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七体自产生以后,历代与之相关的论述异彩纷呈.有清一代,整理研究之学兴盛,七体的创作和研究亦蔚为大观.清代诗话、赋话、《文选》评注等诸多文论中关于七体的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清人各具特色的七体观.本文以清人就七体的来源、七体的归类等问题的探讨为主要着力点展开论述,展现清人不同时期特色鲜明的七体观念.自清初开始,文人的七体论述就各抒己见,历经清中期章学诚的推陈出新后,到了清末,一些新角度的应用以及对前人思考的借鉴使清代七体理论在此时期开花结果.其中研究者的各自特色是本文的着力点所在.
【机 构】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体自产生以后,历代与之相关的论述异彩纷呈.有清一代,整理研究之学兴盛,七体的创作和研究亦蔚为大观.清代诗话、赋话、《文选》评注等诸多文论中关于七体的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清人各具特色的七体观.本文以清人就七体的来源、七体的归类等问题的探讨为主要着力点展开论述,展现清人不同时期特色鲜明的七体观念.自清初开始,文人的七体论述就各抒己见,历经清中期章学诚的推陈出新后,到了清末,一些新角度的应用以及对前人思考的借鉴使清代七体理论在此时期开花结果.其中研究者的各自特色是本文的着力点所在.
其他文献
藏族传统龙神崇拜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版图中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是本土鲁神崇拜、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龙文化等多元文化互摄融合的结果,具有典型的文化复合性特征.藏族传统龙神崇拜自起源便与华夏龙图腾属于同源异流,中原龙文化的影响贯穿于藏地龙文化的整个演进过程;藏族传统龙神文化中的“珠”的出现,一方面是汉族龙文化影响下的直接产物,另一方面标志着藏族龙神文化趋于泛世俗化而进入成熟阶段.藏族龙神的文化复合性与中原龙文化的内在关系,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在文化上的生动再现.
关于“拾级”的解释,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拾”应训为“涉”,强调向上登的动作,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更迭”的含义,认为“拾级”应解释为一级一级上台阶.通过对“拾”作音义考察,“拾级”之“拾”应训为更迭,读为是执切(shí).“拾级”是一种升降阶方式,对“拾级”的清晰理解也有利于了解古人升降阶制度.
官报是中央集权应对时局变迁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中核心部分,也是中央集权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清末延续了明代封建官报的发行办法,在社会信息资源的分配上,依旧侧重谕旨上传下达的单向度传播,建立权力中枢的舆论发布平台.但是,在西方暴力的冲击和国内政治改良呼声日益高涨的舆论环境下,清政府不得不顺势调整了统治策略,一改皇权对传媒表达官方意志重视不够的状态,努力建立其认可的管道,在有限度的范围尝试推行新式官报,以更好地实现“通上下”.这既有识时务的一面,亦有助于官方信息更广泛地传播,更有利于钳制舆论.
享誉全球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其《中式英语》,生动呈现了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彰显出中美两种文化的“文化维度”特征.本文从跨文化研究角度出収,通过对该剧的文本分析,详细解读作品所反映的中美社会在“文化维度”方面的差异性与相同性,幵提出如何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对立与统一中实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民族画报》作为由政府专门为少数民族创办的画报,其中瑶族的媒介话语如何建构?本研究以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民族画报》的瑶族报道进行梳理,整理出其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希望”隐喻、“安居乐业”隐喻和“奋斗”隐喻,并分析了这些隐喻修辞是如何建构媒介形象的.
粤西地区古村落文化历史渊源深厚,本文以苏二村为例,开展粤西地区古村落文化与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明确古村落文化研究现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对未来古村落研究有所助益.
本文基于湖南省博物馆导游词文本,研究翻译该文本中四字格时可能面临的难点:成语翻译,包含文化专有词的四字格的翻译,以及包含多义字的四字格的翻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掌握成语典故及地域知识;了解地域风俗及文化和储备汉语知识.
张照《昇平宝筏》中的舞台美术炫目多彩,总体可分为舞台布景、舞台音效以及戏曲服饰、冠戴、面具与道具等三个方面.其中舞台布景的作用或暗示人物身份,或引出主要角色,或烘托环境气氛;舞台音效或宣告人物出场,或烘托场面氛围,或营造自然环境,或符合剧情需要,或暗示时辰多少;戏曲服饰、冠戴、面具与道具的作用或彰显人物性格与经历的丰富,或揭示人物身份的差异,或增加舞台形象的多样.《昇平宝筏》中的舞台设计已经达到精细化的程度.
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瑶族独有的民族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学术价值,理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较好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瑶族人受外界影响,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他们学习芦笙长鼓舞的热情不高,老年人又重传承而不擅创新,加上政府扶持款、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原因,能演跳的人越来越少,芦笙长鼓舞呈现出人员老龄化、套数失传趋势.本文提出了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培养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等传播策略.
壮族末伦文化是源于广大壮族群众日常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曲艺艺术,通过唱词意涵和社会功能的共同塑造,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层文化内涵.壮族末伦的唱词深刻反映出壮族群众尊老敬老、爱护后代等价值观念,体现出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示范效应.桂西南壮族乡村中的末伦文化,通过唱词意境的呈现,反映出村屯凝聚、教育引导、行为规范等层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