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出现第1代中后路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系统(MED)。镇氏1997年4月在国内首次采用该系统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取得满意疗效[1]。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开展椎间盘镜(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5例。现回顾性分析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45例,男87例,女58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病程6个月~30年。病变情况:单一节段124例,2个节段21例,17例伴侧隐窝狭窄或局限性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12例,骨性狭窄5例)。突出椎间盘共166个,其中旁中央型101个,中央型13个,旁侧型25个,游离型27例。L3~L4 11例,L4~L563例,L5~S150例,L4~L5,L5~S121例。麻醉方式: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法:俯卧于腰桥架上,腹部悬空。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单。在拟手术椎间隙患侧棘突旁,椎板下缘击入导针。术中拍片,证实手术间隙。以导针为中心约2cm纵切口,切开软组织,逐级安装扩张管,建立工作通道。清除椎板间隙外软组织,安装椎间盘镜镜头和冷光源,在监视器下操作。椎板开窗显露并切除部分黄韧带,牵开并保护受压硬膜囊及神经根,十字或环形切开后纵韧带,摘除突出的髓核。若有神经根管狭窄,则潜行咬除侧隐窝内增厚的黄韧带或增生骨质,扩大神经根管。确认神经根已松解,游离移动达1cm左右。以导尿管探查椎管上下通畅。仔细止血,以纤维蛋白胶封闭椎管,防止粘连。关闭光源,撤出镜头,拔除手术通道。切口缝合1~2针,部分放置引流。出血30~450ml,平均约50ml。术后2~3天可带腰围下地,2周恢复自由活动并加强腰背肌练习。术后6周可恢复工作。
结 果
本组获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按Nakai分级标准评价,优82例,良5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7%。手术并发症3例硬膜撕裂,长2~3mm,用明胶海绵覆盖裂口,术后加压包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膜假性囊肿发生。差2例为二节段突出者,行L4~L5、 L5~S1髓核摘除,疼痛消失,遗留麻木,肌力差。其中1例出现足下垂。
讨 论
MED是将传统的髓核摘除术内镜化和微创化,其适应证与传统的开窗手术相似[3]。包括:①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且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包括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②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剧烈,无法缓解。③合并神经根功能障碍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
禁忌证:①合并椎体滑脱、中央椎管骨性狭窄、椎体或椎管内肿瘤、粘连型蛛网膜炎等。②初次发作,症状较轻,未经正规保守治疗。③影像学虽有椎间盘突出,而症状主要为腰痛,无下肢放射痛。④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⑤有显著社会、心理因素的患者。⑥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MED手术优点明显: MED手术切口小,约2cm,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早期可下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减少。切口虽小,但镜下视野最大可放大64倍,有良好的照明,结合直视与荧屏放大下双重观察,更易区分解剖结构,避免了传统手术的某些盲目操作和副损伤,提高了手术精细度。术后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传统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对脊柱中,后柱干扰很大。靳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疗效作了比较,全椎板切除组优良率50.17%,半椎板切除组为85%,椎板开窗组为97.3%[2]。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保留后柱结构是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与开放手术相比,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不广泛剥离椎旁肌,最少量咬除部分椎板,扩大椎板间隙,完成椎板开窗、侧隐窝减压使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在有限移动的工作通道内进行操作,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中柱、后柱,避免了大范围干扰脊柱后部结构。维持了关节突关节完整性,尽可能少的影响腰椎稳定性。从而提高中远期疗效。
对术中出血可采用小棉片压迫或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止血。也可用双极电凝,镜下使用,可清楚找到出血部位,予以止血。避免发生硬膜损伤,术中注意充分游离,轻柔操作。往往硬膜破口较小。本组硬膜撕裂3例,长2~3mm,采用明胶海绵覆盖,术后加压包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膜假性囊肿发生。
参考文献
1 镇万新,王育才,马乐群,等. 脊柱后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华骨科杂志1999,8:461.
2 靳安民,陈冲,邵振海,等. 椎间盘突出症三术式远期疗效的比较.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11-71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45例,男87例,女58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病程6个月~30年。病变情况:单一节段124例,2个节段21例,17例伴侧隐窝狭窄或局限性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12例,骨性狭窄5例)。突出椎间盘共166个,其中旁中央型101个,中央型13个,旁侧型25个,游离型27例。L3~L4 11例,L4~L563例,L5~S150例,L4~L5,L5~S121例。麻醉方式: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法:俯卧于腰桥架上,腹部悬空。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单。在拟手术椎间隙患侧棘突旁,椎板下缘击入导针。术中拍片,证实手术间隙。以导针为中心约2cm纵切口,切开软组织,逐级安装扩张管,建立工作通道。清除椎板间隙外软组织,安装椎间盘镜镜头和冷光源,在监视器下操作。椎板开窗显露并切除部分黄韧带,牵开并保护受压硬膜囊及神经根,十字或环形切开后纵韧带,摘除突出的髓核。若有神经根管狭窄,则潜行咬除侧隐窝内增厚的黄韧带或增生骨质,扩大神经根管。确认神经根已松解,游离移动达1cm左右。以导尿管探查椎管上下通畅。仔细止血,以纤维蛋白胶封闭椎管,防止粘连。关闭光源,撤出镜头,拔除手术通道。切口缝合1~2针,部分放置引流。出血30~450ml,平均约50ml。术后2~3天可带腰围下地,2周恢复自由活动并加强腰背肌练习。术后6周可恢复工作。
结 果
本组获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按Nakai分级标准评价,优82例,良5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7%。手术并发症3例硬膜撕裂,长2~3mm,用明胶海绵覆盖裂口,术后加压包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膜假性囊肿发生。差2例为二节段突出者,行L4~L5、 L5~S1髓核摘除,疼痛消失,遗留麻木,肌力差。其中1例出现足下垂。
讨 论
MED是将传统的髓核摘除术内镜化和微创化,其适应证与传统的开窗手术相似[3]。包括:①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且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包括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②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剧烈,无法缓解。③合并神经根功能障碍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
禁忌证:①合并椎体滑脱、中央椎管骨性狭窄、椎体或椎管内肿瘤、粘连型蛛网膜炎等。②初次发作,症状较轻,未经正规保守治疗。③影像学虽有椎间盘突出,而症状主要为腰痛,无下肢放射痛。④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⑤有显著社会、心理因素的患者。⑥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MED手术优点明显: MED手术切口小,约2cm,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早期可下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减少。切口虽小,但镜下视野最大可放大64倍,有良好的照明,结合直视与荧屏放大下双重观察,更易区分解剖结构,避免了传统手术的某些盲目操作和副损伤,提高了手术精细度。术后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传统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对脊柱中,后柱干扰很大。靳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疗效作了比较,全椎板切除组优良率50.17%,半椎板切除组为85%,椎板开窗组为97.3%[2]。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保留后柱结构是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与开放手术相比,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不广泛剥离椎旁肌,最少量咬除部分椎板,扩大椎板间隙,完成椎板开窗、侧隐窝减压使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在有限移动的工作通道内进行操作,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中柱、后柱,避免了大范围干扰脊柱后部结构。维持了关节突关节完整性,尽可能少的影响腰椎稳定性。从而提高中远期疗效。
对术中出血可采用小棉片压迫或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止血。也可用双极电凝,镜下使用,可清楚找到出血部位,予以止血。避免发生硬膜损伤,术中注意充分游离,轻柔操作。往往硬膜破口较小。本组硬膜撕裂3例,长2~3mm,采用明胶海绵覆盖,术后加压包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膜假性囊肿发生。
参考文献
1 镇万新,王育才,马乐群,等. 脊柱后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华骨科杂志1999,8:461.
2 靳安民,陈冲,邵振海,等. 椎间盘突出症三术式远期疗效的比较.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