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大的号召力
北京35中高二学生王岐山上山下乡去了延安,那是1969年元月。
王岐山被分配到康坪生产大队,同来的还有女朋友姚明珊。在时任康坪村村支书尹治海的记忆里,王与姚的关系,当地人是听北京娃娃们说的,“他们在北京就认识”。队里的北京知青,男娃奔着王岐山,女娃跟着姚明珊,一起来到康坪。小组长王岐山干活一般,却很有号召力。同来的知青不必说,连其他生产队与他不熟识的北京娃,都听他招呼。据康坪村村民回忆,其他队上若有北京知青不服管、出问题,公社都会找王岐山去劝。
因着强大的号召力,冯庄的3个大队合并后,王岐山成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主要职责还是协调管理北京知青。
尹治海觉得,王的号召力是从首都带来的,听说其在学校里便是风云人物。知青尹大才说:“你要让王岐山打架,他谁也打不过,他体质弱。但谁也说不过他。人家能把知青都拢住,知青都服气,老百姓都服气,我比他大3岁我都服气,比我成熟。”
1971年下半段,为防止“四旧”文物遭到破坏而早早关闭的陕西博物馆大门重开,口才上佳的王岐山和王小枫被录用当讲解员。此时,姚明珊因父亲的问题,无法回城,王岐山不想先走,但公社催促,只能暂别女友,来到西安。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平平(化名)是老五届大学毕业生,同北京知青一起做过8个月的讲解员,与王岐山交好。在王平平看来,王岐山6年的讲解员生涯锻炼了其口才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讲解词没有现成的,全靠讲解员自己提炼,又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层次的参观者,应对需要灵活。在陕期间,王岐山又以工农兵大学生身份,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知识储备、观世视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人生维度变得多元起来。
王岐山在博物馆期间,接待过中央领导李先念。“那是第一次让他接待身份比较高的重要人物。我在旁边听了几句,觉得他讲得很活,完全没有稿,李先念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西安人葛岩在他的文章《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中提到他在此时结识的王岐山:“……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际亲和力。西安有两个有名的中学生领袖,都是西北大学的子弟。由于‘文革’中政见互异,两人不相往来,但却都视王岐山为要好的朋友。”
擅交朋友的王岐山同时也显现出稳重谨慎的一面,虽然各个派系他都有接触,但绝对不介入具体事务。
穿梭于不同话语体系
王岐山早年的一位朋友曾以某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述王岐山的特质:大城市里百十个团体,有知识分子、高干子弟、文艺界子弟、军干子弟,还有各种地域性团体,各个圈子之间鲜有往来,甚至隔阂颇深。只有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团体,却能在各个团体中周旋,不管是否意见一致,也不论阶层是否平等,总能相谈甚欢。
王岐山的社交能力在他返回北京后愈发凸显出来。他进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结交了更广泛的朋友。黄江南在《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一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79年,黄等人认为,“当时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友人李银河听到黄的分析后非常着急,觉得为避免国民经济危机,应让上层领导知道。经李银河与其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朋友林春介绍,黄江南、翁永曦、朱嘉明3人结识王岐山。
“他(王岐山)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我们一谈就理解了我们的想法,马上就表示赞同,并且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我们4个人在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报告。在报告里,我们预测了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了衰退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危机对策……通过王岐山,我们把报告交给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报工作。”
报告提交后,4人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接见,史称“老青对话”。“老青对话”对同时代热衷探讨中国道路的年轻人是一种激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张少杰描述当时他们那代年轻人的心情为:“我们太想改变世界了。”
从此,王岐山的道路转向经济领域。
1982年,王岐山进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次年入党,6年间成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所长、正局级研究员。1988年起,历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并力主建行改制、中金公司的组建等中国金融界大事。从此兼备对中国根本问题(农业)的认知和对国际潮流(金融)的把握。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王岐山被委任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协助省委书记李长春处理广信、粤海等国有企业资不抵债事件。为消除消极影响,他曾接受“联办”旗下《财经》杂志的对话专访,阐释“窗口公司”历史使命的结束,强调“谁的孩子谁抱”的市场逻辑在中国确立。
王岐山更为人熟知的危机处理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从海南任上被急召入京,上任第10天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次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向百姓呈现、解释当下抗疫局势。一句口头禅“说实在的”广为人知。
2003年劳动节这天,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在参加世卫组织培训时碰到代市长王岐山。据当时媒体报道,邓小虹说,在模拟发言环节,王岐山主动要求第一个回答法国老师模拟的外国记者提问。重放录像时,“王市长的录像几乎成了讲解的样本。”法国专家对王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和有决心的领导,他不会让记者牵着鼻子走,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引导记者从政府工作和政府努力的角度去问问题。”
王的话语能力由此可见。吸纳民情,讲解官方,直面舆论监督,对老百姓说市井之语,对外国友人讲述人情故事,穿梭在各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不回避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这样评价王岐山:“我所认识的王岐山行事果断,好学好问。他是一个执著的历史学家,喜欢哲学辩论,还有着略显顽皮的幽默感。”
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后王岐山履新中纪委,雷厉风行的行事方式也一起到任。中共中央贯彻“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作风、会风的新气象,对王来说,这是多年来一直的行政方式。
据农研所时的同事回忆,王在联络室主事期间,“不说废话”。到杜老(杜润生)那里开会,了解完情况,交代下去待办事宜,就散会,“简短”,“办事风格非常明快”。
通报纪委系统自行清退会员卡的会议,只用了20分钟。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为防止秘书代笔,王岐山现场给大家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写一篇学习党章体会。他在与相关专家座谈时,也要求学者们不要念稿,简短、直接表达观点,去掉“尊敬的王书记”之类的寒暄。座谈末了,还推荐大家看《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引发一场中纪委内外、全国读史热。
据中纪委工作人员说,他在中纪委办公的时间远远超过在中南海。
2013年1月,王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發言中说,治腐“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2004年,王岐山曾对南方传媒集团原驻京首席记者方进玉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调来调去,工作经历确实很杂,但我从事的工作门类越多,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清醒,我知道,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人太多了,我算什么?因此,每到一个新单位,我总是希望低头拉车,多做实事,而且要多向其他人学习。”
王岐山的这番自述,在今日更艰巨、被寄予厚望的历史使命面前,或许仍然适用。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北京35中高二学生王岐山上山下乡去了延安,那是1969年元月。
王岐山被分配到康坪生产大队,同来的还有女朋友姚明珊。在时任康坪村村支书尹治海的记忆里,王与姚的关系,当地人是听北京娃娃们说的,“他们在北京就认识”。队里的北京知青,男娃奔着王岐山,女娃跟着姚明珊,一起来到康坪。小组长王岐山干活一般,却很有号召力。同来的知青不必说,连其他生产队与他不熟识的北京娃,都听他招呼。据康坪村村民回忆,其他队上若有北京知青不服管、出问题,公社都会找王岐山去劝。
因着强大的号召力,冯庄的3个大队合并后,王岐山成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主要职责还是协调管理北京知青。
尹治海觉得,王的号召力是从首都带来的,听说其在学校里便是风云人物。知青尹大才说:“你要让王岐山打架,他谁也打不过,他体质弱。但谁也说不过他。人家能把知青都拢住,知青都服气,老百姓都服气,我比他大3岁我都服气,比我成熟。”
1971年下半段,为防止“四旧”文物遭到破坏而早早关闭的陕西博物馆大门重开,口才上佳的王岐山和王小枫被录用当讲解员。此时,姚明珊因父亲的问题,无法回城,王岐山不想先走,但公社催促,只能暂别女友,来到西安。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平平(化名)是老五届大学毕业生,同北京知青一起做过8个月的讲解员,与王岐山交好。在王平平看来,王岐山6年的讲解员生涯锻炼了其口才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讲解词没有现成的,全靠讲解员自己提炼,又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层次的参观者,应对需要灵活。在陕期间,王岐山又以工农兵大学生身份,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知识储备、观世视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人生维度变得多元起来。
王岐山在博物馆期间,接待过中央领导李先念。“那是第一次让他接待身份比较高的重要人物。我在旁边听了几句,觉得他讲得很活,完全没有稿,李先念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西安人葛岩在他的文章《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中提到他在此时结识的王岐山:“……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际亲和力。西安有两个有名的中学生领袖,都是西北大学的子弟。由于‘文革’中政见互异,两人不相往来,但却都视王岐山为要好的朋友。”
擅交朋友的王岐山同时也显现出稳重谨慎的一面,虽然各个派系他都有接触,但绝对不介入具体事务。
穿梭于不同话语体系
王岐山早年的一位朋友曾以某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述王岐山的特质:大城市里百十个团体,有知识分子、高干子弟、文艺界子弟、军干子弟,还有各种地域性团体,各个圈子之间鲜有往来,甚至隔阂颇深。只有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团体,却能在各个团体中周旋,不管是否意见一致,也不论阶层是否平等,总能相谈甚欢。
王岐山的社交能力在他返回北京后愈发凸显出来。他进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结交了更广泛的朋友。黄江南在《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一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79年,黄等人认为,“当时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友人李银河听到黄的分析后非常着急,觉得为避免国民经济危机,应让上层领导知道。经李银河与其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朋友林春介绍,黄江南、翁永曦、朱嘉明3人结识王岐山。
“他(王岐山)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我们一谈就理解了我们的想法,马上就表示赞同,并且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我们4个人在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报告。在报告里,我们预测了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了衰退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危机对策……通过王岐山,我们把报告交给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报工作。”
报告提交后,4人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接见,史称“老青对话”。“老青对话”对同时代热衷探讨中国道路的年轻人是一种激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张少杰描述当时他们那代年轻人的心情为:“我们太想改变世界了。”
从此,王岐山的道路转向经济领域。
1982年,王岐山进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次年入党,6年间成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所长、正局级研究员。1988年起,历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并力主建行改制、中金公司的组建等中国金融界大事。从此兼备对中国根本问题(农业)的认知和对国际潮流(金融)的把握。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王岐山被委任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协助省委书记李长春处理广信、粤海等国有企业资不抵债事件。为消除消极影响,他曾接受“联办”旗下《财经》杂志的对话专访,阐释“窗口公司”历史使命的结束,强调“谁的孩子谁抱”的市场逻辑在中国确立。
王岐山更为人熟知的危机处理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从海南任上被急召入京,上任第10天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次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向百姓呈现、解释当下抗疫局势。一句口头禅“说实在的”广为人知。
2003年劳动节这天,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在参加世卫组织培训时碰到代市长王岐山。据当时媒体报道,邓小虹说,在模拟发言环节,王岐山主动要求第一个回答法国老师模拟的外国记者提问。重放录像时,“王市长的录像几乎成了讲解的样本。”法国专家对王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和有决心的领导,他不会让记者牵着鼻子走,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引导记者从政府工作和政府努力的角度去问问题。”
王的话语能力由此可见。吸纳民情,讲解官方,直面舆论监督,对老百姓说市井之语,对外国友人讲述人情故事,穿梭在各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不回避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这样评价王岐山:“我所认识的王岐山行事果断,好学好问。他是一个执著的历史学家,喜欢哲学辩论,还有着略显顽皮的幽默感。”
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后王岐山履新中纪委,雷厉风行的行事方式也一起到任。中共中央贯彻“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作风、会风的新气象,对王来说,这是多年来一直的行政方式。
据农研所时的同事回忆,王在联络室主事期间,“不说废话”。到杜老(杜润生)那里开会,了解完情况,交代下去待办事宜,就散会,“简短”,“办事风格非常明快”。
通报纪委系统自行清退会员卡的会议,只用了20分钟。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为防止秘书代笔,王岐山现场给大家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写一篇学习党章体会。他在与相关专家座谈时,也要求学者们不要念稿,简短、直接表达观点,去掉“尊敬的王书记”之类的寒暄。座谈末了,还推荐大家看《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引发一场中纪委内外、全国读史热。
据中纪委工作人员说,他在中纪委办公的时间远远超过在中南海。
2013年1月,王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發言中说,治腐“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2004年,王岐山曾对南方传媒集团原驻京首席记者方进玉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调来调去,工作经历确实很杂,但我从事的工作门类越多,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清醒,我知道,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人太多了,我算什么?因此,每到一个新单位,我总是希望低头拉车,多做实事,而且要多向其他人学习。”
王岐山的这番自述,在今日更艰巨、被寄予厚望的历史使命面前,或许仍然适用。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