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介应用于小学美术课程中,一方面使知识的传播过程实现多维化和互动化,另一方面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路径更便捷,推动了知识传播的普遍性、公平性和均等性。形成了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涵。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习的思路,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本文结合互联网特征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探究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育
一、“互联網+”概念解析
什么是“互联网+”? 人们会自然想到云计算、大数据、云存储、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等等数字化行业。“互联网+”这一概念是由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2]。“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两者具有前后的衍生关系,“+互联网”是互联网影响生产生活的初步形态,而“互联网+”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其它业态相融合产生的推动。由此可见,单纯地把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并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叠加,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实现创新,带给传统行业更高的效率。“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结合互联网宽领域、多维度、多元化和高效化等特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性体现
“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性主要考虑用户需求、平台交互、体验、大数据应用等,互联网是基于海量数据信息资料而建立的一种快速变更、创新的立体网状产物。
1.用户需求实现多维化和互动化构建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用户是小学校园的师生们,信息化的“互联网+”背景下以影像为中心的新感性认知世界,符合渗透美术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知识有限,对艺术的认知处于萌芽期,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感知水平与特性进行课程的设计,结合讲解、分享和传播实现互动化课程教学。关注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整合社会的课程教学资源,把握跨专业教育等手段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
2.平台交互为课程教学体验提供便捷
平台交互是利用其开放、共享和共赢的特点,结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完善的小学美术教育系统,为课程教学提供便捷的服务。教育云平台连接各种智能教育的终端和汇聚海量的大数据,利用可视化数据实现教师精确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美术教育网络平台上主要有微课、慕课、在线课堂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等专业APP,优质网络课程具有宽领域、多维度、多元化和高效化的特点,能突破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强化美术课程教学增添趣味性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上适当加入的趣味性内容,利用视觉、触觉和其它感官途径发展感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搜集有关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具有趣味性的图片和音像视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发展方向与趋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社会是“人--机--物”三元互联的世界(Human-Cyber-Physical Universe),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贯通,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社会空间[4]。知识的扩散不只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的单点对多点的传播,可以是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实现知识的讲解、分享和传播的普遍性、公平性和均等性。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的手段与内容,让美术课程的教与学更具趣味性。小学美术教师应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把“互联网+”网络技术和美术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多元化和学生艺术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辉.“互联网+”背景下美术技法教学的多元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3):103-107.
[2]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4(38):8.
[3]孔德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互联网+”教学成效探究[J].文教资料,2018(01):115-119.
[4]郑玲玲.基于“互联网+小学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7(21):199-201.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育
一、“互联網+”概念解析
什么是“互联网+”? 人们会自然想到云计算、大数据、云存储、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等等数字化行业。“互联网+”这一概念是由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2]。“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两者具有前后的衍生关系,“+互联网”是互联网影响生产生活的初步形态,而“互联网+”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其它业态相融合产生的推动。由此可见,单纯地把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并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叠加,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实现创新,带给传统行业更高的效率。“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结合互联网宽领域、多维度、多元化和高效化等特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性体现
“互联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性主要考虑用户需求、平台交互、体验、大数据应用等,互联网是基于海量数据信息资料而建立的一种快速变更、创新的立体网状产物。
1.用户需求实现多维化和互动化构建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用户是小学校园的师生们,信息化的“互联网+”背景下以影像为中心的新感性认知世界,符合渗透美术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知识有限,对艺术的认知处于萌芽期,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感知水平与特性进行课程的设计,结合讲解、分享和传播实现互动化课程教学。关注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整合社会的课程教学资源,把握跨专业教育等手段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
2.平台交互为课程教学体验提供便捷
平台交互是利用其开放、共享和共赢的特点,结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完善的小学美术教育系统,为课程教学提供便捷的服务。教育云平台连接各种智能教育的终端和汇聚海量的大数据,利用可视化数据实现教师精确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美术教育网络平台上主要有微课、慕课、在线课堂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等专业APP,优质网络课程具有宽领域、多维度、多元化和高效化的特点,能突破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强化美术课程教学增添趣味性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上适当加入的趣味性内容,利用视觉、触觉和其它感官途径发展感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搜集有关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具有趣味性的图片和音像视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发展方向与趋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社会是“人--机--物”三元互联的世界(Human-Cyber-Physical Universe),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贯通,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社会空间[4]。知识的扩散不只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的单点对多点的传播,可以是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实现知识的讲解、分享和传播的普遍性、公平性和均等性。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的手段与内容,让美术课程的教与学更具趣味性。小学美术教师应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把“互联网+”网络技术和美术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多元化和学生艺术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辉.“互联网+”背景下美术技法教学的多元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3):103-107.
[2]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4(38):8.
[3]孔德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互联网+”教学成效探究[J].文教资料,2018(01):115-119.
[4]郑玲玲.基于“互联网+小学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7(21):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