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生活中的人们阅读习惯常见的形式是默读,我们很少见过谁在公共场所或图书馆中高声朗读的,因为这会影响其他人。另外,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过去所言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就是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默读也是独立阅读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不指读、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无论是看书、看报或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独立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时,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默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高默读效率呢
1 必须明确默读教学的要求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速度要逐步加快。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就默读的特点而言,默读教学的要求可归纳为:正确、速度、记忆、分析、评价。正确是前提,理解是基础,速度与理解必须统一,如果仅仅追求速度,匆匆过目,不求甚解,那就白费时间和精力。
2 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可二者有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默读是不出声,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工作,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时要带着任务和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保证阅读质量。默读时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复杂、费解的问题,宜采用默读。默读能力的要求应岁年纪的递增而提高,课表对各年级的要求分别是:低年级默读不出声,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高年级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默读水平高的,能迅速地看完一篇课文,能抓住要点,掌握要领,有条理地分析全文。默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训练,又是以理解程度为主,又是以速度为重点,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优良的默读能力在于综合体现各种能力。
二、默读要打好基础
默读的基础,概括而言:具备独立使用字典,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语问题的能力,打好朗读的基础,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
1 独立查字典和运用字典的基础。字典不仅要会查,而且要求有一点的速度,并且会从注释中选择恰当的意项,这项基本功应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要严格训练,全面打好朗读基础。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学生初入学时,一定要搞好朗读训练。因为朗读出声音,便于指导。如果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时则无从着手,弄不好将形成马虎草率,囫囵吞枣的不良态度和习惯。
2 衡量默读效率最根本的要素是理解和速度相结合。默读时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读出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对所读的文章要进行分析、概括、综合,要有全面的了解。还要重点深入,这是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同时也是理解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学生初入学时就要重视思维训练,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让小学生从小就肯开动脑筋思考。
3 培养小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读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读书离不开动脑筋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思维的路径和方法。例如采用划重点,批重点,做标记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读想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启发激励学生质疑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掌握知识,进行基础训练相联系的。从识字到词句,再到成篇文章的阅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三、重视默读训练,从小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1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默读。布置默读任务,随语文教学任务及时检查效果。例如:准备回答问题,准备简明扼要或创造性的复述,准备分析课文中的重难点,准备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准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准备质疑问题等教学活动时,提前默读。布置学生默读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思考时间。总之,默读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
2 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默读技能训练。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眼停的时间与次数要逐步减少,防止出现近视,扫视的广度逐步扩大,速度加快,增强学生读书兴趣)。
3 默读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要善于引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默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从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扶后放”,逐步提高默读技能训练的要求,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总之,默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功,低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特别是中高年级更应引起重视,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高默读效率呢
1 必须明确默读教学的要求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速度要逐步加快。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就默读的特点而言,默读教学的要求可归纳为:正确、速度、记忆、分析、评价。正确是前提,理解是基础,速度与理解必须统一,如果仅仅追求速度,匆匆过目,不求甚解,那就白费时间和精力。
2 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可二者有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默读是不出声,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工作,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时要带着任务和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保证阅读质量。默读时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复杂、费解的问题,宜采用默读。默读能力的要求应岁年纪的递增而提高,课表对各年级的要求分别是:低年级默读不出声,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高年级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默读水平高的,能迅速地看完一篇课文,能抓住要点,掌握要领,有条理地分析全文。默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训练,又是以理解程度为主,又是以速度为重点,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优良的默读能力在于综合体现各种能力。
二、默读要打好基础
默读的基础,概括而言:具备独立使用字典,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语问题的能力,打好朗读的基础,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
1 独立查字典和运用字典的基础。字典不仅要会查,而且要求有一点的速度,并且会从注释中选择恰当的意项,这项基本功应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要严格训练,全面打好朗读基础。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学生初入学时,一定要搞好朗读训练。因为朗读出声音,便于指导。如果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时则无从着手,弄不好将形成马虎草率,囫囵吞枣的不良态度和习惯。
2 衡量默读效率最根本的要素是理解和速度相结合。默读时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读出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对所读的文章要进行分析、概括、综合,要有全面的了解。还要重点深入,这是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同时也是理解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学生初入学时就要重视思维训练,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让小学生从小就肯开动脑筋思考。
3 培养小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读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读书离不开动脑筋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思维的路径和方法。例如采用划重点,批重点,做标记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读想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启发激励学生质疑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掌握知识,进行基础训练相联系的。从识字到词句,再到成篇文章的阅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三、重视默读训练,从小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1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默读。布置默读任务,随语文教学任务及时检查效果。例如:准备回答问题,准备简明扼要或创造性的复述,准备分析课文中的重难点,准备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准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准备质疑问题等教学活动时,提前默读。布置学生默读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思考时间。总之,默读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
2 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默读技能训练。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眼停的时间与次数要逐步减少,防止出现近视,扫视的广度逐步扩大,速度加快,增强学生读书兴趣)。
3 默读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要善于引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默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从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扶后放”,逐步提高默读技能训练的要求,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总之,默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功,低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特别是中高年级更应引起重视,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