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2013年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时鸣锣放炮式的热闹,7月初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则要显得低调不少。这三年,应用分发渠道的角逐基本尘埃落定,起了个大早的豌豆荚在和巨头的对位当中逐渐失去了起初的位置。
阿里巴巴接盘豌豆荚
“今天,我们正式宣布: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2016年7月5日,豌豆荚证实了收购传闻。这距第一次传出阿里巴巴将要收购豌豆荚的消息,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而UC也以1亿美元左右的价格将PP助手收入麾下。豌豆荚,也一度与腾讯、联想和阿里巴巴传出绯闻。
尽管王俊煜在随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交易财务方面的信息都不方便透露,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消息都不准确”,不过业内人士预计其实际成交价也应该与传言中的2亿美元相差无几。从当初巨头追捧的明星创业公司,到如今的低价寻求阿里巴巴接盘,豌豆荚的这三年其实也正是应用分发市场激变的三年。
小而美为何梦碎?
“即使别人能用更少的用户卖出天价,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既然你们所追求的地平线上的那座高山,(和我)并不是同一座。”3年前,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如此点评百度收购91无线,并表示豌豆荚一直希望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这三年应用分发平台市场的变化,却让人难以预料。在91无线和PP助手分别落户百度和阿里巴巴之后,腾讯也开始通过应用宝发力,加之本来就很强势的360手机助手,市场基本被巨头瓜分殆尽。
事实上,还不仅仅是巨头。国产手机厂商也纷纷通过深度定制Android ROM的方式,在各种OS和UI中内置应用商店,抢占应用分发市场。在前不久的达沃斯论坛上,雷军告诉吴晓波,截止今年5月,MIUI的激活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像小米、华为、OPPO和vivo这样手机厂商自己的应用商店,凭借海量的终端数量、先天完美的用户触达能力,以及与终端产品本身无缝集成所带来的便利性,使其已经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力量。易观发布的第一季度《中国全渠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监测报告》显示,豌豆荚已被小米挤到后面,排名第五。
更重要的是,应用分发平台的商业模式非常单一—以帮助APP开发者导量获得分成。然而应用商店本身并不具备太高用户黏性,属于即用即走的产品类型,且难以建立技术壁垒,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尽管豌豆荚宣称目前其应用分发业务处于盈利状态,但随着市场规模的继续萎缩,局面可能会转瞬即逝。
对于BAT这样的巨头和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店只是他们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而对于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来说,其实很难单独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豌豆荚给出的答案是做移动搜索,然而目前这一项目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其将APP和音视频内容混在一起反而引起很多用户的反感。而其主导的支付SDK,最终也没能闹出多大响动。
不过,促成豌豆荚寻求接盘的最直接原因,或许还是来自于资本方面。豌豆荚的大股东软银自去年收购了电信运营商Sprint后,一直背负着巨额债务。无奈之下,软银甚至卖掉了部分其所持的阿里巴巴股票。同时,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也让软银有心早日解套。此番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一方面软银可以顺利退出,另一方面对软银来说其实也只是左手倒右手的伎俩。
未来还有豌豆荚吗?
三年前,王俊煜关于应用分发渠道估值不可持续的观点最终被豌豆荚自己给证实了。实际上,此次被收购也许已经是豌豆荚最后的机会,要是真待到人老珠黄恐怕就找不到新的接盘侠了。不过,回过头来看此次收购,我们还是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在官方新闻稿当中,阿里移动表示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将保持独立发展。也就是说,短期内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将不会有大的变动。让阿里巴巴认同豌豆荚的品牌价值,或许也是豌豆荚团队所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不过,相信假以时日豌豆荚还是会与PP助手和神马搜索进行协同,进而在大数据方面为阿里巴巴提供基础支撑,甚至还将成为YunOS的内置应用商店—后者号称世界第三大移动OS,拥有1亿用户。用王俊煜的话来说就是:加入阿里系的豌豆荚“会触达更多的用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则是此次阿里巴巴所收购的仅是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有意思的是,今年年初豌豆荚便低调完成了公司重组,旗下《豌豆荚一览》、《Snap效率锁屏》、《开眼》和SnapTube等产品分别成立新公司,进行独立运营。它们被排除在了此次收购之外。
虽然这些业务目前的用户规模还并不算瞩目,但产品调性和口碑尚佳。就在豌豆荚宣布被收购前一个月,王俊煜还专门发文表达了自己对于阅读领域的浓厚兴趣。这些独立出去的新业务,或许也正是豌豆荚小清新风格产品的最后火种。
阿里巴巴接盘豌豆荚
“今天,我们正式宣布: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2016年7月5日,豌豆荚证实了收购传闻。这距第一次传出阿里巴巴将要收购豌豆荚的消息,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而UC也以1亿美元左右的价格将PP助手收入麾下。豌豆荚,也一度与腾讯、联想和阿里巴巴传出绯闻。
尽管王俊煜在随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交易财务方面的信息都不方便透露,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消息都不准确”,不过业内人士预计其实际成交价也应该与传言中的2亿美元相差无几。从当初巨头追捧的明星创业公司,到如今的低价寻求阿里巴巴接盘,豌豆荚的这三年其实也正是应用分发市场激变的三年。
小而美为何梦碎?
“即使别人能用更少的用户卖出天价,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既然你们所追求的地平线上的那座高山,(和我)并不是同一座。”3年前,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如此点评百度收购91无线,并表示豌豆荚一直希望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这三年应用分发平台市场的变化,却让人难以预料。在91无线和PP助手分别落户百度和阿里巴巴之后,腾讯也开始通过应用宝发力,加之本来就很强势的360手机助手,市场基本被巨头瓜分殆尽。
事实上,还不仅仅是巨头。国产手机厂商也纷纷通过深度定制Android ROM的方式,在各种OS和UI中内置应用商店,抢占应用分发市场。在前不久的达沃斯论坛上,雷军告诉吴晓波,截止今年5月,MIUI的激活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像小米、华为、OPPO和vivo这样手机厂商自己的应用商店,凭借海量的终端数量、先天完美的用户触达能力,以及与终端产品本身无缝集成所带来的便利性,使其已经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力量。易观发布的第一季度《中国全渠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监测报告》显示,豌豆荚已被小米挤到后面,排名第五。
更重要的是,应用分发平台的商业模式非常单一—以帮助APP开发者导量获得分成。然而应用商店本身并不具备太高用户黏性,属于即用即走的产品类型,且难以建立技术壁垒,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尽管豌豆荚宣称目前其应用分发业务处于盈利状态,但随着市场规模的继续萎缩,局面可能会转瞬即逝。
对于BAT这样的巨头和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店只是他们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而对于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来说,其实很难单独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豌豆荚给出的答案是做移动搜索,然而目前这一项目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其将APP和音视频内容混在一起反而引起很多用户的反感。而其主导的支付SDK,最终也没能闹出多大响动。
不过,促成豌豆荚寻求接盘的最直接原因,或许还是来自于资本方面。豌豆荚的大股东软银自去年收购了电信运营商Sprint后,一直背负着巨额债务。无奈之下,软银甚至卖掉了部分其所持的阿里巴巴股票。同时,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也让软银有心早日解套。此番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一方面软银可以顺利退出,另一方面对软银来说其实也只是左手倒右手的伎俩。
未来还有豌豆荚吗?
三年前,王俊煜关于应用分发渠道估值不可持续的观点最终被豌豆荚自己给证实了。实际上,此次被收购也许已经是豌豆荚最后的机会,要是真待到人老珠黄恐怕就找不到新的接盘侠了。不过,回过头来看此次收购,我们还是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在官方新闻稿当中,阿里移动表示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将保持独立发展。也就是说,短期内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将不会有大的变动。让阿里巴巴认同豌豆荚的品牌价值,或许也是豌豆荚团队所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不过,相信假以时日豌豆荚还是会与PP助手和神马搜索进行协同,进而在大数据方面为阿里巴巴提供基础支撑,甚至还将成为YunOS的内置应用商店—后者号称世界第三大移动OS,拥有1亿用户。用王俊煜的话来说就是:加入阿里系的豌豆荚“会触达更多的用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则是此次阿里巴巴所收购的仅是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有意思的是,今年年初豌豆荚便低调完成了公司重组,旗下《豌豆荚一览》、《Snap效率锁屏》、《开眼》和SnapTube等产品分别成立新公司,进行独立运营。它们被排除在了此次收购之外。
虽然这些业务目前的用户规模还并不算瞩目,但产品调性和口碑尚佳。就在豌豆荚宣布被收购前一个月,王俊煜还专门发文表达了自己对于阅读领域的浓厚兴趣。这些独立出去的新业务,或许也正是豌豆荚小清新风格产品的最后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