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以步入大学学习深造,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一、理念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贫困生得以步入大学学习深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不佳,在承受巨大学业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同辈群体压力、人际关系疏离、不良情绪困扰、缺乏自我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生存型的教育救助难以解决,应结合其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依托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从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借助国家政策,链接社会资源、协助个体增能开展发展型的救助,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生活费用少,营养不良体质弱,患病难以及时就医,健康状况堪忧。高校贫困生生活较为拮据,没有固定的生活费用来源或数额较少,体质普遍偏弱。其次,生活的贫困性也降低了其患病时及时就医的可能,由于医院看病费用高,贫困生很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健康安全隐患,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二)心理方面。既自尊又自卑,学业及生活压力大,性格较孤僻、敏感,易焦虑、抑郁。进入大学之后,贫困大学生原有的学业优势被同学所削弱取代,心理会有落差感,再加之其家庭背景、家庭条件和消费能力与同龄同学、室友相差甚远,多数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害怕自己被同学嫌弃,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同时他们在心理上还较为敏感,自尊心、好胜心强,企图通过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获得奖助学金,在学业方面超越非贫困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因而也增大了其学业压力及焦虑。再次,有的学生性格有些孤僻,自我封闭,因害怕同学看不起,加之一些外出活动花费较高,经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逐渐被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人际疏离。
(三)社会方面。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性,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薄弱,缺乏发展性的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缺乏合理的价值观引导与人生规划。经济上的贫困,限制了其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拓展,如购置衣物、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参与集体组织的休闲娱乐活动、外出旅行、参加兴趣类、自我提升类的辅导和培训等因经济原因大大削弱了贫困大学生这些需求的可满足性,同时他们自尊较强,为避免他人鄙夷会自我封闭减少互动交往频率,朋友较少,社会支持网络脆弱。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缺乏规划意识,且目前的教育救助仍是一种生存型的救助,而非发展性救助,缺少对贫困大学生能力、品格、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培养高校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核心竞争力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将小组活动的主题确立为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与发展,以满足其在获得物质帮助与支持减少经济贫困性,缓解学业、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自我规划与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需求为宗旨,分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活动,促进高校贫困生增能发展,健康学习、成长与自我实现。
二、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且人的需要呈现梯级分布,只有当时低层面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追求更好层面需求的满足,寻找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经济上的贫困性,基本上只能满足生存层面的需要,但他们在获得安全的物理与心理环境、归属一定群体获得良好关系、赢得他人尊重和赞赏、追求理想实现与自我价值等方面仍有强烈需求,一定程度上经济因素导致的基本需要的未能满足,限制了贫困生满足高层次需要,阻碍了其成长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满足贫困生需要的角度开展发展性救助,切实解决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协助个人自我提升与发展。
(二)增能理论。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增权的层次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增权,即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争取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指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借用该理论,我们可以从促进贫困大学生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的角度,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促进其健康学习、成长、发展。
三、目的及目标
目的:促进高校贫困生克服自卑感,学会自立自强,实现自我规划和健康学习、成长。目标:1.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交往,锻炼人际沟通技巧,构建朋辈支持网络。2.通过建立小组及组员之间的交流分享,表达自己的情绪、心理困惑,分享相关经验及解决问题办法,实现互帮互助。3.在小组过程中整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赞美,体验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从而增进组员自信心、自我认同及自我发展动力。4.在小组中得到各方面的素质拓展及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小组的成员:对象为某高校贫困大学生。特征: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存在困扰的贫困大学生。性质: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成长小组。节数:6节。人数:8-10人。招募方式:海报、宣传单、网络平台(QQ,微信等)、电话邀请等。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一、理念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贫困生得以步入大学学习深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不佳,在承受巨大学业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同辈群体压力、人际关系疏离、不良情绪困扰、缺乏自我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生存型的教育救助难以解决,应结合其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依托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从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借助国家政策,链接社会资源、协助个体增能开展发展型的救助,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生活费用少,营养不良体质弱,患病难以及时就医,健康状况堪忧。高校贫困生生活较为拮据,没有固定的生活费用来源或数额较少,体质普遍偏弱。其次,生活的贫困性也降低了其患病时及时就医的可能,由于医院看病费用高,贫困生很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健康安全隐患,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二)心理方面。既自尊又自卑,学业及生活压力大,性格较孤僻、敏感,易焦虑、抑郁。进入大学之后,贫困大学生原有的学业优势被同学所削弱取代,心理会有落差感,再加之其家庭背景、家庭条件和消费能力与同龄同学、室友相差甚远,多数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害怕自己被同学嫌弃,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同时他们在心理上还较为敏感,自尊心、好胜心强,企图通过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获得奖助学金,在学业方面超越非贫困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因而也增大了其学业压力及焦虑。再次,有的学生性格有些孤僻,自我封闭,因害怕同学看不起,加之一些外出活动花费较高,经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逐渐被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人际疏离。
(三)社会方面。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性,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薄弱,缺乏发展性的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缺乏合理的价值观引导与人生规划。经济上的贫困,限制了其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拓展,如购置衣物、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参与集体组织的休闲娱乐活动、外出旅行、参加兴趣类、自我提升类的辅导和培训等因经济原因大大削弱了贫困大学生这些需求的可满足性,同时他们自尊较强,为避免他人鄙夷会自我封闭减少互动交往频率,朋友较少,社会支持网络脆弱。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缺乏规划意识,且目前的教育救助仍是一种生存型的救助,而非发展性救助,缺少对贫困大学生能力、品格、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培养高校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核心竞争力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将小组活动的主题确立为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与发展,以满足其在获得物质帮助与支持减少经济贫困性,缓解学业、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自我规划与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需求为宗旨,分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活动,促进高校贫困生增能发展,健康学习、成长与自我实现。
二、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且人的需要呈现梯级分布,只有当时低层面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追求更好层面需求的满足,寻找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经济上的贫困性,基本上只能满足生存层面的需要,但他们在获得安全的物理与心理环境、归属一定群体获得良好关系、赢得他人尊重和赞赏、追求理想实现与自我价值等方面仍有强烈需求,一定程度上经济因素导致的基本需要的未能满足,限制了贫困生满足高层次需要,阻碍了其成长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满足贫困生需要的角度开展发展性救助,切实解决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协助个人自我提升与发展。
(二)增能理论。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增权的层次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增权,即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争取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指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借用该理论,我们可以从促进贫困大学生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的角度,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促进其健康学习、成长、发展。
三、目的及目标
目的:促进高校贫困生克服自卑感,学会自立自强,实现自我规划和健康学习、成长。目标:1.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交往,锻炼人际沟通技巧,构建朋辈支持网络。2.通过建立小组及组员之间的交流分享,表达自己的情绪、心理困惑,分享相关经验及解决问题办法,实现互帮互助。3.在小组过程中整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赞美,体验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从而增进组员自信心、自我认同及自我发展动力。4.在小组中得到各方面的素质拓展及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小组的成员:对象为某高校贫困大学生。特征: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存在困扰的贫困大学生。性质: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成长小组。节数:6节。人数:8-10人。招募方式:海报、宣传单、网络平台(QQ,微信等)、电话邀请等。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