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点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从企业文化理论引进中国开始,我们就提出以人为本。最初,主要是着眼于企业内部,针对科学管理的某些弊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强调依靠人、尊重人、关心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把以人为本扩展到了与企业直接联系的各方面,提出了顾客满意度,兼顾供应商、经销商的利益等。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又把以人为本扩大到了股东,提出兼顾企业、员工、供应商、股东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求企业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把企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与建立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以此为标准,把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它作为判断企业思想行为的是非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着重要作用。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做起。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根据大量调查验证:现在,在国际上一些破产的企业中,缺乏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是最主要原因,占破产总比例的91%。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还处在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二是大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三是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还没有形成;四是大多数企业的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大多数企业发展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整体看还比较低;六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水平整体不高;七是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八是对WTO的游戏规则绝大多数企业不熟悉等。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任务。这是企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为推进企业深化改革服务。改革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国企改革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需要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国资委2004~2005年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民营企业主要是提升管理层次问题。企业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首先是要搞好企业文化的整合和重组。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的时候不是先派去财会人员,而是先派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向被兼并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灌输海尔的理念,使他们先做“海尔人”,然后才能生产出海尔的产品,就是这个道理。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企业文化,就要在企业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企业内部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坚持尊重人与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关系
尊重人是现代企业管理之魂。在企业管理中坚持尊重人,是走向人本管理的通行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毛泽东早就把尊重人作为军队管理中的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他曾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现在,我国不少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改革20多年了,有些企业不是越来越尊重人,而是完全相反,该让员工知道的也不让知道,该让员工参与的也不让参与。员工成了机器、工具,快乐的员工在这些企业越来越少。在员工不受尊重、心情压抑的情况下,工作怎能够创新和搞好?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格入手,进而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价值和劳动成果,并保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职工感到自己尊重的需要受到重视并且能够得到满足时,就能激发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自己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当前在实行人本管理中,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否定科学管理(按数字、数据说话的管理),甚至认为连必要的规章制度也可以不要,该严格管理的也不去管理。这是对人本管理的一种误解。坚持尊重人的人本管理,和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科学管理是不矛盾的。尊重人,是从人性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的;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从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出发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在于,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按数字、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往往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精确性、严密性。和美国比较,我们生产同一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是人家的4倍。现在美国GE已实行了6Q管理,质量标准精确到了百万分之一。因此,我们要把坚持尊重人的人本管理和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科学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坚持尊重人,又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我们的管理成为一种“软”和“硬”结合,以软管理为主的管理。这种管理也是和我们当前员工素质水平相吻合,也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倡奉献精神和建立完善市场分配机制的关系
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和“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以上统称奉献精神),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因为这些精神早已超出企业的范畴,成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继承和发扬这些奉献精神,不是说就不需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了。因为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价值规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分配原则,企业就必须坚持多劳多得,能力、贡献和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使能力强的、贡献大的多拿,能力差的、贡献小的少拿,没有贡献的不拿。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就会继续吃大锅饭,就不能把广大员工和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很多国有企业过去经济长期上不去,人才留不住,应该说与能力、知识、智力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很大关系,而有些民营、“三资”企业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能力、知识、智力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的结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建立和完善多劳多得的市场分配机制的关系对企业非常重要。正确的应该是:一方面,继承提倡奉献精神,树立这方面的“标杆”,使员工学有榜样;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努力完善多劳多得的市场分配机制,使人的能力、贡献和收入成正比,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三是发挥企业领导活水源头作用和发挥员工主体作用的关系
西方一位企业文化专家有一个关于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活水源头”的说法,很有道理。企业家是“道”的载体,是“使命”和“梦想”的载体。企业家更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设计者、倡导者、示范者、整合者、变革者、推动者和培育者。企业家的文化管理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穿透力、文化创造力以及文化本身的定力、人格魅力、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都会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准、成败和好坏。尽管企业家的作用这么大,但我又不同意企业文化纯粹是老板文化的说法。因为老板再能,没有员工也是孤掌难鸣;老板的决策再正确,也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实践。所以,从这一点看,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又在于全体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共识。在企业中,一个员工的形象往往代表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一个员工的一次行为不好,往往会产生100-1=0的结果。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企业领导者的“活水源头”作用与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只有企业领导者“活水源头”作用与员工的实践主体作用——“两个作用”都发挥好了,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搞好,一个企业的经营才能搞好。因此,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上,不能重此轻彼。
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原料和动力来源于自然界,同时,相当多的企业生产过程对自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发展经济,不注意保护环境,全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江河湖海也受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如同一把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黄河早就开始断流了,长江已经成为最大的“下水道”和“垃圾场”。据统计,长江每年接纳的废水已达200亿吨。
有的专家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出现上述问题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属于过渡性的问题,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们绝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损害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而且也将贻害子孙万代。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在企业树立以下几个意识:
1、 全局意识。科学发展观在具体运作中,需要统筹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心中有全局。企业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不同,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以企业为中心,然后辐射到与企业有关的方面,忽视其他。于是,有的企业在上游生产污染了下游的水源;有的企业盲目的上项目,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就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以企业为中心向外辐射思考问题,变为把企业放在全国、地区人文及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统筹兼顾,树立全局意识,关注与企业有关的自然方面的各种信息,依此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使企业与自然的发展协调起来。
2、 环保意识。关于环境保护,国家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而是站在环保部门的对立面,检查时停产应付,过后照样排污,有的宁愿受罚也不治理污染,甚至弄虚作假。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迎合少数消费者的癖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烹饪成食品或制成高档皮革服装,破坏了生态平衡。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不是把保护环境仅仅停留在守法的层面上,而是要使保护环境真正成为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的意识,使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紧相连,是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且落实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品结构、生产过程以及日常管理当中,推动企业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们生存的环境。
3、 资源节约意识。许多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再生的过程很长,有的甚至是不再生的。尽管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总能够找出新的资源来代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某些资源的短缺,必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过去我们企业也注意节约,但多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很少顾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很不够的。因为,仅仅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有时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开发某些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有些商品过度包装等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开展全员教育,在企业树立起资源节约意识,通过科技创新,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冶金、石化、建材、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建立在企业自觉的基础之上。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十几年来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全新的变革。否则,其它搞得再好也是瞎掰。”企业文化专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说:“企业文化表达了组织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尤其在刻意塑造企业文化时更是这样。”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把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实现思维和观念的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统筹企业家与时代的和谐发展。
实现思维创新,就要求企业家和企业领导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思维的“自我设限”中解放出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单项思维转变为多项性思维;由习惯性思维转变为求异性思维;由常规性思维转变为超常规思维;由封闭式思维转变为开放式思维;就是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如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理念、诚信的理念、文化管理“合金化”的理念,等等。
实现观念的创新,从当前看,我国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要突出树立以下几个经营理念:
“努力成为政治家”的理念用张瑞敏的话说,就是“第三只眼”的理念。一只眼盯住企业内部,搞好企业内部的管理;一只眼盯住市场,根据市场变化搞好企业的经营;第三只眼,就是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也要发挥国家对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每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民营、“三资”企业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也需要企业家有大局意识,在服从国家大局下搞好企业的经营。三是因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力度等。这些都需要“中国企业家首先要是政治家”,要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上。否则,就会使企业在投资、发展方向上出现失误。
从国外看,一些大企业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尼古拉·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现在作为信息产业的老板,根本不看什么技术进步,就看《华尔街日报》,看政府在准备搞什么信息化改造,企业准备搞什么改造”。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跟上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的节拍,把握企业发展的商机。
“努力成为战略家”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要“坚持用广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战略思维的水平”。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家努力成为一个战略家。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气象中飞行的飞机。”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说,未来至关重要,经营战略使企业为明天而战。”
处在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中国企业家,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战略家。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振兴史,将是一部以小对大、以弱对强的竞争史。这场竞争,就像在拳击场上进行拳击一样,人家打倒你不难,而你要打倒那满身横肉、力挫千斤的大汉,就得动脑筋,就得用谋,就得讲求战略。以弱挑战强者,正是中国今天企业战略的特色;其次,因为战略的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像海尔那样主动的实行“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的企业还比较少,而这正是我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据北京大学有关问卷调查,96%的企业对“走出去”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所以,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树立“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战略仍是我国企业家面临的一个问题。
“努力成为战略家”的理念,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必须要树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企业家适应时代,使自己的现代化素质与时代对接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我国众多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要迎头赶上来。否则,企业不但不会做强、做大,反而有被国外的“巨无霸”吃掉的危险。
“社会责任”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对人类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即企业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球每一个企业必须树立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其它国际公司,从国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建立了认证制度。这一标准包括:环境保护、健康安全、公益事业、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同国际接轨,就必须尽快地采用国际通行的一些标准。现在,我国企业正在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协调发展的要求。目前,从我国企业的贯彻情况看,只有66.3%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19.53%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9.29%企业通过了OHSAS18001认证。对我国每一个企业来说,SA8000的认证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00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已正式组建成立,目的也就是要推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考虑保护人权,当一个合格、守法的“企业公民”。
“终身学习”理念
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商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得鲁·葛洛夫在其《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写到:我们正在进入十倍速度比的时代,失败和成功都以十倍的速度比发生,我们面对的是80%的危机,只有20%的机会。那么如何在这充满挑战的危机中,抓住战略转折点并越过死亡之谷?答案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书中对“偏执狂”的解释是“能够大胆创新、主动应变的智者”。而“创新”、“智者”的基础是知识。据说,当大学生走出校门时,他60%的知识已经过时。人类的知识量每隔十年甚至五年就要翻一番。因此,“21世纪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而竞争唯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所以,中国企业家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现在,西方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正在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美国于1985年创立的苹果公司已成为著名的学习型组织,他们创立的“苹果式课堂”已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英国最大的公司——英国电讯公司,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一项为期五年、耗资数亿的“学习的革命”工程,使6000万人能够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把企业(公司)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我国很多企业家也已经纷纷踏上这一征程。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做法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迅速发展,实现“适者生存”的助力之一。实际上,我国有识之士的企业家,如北新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早在1997年在“学习的革命”之前就提出了“要像办学校一样的办工厂”,并付诸了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他企业家也要尽快地赶上去,使自己不但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第一责任人,而且成为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热心人、带头人、引领人。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家和时代和谐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从企业文化理论引进中国开始,我们就提出以人为本。最初,主要是着眼于企业内部,针对科学管理的某些弊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强调依靠人、尊重人、关心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把以人为本扩展到了与企业直接联系的各方面,提出了顾客满意度,兼顾供应商、经销商的利益等。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又把以人为本扩大到了股东,提出兼顾企业、员工、供应商、股东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求企业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把企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与建立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以此为标准,把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它作为判断企业思想行为的是非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着重要作用。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做起。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根据大量调查验证:现在,在国际上一些破产的企业中,缺乏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是最主要原因,占破产总比例的91%。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还处在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二是大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三是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还没有形成;四是大多数企业的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大多数企业发展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整体看还比较低;六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水平整体不高;七是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八是对WTO的游戏规则绝大多数企业不熟悉等。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任务。这是企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为推进企业深化改革服务。改革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国企改革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需要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国资委2004~2005年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民营企业主要是提升管理层次问题。企业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首先是要搞好企业文化的整合和重组。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的时候不是先派去财会人员,而是先派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向被兼并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灌输海尔的理念,使他们先做“海尔人”,然后才能生产出海尔的产品,就是这个道理。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企业文化,就要在企业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企业内部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坚持尊重人与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关系
尊重人是现代企业管理之魂。在企业管理中坚持尊重人,是走向人本管理的通行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毛泽东早就把尊重人作为军队管理中的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他曾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现在,我国不少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改革20多年了,有些企业不是越来越尊重人,而是完全相反,该让员工知道的也不让知道,该让员工参与的也不让参与。员工成了机器、工具,快乐的员工在这些企业越来越少。在员工不受尊重、心情压抑的情况下,工作怎能够创新和搞好?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格入手,进而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价值和劳动成果,并保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职工感到自己尊重的需要受到重视并且能够得到满足时,就能激发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自己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当前在实行人本管理中,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否定科学管理(按数字、数据说话的管理),甚至认为连必要的规章制度也可以不要,该严格管理的也不去管理。这是对人本管理的一种误解。坚持尊重人的人本管理,和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科学管理是不矛盾的。尊重人,是从人性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的;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从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出发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在于,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按数字、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往往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精确性、严密性。和美国比较,我们生产同一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是人家的4倍。现在美国GE已实行了6Q管理,质量标准精确到了百万分之一。因此,我们要把坚持尊重人的人本管理和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的科学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坚持尊重人,又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我们的管理成为一种“软”和“硬”结合,以软管理为主的管理。这种管理也是和我们当前员工素质水平相吻合,也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倡奉献精神和建立完善市场分配机制的关系
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和“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以上统称奉献精神),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因为这些精神早已超出企业的范畴,成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继承和发扬这些奉献精神,不是说就不需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了。因为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价值规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分配原则,企业就必须坚持多劳多得,能力、贡献和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使能力强的、贡献大的多拿,能力差的、贡献小的少拿,没有贡献的不拿。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就会继续吃大锅饭,就不能把广大员工和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很多国有企业过去经济长期上不去,人才留不住,应该说与能力、知识、智力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很大关系,而有些民营、“三资”企业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能力、知识、智力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的结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建立和完善多劳多得的市场分配机制的关系对企业非常重要。正确的应该是:一方面,继承提倡奉献精神,树立这方面的“标杆”,使员工学有榜样;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努力完善多劳多得的市场分配机制,使人的能力、贡献和收入成正比,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三是发挥企业领导活水源头作用和发挥员工主体作用的关系
西方一位企业文化专家有一个关于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活水源头”的说法,很有道理。企业家是“道”的载体,是“使命”和“梦想”的载体。企业家更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设计者、倡导者、示范者、整合者、变革者、推动者和培育者。企业家的文化管理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穿透力、文化创造力以及文化本身的定力、人格魅力、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都会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准、成败和好坏。尽管企业家的作用这么大,但我又不同意企业文化纯粹是老板文化的说法。因为老板再能,没有员工也是孤掌难鸣;老板的决策再正确,也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实践。所以,从这一点看,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又在于全体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共识。在企业中,一个员工的形象往往代表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一个员工的一次行为不好,往往会产生100-1=0的结果。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企业领导者的“活水源头”作用与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只有企业领导者“活水源头”作用与员工的实践主体作用——“两个作用”都发挥好了,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搞好,一个企业的经营才能搞好。因此,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上,不能重此轻彼。
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原料和动力来源于自然界,同时,相当多的企业生产过程对自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发展经济,不注意保护环境,全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江河湖海也受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如同一把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黄河早就开始断流了,长江已经成为最大的“下水道”和“垃圾场”。据统计,长江每年接纳的废水已达200亿吨。
有的专家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出现上述问题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属于过渡性的问题,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们绝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损害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而且也将贻害子孙万代。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在企业树立以下几个意识:
1、 全局意识。科学发展观在具体运作中,需要统筹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心中有全局。企业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不同,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以企业为中心,然后辐射到与企业有关的方面,忽视其他。于是,有的企业在上游生产污染了下游的水源;有的企业盲目的上项目,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就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以企业为中心向外辐射思考问题,变为把企业放在全国、地区人文及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统筹兼顾,树立全局意识,关注与企业有关的自然方面的各种信息,依此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使企业与自然的发展协调起来。
2、 环保意识。关于环境保护,国家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而是站在环保部门的对立面,检查时停产应付,过后照样排污,有的宁愿受罚也不治理污染,甚至弄虚作假。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迎合少数消费者的癖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烹饪成食品或制成高档皮革服装,破坏了生态平衡。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不是把保护环境仅仅停留在守法的层面上,而是要使保护环境真正成为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的意识,使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紧相连,是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且落实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品结构、生产过程以及日常管理当中,推动企业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们生存的环境。
3、 资源节约意识。许多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再生的过程很长,有的甚至是不再生的。尽管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总能够找出新的资源来代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某些资源的短缺,必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过去我们企业也注意节约,但多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很少顾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很不够的。因为,仅仅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有时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开发某些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有些商品过度包装等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开展全员教育,在企业树立起资源节约意识,通过科技创新,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冶金、石化、建材、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建立在企业自觉的基础之上。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十几年来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全新的变革。否则,其它搞得再好也是瞎掰。”企业文化专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说:“企业文化表达了组织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尤其在刻意塑造企业文化时更是这样。”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把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实现思维和观念的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统筹企业家与时代的和谐发展。
实现思维创新,就要求企业家和企业领导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思维的“自我设限”中解放出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单项思维转变为多项性思维;由习惯性思维转变为求异性思维;由常规性思维转变为超常规思维;由封闭式思维转变为开放式思维;就是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如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理念、诚信的理念、文化管理“合金化”的理念,等等。
实现观念的创新,从当前看,我国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要突出树立以下几个经营理念:
“努力成为政治家”的理念用张瑞敏的话说,就是“第三只眼”的理念。一只眼盯住企业内部,搞好企业内部的管理;一只眼盯住市场,根据市场变化搞好企业的经营;第三只眼,就是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也要发挥国家对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每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民营、“三资”企业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也需要企业家有大局意识,在服从国家大局下搞好企业的经营。三是因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力度等。这些都需要“中国企业家首先要是政治家”,要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上。否则,就会使企业在投资、发展方向上出现失误。
从国外看,一些大企业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尼古拉·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现在作为信息产业的老板,根本不看什么技术进步,就看《华尔街日报》,看政府在准备搞什么信息化改造,企业准备搞什么改造”。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跟上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的节拍,把握企业发展的商机。
“努力成为战略家”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要“坚持用广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战略思维的水平”。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家努力成为一个战略家。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气象中飞行的飞机。”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说,未来至关重要,经营战略使企业为明天而战。”
处在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中国企业家,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战略家。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振兴史,将是一部以小对大、以弱对强的竞争史。这场竞争,就像在拳击场上进行拳击一样,人家打倒你不难,而你要打倒那满身横肉、力挫千斤的大汉,就得动脑筋,就得用谋,就得讲求战略。以弱挑战强者,正是中国今天企业战略的特色;其次,因为战略的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像海尔那样主动的实行“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的企业还比较少,而这正是我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据北京大学有关问卷调查,96%的企业对“走出去”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所以,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树立“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战略仍是我国企业家面临的一个问题。
“努力成为战略家”的理念,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必须要树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企业家适应时代,使自己的现代化素质与时代对接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我国众多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要迎头赶上来。否则,企业不但不会做强、做大,反而有被国外的“巨无霸”吃掉的危险。
“社会责任”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对人类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即企业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球每一个企业必须树立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其它国际公司,从国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建立了认证制度。这一标准包括:环境保护、健康安全、公益事业、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同国际接轨,就必须尽快地采用国际通行的一些标准。现在,我国企业正在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协调发展的要求。目前,从我国企业的贯彻情况看,只有66.3%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19.53%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9.29%企业通过了OHSAS18001认证。对我国每一个企业来说,SA8000的认证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00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已正式组建成立,目的也就是要推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考虑保护人权,当一个合格、守法的“企业公民”。
“终身学习”理念
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商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得鲁·葛洛夫在其《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写到:我们正在进入十倍速度比的时代,失败和成功都以十倍的速度比发生,我们面对的是80%的危机,只有20%的机会。那么如何在这充满挑战的危机中,抓住战略转折点并越过死亡之谷?答案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书中对“偏执狂”的解释是“能够大胆创新、主动应变的智者”。而“创新”、“智者”的基础是知识。据说,当大学生走出校门时,他60%的知识已经过时。人类的知识量每隔十年甚至五年就要翻一番。因此,“21世纪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而竞争唯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所以,中国企业家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现在,西方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正在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美国于1985年创立的苹果公司已成为著名的学习型组织,他们创立的“苹果式课堂”已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英国最大的公司——英国电讯公司,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一项为期五年、耗资数亿的“学习的革命”工程,使6000万人能够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把企业(公司)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我国很多企业家也已经纷纷踏上这一征程。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做法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迅速发展,实现“适者生存”的助力之一。实际上,我国有识之士的企业家,如北新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早在1997年在“学习的革命”之前就提出了“要像办学校一样的办工厂”,并付诸了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他企业家也要尽快地赶上去,使自己不但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第一责任人,而且成为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热心人、带头人、引领人。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家和时代和谐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