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全县面积4 441千米2,总人口56万,是贵州省10个林业重点县之一,现有森林面积460.42万亩,森林覆盖率72.75%。近年来,黎平县立足森林资源优势,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突出区域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带动,林下产业从无到有,效益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放下斧子也能鼓起钱袋子”的发展之路。2019年,全县共开发利用森林面积48.7万亩,实现产值6.4亿多元,覆盖农户6.52万户24万多人(其中贫困户2.01万户7.58万人),人均增收1 800元。
注重规划引领 找准林下经济定位
注重科学定位 依托本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制定了《黎平县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指导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将林下经济发展和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发展紧密结合,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到2023年,全县林下经济开发利用森林面积达80.06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5亿元以上,将黎平县打造成“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县”。
做好科学规划 结合地形地貌、海拔气候、土壤条件等,制定了《黎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
在海拔800米以上、土壤偏酸性地带发展天麻种植业,在石灰石连片裸露面积大且植被遮阳状况良好的地带发展叠鞘石斛种植业,在有高大乔木且气候半阴半湿的地方发展铁皮石斛种植业,在松林分布集中的微酸性沙壤土层地带发展茯苓种植业,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地带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在蜜粉源植物丰富地带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在种养业基地相对集中区域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在天然林资源丰富、具有观赏性价值、气候适宜地带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业,在适宜乔木短周期更新、符合土地发展规划地带发展原料林培育产业。
强化政策扶持 出台《黎平县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林权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化财政支持和金融扶持,通过财政奖补、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搭建融资平台等措施,多层次、广渠道筹措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十三五”以来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共计3.56亿元。强化科技支撐,积极搭建各类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林学院等林业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林下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服务。
强化推进举措 激活林下经济活力
加强组织推动 县委、县政府强力推动,召开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全力抓好林下经济产业举措,召开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大会,确定壮大林下经济和做强坝区产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双引擎”全力打造,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由林业、财政、扶贫、金融等县直12个部门组建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层层分解责任,严格兑现奖惩,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做好示范带动 为解决传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成本高、规模小、对接市场能力弱问题,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组织方式,全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种养大户、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制定示范企业建设示范基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标准,辐射带动规模生产,通过企业有效连接市场,连接利益,带动农户,带动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扶持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推行“赊销种麻、技术跟踪服务、产品订单回收”惠民举措,带动商品麻种植面积20万米2,涉及12个乡镇 42个村,带动合作社40家,农户2 600多户7 600多人。
强化改革驱动 推进林业“三变”改革,盘活和整合林下经济产业资源要素,采取“企业出资金、农户出林地、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方式,促进“林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采取“反租倒包”模式,由村集体将农户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经营主体(企业或大户)直接向合作社承包土地发展产业,有效整合了林地、资金等要素,控制了林地流转价格,组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支持异地置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边远乡镇贫困村的产业合作社到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林下产业,有效破解了贫困乡镇发展难、群众增收难问题。开展国有林场改革,突出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将原为差额拨款性质和原为企业性质的四个国有林场全部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进一步盘活国有林场资源,将闲置的林下土地与企业、合作社合作,种植中药材、开展特色养殖,增加劳务岗位,吸纳以移民为主的劳务队,实现企业、财政、农户多方受益,走出了一条国有林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现已实施林下仿野生规范化种植黄精示范基地1 400亩,种植天麻10 500亩、方竹600亩、草珊瑚100亩,开发竹笋基地1 500亩,其中东风林场经济效益预计增值640万元,万宝山林场经济效益增值4 400万元,每年带动季节性务工7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5 000元左右。
实施“五大工程” 做大林下产业
大力实施林下特色养殖工程 以适应性广泛、家家户户都能发展的林下养鸡为主攻方向,实施绿壳蛋鸡养殖“1244”工程,实行“统一鸡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手段,加快推进以绿壳蛋鸡产业为主体的林下养禽产业发展壮大;以小黄牛、山羊、竹鼠为重点,壮大林下养畜产业;依托油茶等经济林和天然林,以食用土蜂、蜜蜂为主,迅速壮大林下养蜂产业,2019年,牛、羊、鸡、蜂等林下养殖开发利用森林面积17.5万亩,产值1.9亿多元。
大力实施林下特色种植工程 以天麻、石斛等中药材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以西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天麻种植,以中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叠鞘石斛、铁皮石斛产业,依托中部传统产区拓展茯苓种植面积,以西南地区地为重点推广钩藤产业。2019年,天麻、钩藤、石斛、茯苓、食用菌等林下种植完成9.29万亩,产值3.2亿多元。 大力实施林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围绕“两茶一药”等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升现有油茶加工企业加工水平,大力开发油茶中高端产品及多功能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推动种苗、基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强化国有企业带动作用,引领全县茶企共同建立生产、技术、品牌标准体系,着力提升茶叶标准化加工水平,加大多元化茶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扶持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现有企業发展中药材加工业。
大力实施森林景观利用工程 立足生态资源,融合民族文化,把准现代旅游消费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律,依托贵州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东风林场)、黎平太平山州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黎平县桂花台茶场、黎平县八佰里花果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态完好、环境优美的林区,推出一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露营旅居、骑行探险、森林学研、健康餐饮等“大健康”业态的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开发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林旅融合业态,不断满足群众假日游、周末游、体验游、科普游等多样化旅游服务需求,推动林区变景区、林业变旅游业、林产品变旅游商品。
大力实施原料林培育工程 在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链上游做文章,围绕原料用材需求,大力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培育发展一批以菌材为主的原料林,探索建立可持续利用、循环发展的原料林采伐机制,确保原料林持续释放经济效益。2019年积极争取上级到位资金1 200万元,推动实施菌材林基地建设2万亩,稳定在2.5万亩。
抓实“五大行动” 做强林下产业
开展基地建设行动 聚焦“五大工程”明确的主攻方向,围绕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目标,新建、打造、提升一批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基地,提升基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改变基地“小散弱”的现状。其中,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二望坡林场建成全国最大的零代种麻育种基地,在万宝山建成全国最大的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
开展培育市场主体行动 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全产业推进、多业态经营和全要素提升的关键,加大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引进杭州华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浙江万昌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林下经济企业15家,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推动林下经济组织从单家独户松散型向“公司 合作社 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集约型转变,现已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50多家,黎平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
开展科技服务提升行动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套技术支撑方案的标准,整合部门农技人员、用好东西部扶贫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整合本土从业人员,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以职业学校平台和农民讲习所为阵地,大力开展种养、加工、营销和管理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产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管理经营水平;深化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改良品种、提升品质。2019年共开展各类培训35期,培训贫困农户2 400人。
开展产销对接行动 通过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农医对接”“东西部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县内7家企业、6所高级中学与23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农产品协议,与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每年20吨钩藤供货协议。拓宽电商产业链条,建设村级电商站点185个,新增电商市场主体57个,引进农村淘宝菜鸟网络发展县村二段物流,覆盖80个以上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点,有5家企业共41个产品推介进入贵州绿色农产品推介管理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黎平县林下经济产品电商销售能力。
开展品牌建设行动 狠抓产品质量体系和“三品一标”等认证工作,严格执行有机产品规范和标准,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推行“地理标志品牌 企业商标”的“母子”品牌战略,分批打造和推出一批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黎平茯苓”“黎平雀舌”“黎平山茶油”等一批林下经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黎平县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本文图片由杨代富提供。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委宣传部 邮编:557300)
注重规划引领 找准林下经济定位
注重科学定位 依托本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制定了《黎平县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指导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将林下经济发展和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发展紧密结合,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到2023年,全县林下经济开发利用森林面积达80.06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5亿元以上,将黎平县打造成“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县”。
做好科学规划 结合地形地貌、海拔气候、土壤条件等,制定了《黎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
在海拔800米以上、土壤偏酸性地带发展天麻种植业,在石灰石连片裸露面积大且植被遮阳状况良好的地带发展叠鞘石斛种植业,在有高大乔木且气候半阴半湿的地方发展铁皮石斛种植业,在松林分布集中的微酸性沙壤土层地带发展茯苓种植业,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地带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在蜜粉源植物丰富地带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在种养业基地相对集中区域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在天然林资源丰富、具有观赏性价值、气候适宜地带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业,在适宜乔木短周期更新、符合土地发展规划地带发展原料林培育产业。
强化政策扶持 出台《黎平县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林权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化财政支持和金融扶持,通过财政奖补、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搭建融资平台等措施,多层次、广渠道筹措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十三五”以来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共计3.56亿元。强化科技支撐,积极搭建各类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林学院等林业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林下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服务。
强化推进举措 激活林下经济活力
加强组织推动 县委、县政府强力推动,召开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全力抓好林下经济产业举措,召开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大会,确定壮大林下经济和做强坝区产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双引擎”全力打造,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由林业、财政、扶贫、金融等县直12个部门组建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层层分解责任,严格兑现奖惩,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做好示范带动 为解决传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成本高、规模小、对接市场能力弱问题,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组织方式,全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种养大户、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制定示范企业建设示范基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标准,辐射带动规模生产,通过企业有效连接市场,连接利益,带动农户,带动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扶持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推行“赊销种麻、技术跟踪服务、产品订单回收”惠民举措,带动商品麻种植面积20万米2,涉及12个乡镇 42个村,带动合作社40家,农户2 600多户7 600多人。
强化改革驱动 推进林业“三变”改革,盘活和整合林下经济产业资源要素,采取“企业出资金、农户出林地、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方式,促进“林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采取“反租倒包”模式,由村集体将农户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经营主体(企业或大户)直接向合作社承包土地发展产业,有效整合了林地、资金等要素,控制了林地流转价格,组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支持异地置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边远乡镇贫困村的产业合作社到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林下产业,有效破解了贫困乡镇发展难、群众增收难问题。开展国有林场改革,突出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将原为差额拨款性质和原为企业性质的四个国有林场全部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进一步盘活国有林场资源,将闲置的林下土地与企业、合作社合作,种植中药材、开展特色养殖,增加劳务岗位,吸纳以移民为主的劳务队,实现企业、财政、农户多方受益,走出了一条国有林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现已实施林下仿野生规范化种植黄精示范基地1 400亩,种植天麻10 500亩、方竹600亩、草珊瑚100亩,开发竹笋基地1 500亩,其中东风林场经济效益预计增值640万元,万宝山林场经济效益增值4 400万元,每年带动季节性务工7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5 000元左右。
实施“五大工程” 做大林下产业
大力实施林下特色养殖工程 以适应性广泛、家家户户都能发展的林下养鸡为主攻方向,实施绿壳蛋鸡养殖“1244”工程,实行“统一鸡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手段,加快推进以绿壳蛋鸡产业为主体的林下养禽产业发展壮大;以小黄牛、山羊、竹鼠为重点,壮大林下养畜产业;依托油茶等经济林和天然林,以食用土蜂、蜜蜂为主,迅速壮大林下养蜂产业,2019年,牛、羊、鸡、蜂等林下养殖开发利用森林面积17.5万亩,产值1.9亿多元。
大力实施林下特色种植工程 以天麻、石斛等中药材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以西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天麻种植,以中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叠鞘石斛、铁皮石斛产业,依托中部传统产区拓展茯苓种植面积,以西南地区地为重点推广钩藤产业。2019年,天麻、钩藤、石斛、茯苓、食用菌等林下种植完成9.29万亩,产值3.2亿多元。 大力实施林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围绕“两茶一药”等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升现有油茶加工企业加工水平,大力开发油茶中高端产品及多功能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推动种苗、基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强化国有企业带动作用,引领全县茶企共同建立生产、技术、品牌标准体系,着力提升茶叶标准化加工水平,加大多元化茶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扶持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现有企業发展中药材加工业。
大力实施森林景观利用工程 立足生态资源,融合民族文化,把准现代旅游消费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律,依托贵州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东风林场)、黎平太平山州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黎平县桂花台茶场、黎平县八佰里花果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态完好、环境优美的林区,推出一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露营旅居、骑行探险、森林学研、健康餐饮等“大健康”业态的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开发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林旅融合业态,不断满足群众假日游、周末游、体验游、科普游等多样化旅游服务需求,推动林区变景区、林业变旅游业、林产品变旅游商品。
大力实施原料林培育工程 在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链上游做文章,围绕原料用材需求,大力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培育发展一批以菌材为主的原料林,探索建立可持续利用、循环发展的原料林采伐机制,确保原料林持续释放经济效益。2019年积极争取上级到位资金1 200万元,推动实施菌材林基地建设2万亩,稳定在2.5万亩。
抓实“五大行动” 做强林下产业
开展基地建设行动 聚焦“五大工程”明确的主攻方向,围绕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目标,新建、打造、提升一批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基地,提升基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改变基地“小散弱”的现状。其中,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二望坡林场建成全国最大的零代种麻育种基地,在万宝山建成全国最大的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
开展培育市场主体行动 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全产业推进、多业态经营和全要素提升的关键,加大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引进杭州华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浙江万昌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林下经济企业15家,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推动林下经济组织从单家独户松散型向“公司 合作社 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集约型转变,现已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50多家,黎平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
开展科技服务提升行动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套技术支撑方案的标准,整合部门农技人员、用好东西部扶贫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整合本土从业人员,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以职业学校平台和农民讲习所为阵地,大力开展种养、加工、营销和管理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产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管理经营水平;深化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改良品种、提升品质。2019年共开展各类培训35期,培训贫困农户2 400人。
开展产销对接行动 通过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农医对接”“东西部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县内7家企业、6所高级中学与23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农产品协议,与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每年20吨钩藤供货协议。拓宽电商产业链条,建设村级电商站点185个,新增电商市场主体57个,引进农村淘宝菜鸟网络发展县村二段物流,覆盖80个以上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点,有5家企业共41个产品推介进入贵州绿色农产品推介管理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黎平县林下经济产品电商销售能力。
开展品牌建设行动 狠抓产品质量体系和“三品一标”等认证工作,严格执行有机产品规范和标准,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推行“地理标志品牌 企业商标”的“母子”品牌战略,分批打造和推出一批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黎平茯苓”“黎平雀舌”“黎平山茶油”等一批林下经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黎平县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本文图片由杨代富提供。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委宣传部 邮编: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