴外交流的规模和比例是衡量一个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扩大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省属高校在校生赴外交流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利弊,以期探索更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的交流模式。  关键词: 省属高校赴外交流模式 国际视野 创新复合型人才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省属高校越来越重视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学籍管理中问题的介绍,指出在高效学籍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我院在学籍管理中实行的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 精细化 高校学籍管理 教学应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是通过细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概况及实验室开放教学现状,以学科竞赛对实验室开放的推动,总结了实验室开放教学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验室 学科竞赛 开放模式  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始建于2011年。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内容多、投资大、周期长,目前尚不能做到全面开放。在进行实验室开放模式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吉首大学首先尝试了基于学科竞赛的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家庭处于贫困线上。这些家庭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遭遇经济上的压力,而且面临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困难,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极为脆弱。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必须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给予帮助。文章根据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详细分析大学生由于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与古代汉语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古代汉语基本原理、规律与方法等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作者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课程 实践教学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
摘 要: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普通话语音教学要重视教学的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及任务书的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实例重点研究普通话语音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模式法 普通话语音 教学设计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培训的教学研究日益重要。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及运用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对掌握标准普通话发音的需求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
摘 要: 随着MOOC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及社会工作者利用MOOC学习热情达到空前高度。但由于MOOC属于新兴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没有可以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相关标准予以约束,造成MOOC后续发展缓慢,无法有突破性发展。本文着重讨论MOOC进一步发展需考虑的因素,以期达到MOOC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MOOC 可持续发展 结课率 个性化学习  1.引言  MOOC(massive
目的:建立水柳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对水杨柳中的水柳皂苷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水柳皂苷在体内对高尿酸血症动物的影响。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测定新的天然化合物水柳皂苷含量的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优选影响水杨柳中总浸膏提取率3个因素: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固液比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影响总浸膏中总甾体皂苷提取率4个因素:提取时间、溶剂类型、提取温度和溶剂用量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小鼠灌胃
文章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机械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拓展教学的意义和实施要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适当引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