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房中术作为中医养生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较早,并从产生伊始便与道教相嬗.尽管两者关系密切,但在道教的发展中,其对待房中养生术的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其中尤以晋唐最盛.究其历史原因,大抵上不外乎文化和社会两大因素.而房中术内涵和意义的转变主要集中在施行房中术的目的、两性关系、对施泄与快感享用的态度等方面.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关于房事疾病研究的内容.本文以社会历史观视角针对这一演变历程进行初步探讨.
【机 构】
:
陕西中医药大学 咸阳,7120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中术作为中医养生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较早,并从产生伊始便与道教相嬗.尽管两者关系密切,但在道教的发展中,其对待房中养生术的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其中尤以晋唐最盛.究其历史原因,大抵上不外乎文化和社会两大因素.而房中术内涵和意义的转变主要集中在施行房中术的目的、两性关系、对施泄与快感享用的态度等方面.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关于房事疾病研究的内容.本文以社会历史观视角针对这一演变历程进行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状态,已成为月经不规则、不孕的重要因素,患者大多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益经汤”作为傅青主“年未老经先断”的经典名方,在临床上改善卵巢功能有一定效果.现从组方思路、现代药理及治疗思路等方面对“益经汤”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提供新思路.
伤科功法是伤科医生提高手法质量、增强自身体力的基本功.上海知名伤科流派如王氏、佟氏、魏氏等在初创时期均坚持相应功法练习.本文从各套功法的渊源、传承近况及对肢体各部劲力训练的异同等方面对比介绍了沪上伤科功法的概况,提出功法锻炼是培养中医伤科医师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对百合利尿消浮肿、清热疗喉痹、利气除腹满等功效进行探讨,为百合及其组方的临床运用打开思路,也为百合的实验研究提供线索.
本文通过梳理秦汉出土及传世文献中的皮肤病名“疥”“瘙”“痂”,认为秦汉“瘙”“痂”均指皮肤瘙痒、皮屑如鳞甲甚至化脓出汁的类名,“疥”则为其初起症状.魏晋隋之后,“疥”逐渐取代“瘙”“痂”成为皮肤病类名;“痂”的语义范围缩小为疮口脱干的鳞甲;“瘙”的语义转移为瘙痒这一症状.
由无名氏将苏轼和沈括所收集的验方合编的《苏沈良方》,收录了苏轼主要的涉医文献,能集中和深入地体现他的养生思想.苏轼养生的动因强烈,基于客观,勇于实践;善于进行精神调摄,药食调养,丹道、辟谷养生;理论上以儒家思想为当时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将道、佛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正向的社会伦理思想,兼有中国古代养生的神秘色彩.苏轼养生思想特色的形成,既与宋代士人医药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关,也与苏轼个人知识结构、仕途经历、养生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叔达根据儿童多为纯阳体质,病理上外感后易从热化,“肺与大肠相表里”等中医理论,提出“通、清、调”三法分层治疗儿科疾病的学术观点,应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诊治.
桥本氏甲状腺炎属中医学“瘿病”范畴.丁学屏认为,本病的治疗应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古方今用、复方多用”的临证思路,根据证型或证素灵活施治.以此为指导,我们对27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进行了病例回顾.其中,有效17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3%;在17例有效病例中,服药3个月即有效者11例,占比65%.在本次病例回顾分析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低于500 IU/mL时,中药治疗有效率较高.
喜氏妇科传人喜棣先生在治疗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此类不孕症主要是脾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治疗上常用喜氏分期调经助孕法,同时重视夫妻同诊,妊娠初期保胎,临床疗效显著.
彭祖被誉为长寿之神、养生鼻祖,其养生之道、长寿之法表现为顺应自然之道、善于服气导引、注重养性保神和长于食补性补四个方面.“彭祖导引法”就是其养生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法虽有托名之作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其价值的体现.“彭祖导引法”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一书,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宋代以前该法就已出现并流传.该功法的导引术式来源应为散录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的“养生方导引法”,创编本应为唐中前期《太清导引养生经》中的“彭祖谷仙卧引法”.通过分析发现,该功法具有“导引以时,以气养身”“一病一法,效用显
陈以平教授善用三焦辨证治疗肾与膀胱病.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病位在下焦,但常常二焦或三焦合病;治疗以治下焦为主,兼启上焦、运中焦.对于重症IgA肾病,病机为下焦气、阴、阳亏虚,邪盛正虚,正邪胶着;治疗补虚泻实,兼斡旋三焦.对于糖尿病肾病,病机早期阴虚燥热,中期阴伤及气,气阴两虚,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病及三焦,以下焦为本;早期以滋补下焦为本,清利上焦为标,而健运中焦为治疗之关键;后期以补益下焦为本,以祛邪为标,而斡旋三焦为治疗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