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識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将借助实例,利用“设、疑、解、拓”教学模式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疑、解、拓”教学模式的结构:主要教学过程流程:“设、疑、解、拓”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拓展延伸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各个教学环节涵义: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方式”、“问题情境”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入口要宽,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个体自研、群体议研、个群结合等方式。提出疑问:是指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或合作思考,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是指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交流,结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深化、拓宽,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点拨提升、解决问题: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讨论在“迷茫处”点拨,再加以深化、拓宽,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总结提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揭示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规律,在探索与交流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拓展延伸:是指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支配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应用。
利用“设、疑、解、拓”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身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情境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性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点优势,因此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问题意识。
提出疑问,营造和谐氛围,在探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育现象极为复杂,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将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创设一个促进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延迟判断,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作出判断,而应让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以数量求质量。变革例题方式,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创造”问题。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把例题前的复习题“小营村有耕地100公顷,种植小麦和玉米,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2/3,玉米和小麦面积各是多少?”问题改为:你能通过计算来说明其中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吗?学生读题后,我激励他们抢答,说出了近10种的数量关系后,又让学生思考:各种数量关系的异同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后得到:比和分数可以互相转化。然后要求学生把题中小麦和玉米的公顷数用比来作条件改编应用题,分析解答学生便迎刃而解,在得出多种不同解法后,又让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思路,既掌握了解题方法又拓展了思维,从而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上面的变式例题,教师只是对复习题的问题稍稍改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个题目,就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有旧知的回顾与应用,有新知的猜想和探索,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单位:贵州省福泉市藜山幼儿园)
“设、疑、解、拓”教学模式的结构:主要教学过程流程:“设、疑、解、拓”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拓展延伸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各个教学环节涵义: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方式”、“问题情境”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入口要宽,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个体自研、群体议研、个群结合等方式。提出疑问:是指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或合作思考,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是指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交流,结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深化、拓宽,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点拨提升、解决问题: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讨论在“迷茫处”点拨,再加以深化、拓宽,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总结提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揭示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规律,在探索与交流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拓展延伸:是指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支配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应用。
利用“设、疑、解、拓”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身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情境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性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点优势,因此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问题意识。
提出疑问,营造和谐氛围,在探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育现象极为复杂,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将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创设一个促进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延迟判断,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作出判断,而应让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以数量求质量。变革例题方式,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创造”问题。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把例题前的复习题“小营村有耕地100公顷,种植小麦和玉米,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2/3,玉米和小麦面积各是多少?”问题改为:你能通过计算来说明其中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吗?学生读题后,我激励他们抢答,说出了近10种的数量关系后,又让学生思考:各种数量关系的异同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后得到:比和分数可以互相转化。然后要求学生把题中小麦和玉米的公顷数用比来作条件改编应用题,分析解答学生便迎刃而解,在得出多种不同解法后,又让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思路,既掌握了解题方法又拓展了思维,从而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上面的变式例题,教师只是对复习题的问题稍稍改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个题目,就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有旧知的回顾与应用,有新知的猜想和探索,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单位:贵州省福泉市藜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