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就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中,却出现了诸多德育教育结果与德育教育目标想驳斥的现象,即德育负效应现象。负效应现象具有负榜样性、隐蔽性、影响的消极性和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等特征。德育教育中的负效应现象主要表现的类型为:学校或教师为树立自身形象而要求学生作出的虚假的表演行为;学校开展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的德育活动;教师在不正确的德育观下作出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德育教育中的负效应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德育伤害了真实的德育。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客体中学生具有独特的逆反心理,而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头脑中非科学的德育观成为了德育教育负效应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
一、德育教育中负效应现象的类型
(一)虚假化的德育表演
“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德育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的影响着受教育者。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更不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作出有违身教的行为。当前社会环境提倡言论自由,这本身就对受教育者表达个人主观意愿,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如各种的调查问卷,各种的不记名答题,这都是一种征求受教育者内心真实观点的措施。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观点存在,哪怕是批评的观点,甚至是不好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且不可逆的存在。可现实却恰恰与我们应该遵循的背道而驰了。
(二)形式化的德育活动
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论化,方法过于形式化,评价过于单一化的问题。为此,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基础的心理性,突出方法的活动性,提倡评价的多元性。不能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做活动,不能太过理想化的做活动,更不能只关注活动而不从受教育者实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出发的做活动。要切合实际的制定活动目标,要有实际效果意义的采用活动方法,要建立健全且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德育活动起到应有的效应。
(三)伪科学化的德育行为
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也是开展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诚信考试,即无人监考。提倡诚信考试,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的表现形式。可纵观现状,在诚信考试的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并且是禁而不止。这就说明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完全的深入人心的解读诚信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在诚信考试之后,为了杜绝不诚信的行为,采用了伪科学性的德育行为。如利用网络软件,鼓励学生不记名的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不诚信行为的举报。此等德育行为,令人发指。且不说举报的真实性与否,仅此行为就足可以证明我们当中的一些教育者根本就不具备科学的德育观,异想天开的进行德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于不顾。连最起码的诚信,作为教育者都做不到,又何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这样的德育行为,是伪科学的,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德育教育中负效应现象的原因
(一)形式主义的德育伤害了真实的德育
第一,只重形式。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重形式,作表面文章,把德育视为一种可供观赏的“活动”。往往简单地把开展了形式新颖、规模宏大活动的学校,断定为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称之为“有声有色”。这是德育形式主义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和提高的真实情况,只关注活动形式,不注重教育效果。
第二,只对上负责。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其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质形成和发展)服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会使学生感到其“虚假”的一面,会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学生个体的逆反心理与教师非科学的德育观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当我们了解了德育教育中的负效应现象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明白德育教育的结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统一的重要性。切合实际的避免负效应现象的出现。应该从重视学生品德的内化践行过程开始。德育形式主义只注重教化的形式和过程,不大关注道德的接受和内化的效果,而我们评价某项德育活动是否具有实效,主要看其德育的内容是否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品德、外显为行为。所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遵循内化践行的原则。当然,对学生的要求应有切实的内容,要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爱己”做起,做到自尊、自爱,逐步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强调从基础修养抓起,是克服德育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内容”保证。
一、德育教育中负效应现象的类型
(一)虚假化的德育表演
“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德育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的影响着受教育者。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更不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作出有违身教的行为。当前社会环境提倡言论自由,这本身就对受教育者表达个人主观意愿,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如各种的调查问卷,各种的不记名答题,这都是一种征求受教育者内心真实观点的措施。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观点存在,哪怕是批评的观点,甚至是不好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且不可逆的存在。可现实却恰恰与我们应该遵循的背道而驰了。
(二)形式化的德育活动
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论化,方法过于形式化,评价过于单一化的问题。为此,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基础的心理性,突出方法的活动性,提倡评价的多元性。不能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做活动,不能太过理想化的做活动,更不能只关注活动而不从受教育者实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出发的做活动。要切合实际的制定活动目标,要有实际效果意义的采用活动方法,要建立健全且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德育活动起到应有的效应。
(三)伪科学化的德育行为
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也是开展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诚信考试,即无人监考。提倡诚信考试,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的表现形式。可纵观现状,在诚信考试的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并且是禁而不止。这就说明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完全的深入人心的解读诚信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在诚信考试之后,为了杜绝不诚信的行为,采用了伪科学性的德育行为。如利用网络软件,鼓励学生不记名的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不诚信行为的举报。此等德育行为,令人发指。且不说举报的真实性与否,仅此行为就足可以证明我们当中的一些教育者根本就不具备科学的德育观,异想天开的进行德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于不顾。连最起码的诚信,作为教育者都做不到,又何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这样的德育行为,是伪科学的,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德育教育中负效应现象的原因
(一)形式主义的德育伤害了真实的德育
第一,只重形式。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重形式,作表面文章,把德育视为一种可供观赏的“活动”。往往简单地把开展了形式新颖、规模宏大活动的学校,断定为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称之为“有声有色”。这是德育形式主义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和提高的真实情况,只关注活动形式,不注重教育效果。
第二,只对上负责。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其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质形成和发展)服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会使学生感到其“虚假”的一面,会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学生个体的逆反心理与教师非科学的德育观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当我们了解了德育教育中的负效应现象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明白德育教育的结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统一的重要性。切合实际的避免负效应现象的出现。应该从重视学生品德的内化践行过程开始。德育形式主义只注重教化的形式和过程,不大关注道德的接受和内化的效果,而我们评价某项德育活动是否具有实效,主要看其德育的内容是否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品德、外显为行为。所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遵循内化践行的原则。当然,对学生的要求应有切实的内容,要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爱己”做起,做到自尊、自爱,逐步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强调从基础修养抓起,是克服德育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内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