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学历拉动,全民应试”必须改变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教育体系的最大特色和特殊困境,简单地说,就是“学历拉动,全民应试”。
  在这种极端封闭的纵向一体化应试教育体系中,教育变成纯粹明晰性知识的灌输和传播,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地往脑子里输送“无用的信息”(恰当地说是“伪知识”)。
  人们忘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高效地工作、经济的创造和幸福地生活,青少年乃至职业人士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往往是为应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学历而学习、为升学和升职而学习,为老师、家长高兴和领导赏识或冠冕堂皇的政绩而学习。这样的“伪知识”“假学习”何以创造实在的经济价值,又怎么创造国民财富和提升生活水平?
  中国国民教育的应试性,具有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性,其在当代演化和畸变,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化的横向多元流动渠道逐渐疏通,但由于传统观念形态、思维定式和习惯势力的强大惯性阻滞,加上“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要树立竞争意识”“学而优则仕”等诸如此类似是而非、似善而恶、似先进实陈腐的混杂观念误导,当代中国民众越来越陷于一种狂躁的“集体非理性”状态而无法自拔。
  结果,在争先恐后的博弈中,家长们千辛万苦、不惜花血本想让孩子接受什么“优质教育”,到头来,没有考上大学的觉得“不公平”,付不起学费的“愤愤不平”,而考上大学的则一毕业即失业,也觉得心里极度“不平衡”;这样,社会上下一片怨声载道,每个社会成员似乎都从心理到行为陷于一种极度“不和谐”的紧张状态。
  “大一统”与“标准化”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孪生兄弟”,两个互为因果、相互加强,管理上的“大一统”必然导致技术上的标准化,反过来,技术上的标准化又直接强化了管理上“大一统”的保守性,二者相互激荡共同造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文化悖论”。只要“大一统”考试体制不变,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今天的高考,在技术上必然是“标准化”的,否则在经济上不可行;这种考试必然与大学自主、个性自由的现代教育精神相悖谬,因此在文化上一定是保守的。
  其结果必然是,千百万青年学生本应有“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个性,被工业化的考试机器和标准化的考试技术所吞噬、所扼杀,进而带来整个社会民众心理发生畸形扭曲,最后在整个民族精神上彻底摧垮人力资源强国赖以建立的根基。
  因此,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大刀阔斧地彻底变革官本位、“大一统”应试教育制度,坚定不移地走社会化、多元化和终身学习型人力资源教育开发之路,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学历拉动,全民应试”必须改变。
   (来源:《齐鲁晚报》)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关爱。  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
汽车电器课程是中职汽车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学校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课后实习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一个复杂的理论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由学生学习心态决定。不少中职学生把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否有用作为学习需要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有用就肯学、乐学、多学,认为无用的就少学、厌学、不学甚至逃学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前移管理工作重心,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要抓好基层工作基层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管理者要时刻
大家都知道,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但是,可曾知晓,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