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在什么教育环境下,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学习兴趣都是一个一直不断研究的话题,特别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创新教学方法,引用数学文化的鲜活元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习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0-001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学习兴趣也是孩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著而愿意付出努力。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亦即对学生的满足感。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时,教师一向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领悟知识过程的活跃程度上,放在教师使全班感兴趣的程度上。
一、以“境”激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心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提一个数,无论学生提的数有多少,教师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二、以“新”激趣
枯燥的说教只能使大脑疲倦和沉闷。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我们要善于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多是师生对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数学课堂就是枯燥的,这样的教学形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而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比如,在教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24 2的基础上,教师出示24 6,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算式。同学们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容易得出了方法,能以此类推出计算24 8的方法,并且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出这三个算式的不同之处:(1)24 2=26,4 2=6不到10,所以得数是二十几;(2)24 6=30,4 6=10,所以得数正好是三十;(3)24 8=32,4 8=12,超过了10得十几,所以得数是三十几。
三、以“趣”激趣
由于受文化背景、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一点点被剥落,让很多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中渗透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史等带有文化色彩的教学内容就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有了鲜活的成分。比如在五年级教材中教学负数的认识时,结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去发现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是中国,据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记载,那时的人就有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正,付出的钱为负”这样的思想,而后刘徽就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为负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对祖国有强烈自豪感的同时也激发对学习负数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我们不仅能体现数学史、数学家等“外在”的数学文化素材的引入,更能重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特有的那些“内在”的数学文化内涵,并通过“外在”的数学文化和“内在”的数学文化互相融合,学生在全方位地感受数学的文化熏陶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比的教学中这样进行导入: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在课的结束再介绍一下什么是黄金分割,选取这些数学文化素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数学课堂教学。
无论在什么教育环境下,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学习兴趣都是一个一直不断研究的话题,特别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各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习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0-001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学习兴趣也是孩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著而愿意付出努力。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亦即对学生的满足感。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时,教师一向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领悟知识过程的活跃程度上,放在教师使全班感兴趣的程度上。
一、以“境”激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心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提一个数,无论学生提的数有多少,教师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二、以“新”激趣
枯燥的说教只能使大脑疲倦和沉闷。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我们要善于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多是师生对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数学课堂就是枯燥的,这样的教学形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而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比如,在教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24 2的基础上,教师出示24 6,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算式。同学们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容易得出了方法,能以此类推出计算24 8的方法,并且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出这三个算式的不同之处:(1)24 2=26,4 2=6不到10,所以得数是二十几;(2)24 6=30,4 6=10,所以得数正好是三十;(3)24 8=32,4 8=12,超过了10得十几,所以得数是三十几。
三、以“趣”激趣
由于受文化背景、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一点点被剥落,让很多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中渗透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史等带有文化色彩的教学内容就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有了鲜活的成分。比如在五年级教材中教学负数的认识时,结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去发现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是中国,据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记载,那时的人就有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正,付出的钱为负”这样的思想,而后刘徽就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为负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对祖国有强烈自豪感的同时也激发对学习负数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我们不仅能体现数学史、数学家等“外在”的数学文化素材的引入,更能重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特有的那些“内在”的数学文化内涵,并通过“外在”的数学文化和“内在”的数学文化互相融合,学生在全方位地感受数学的文化熏陶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比的教学中这样进行导入: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在课的结束再介绍一下什么是黄金分割,选取这些数学文化素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数学课堂教学。
无论在什么教育环境下,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学习兴趣都是一个一直不断研究的话题,特别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各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