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让历史走进现实,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是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
关键词:现实“热点”问题 历史教学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历史学习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是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的问题,这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的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此,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课堂引入时政热点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在讲授《战争与和平》有关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历史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要参拜靖国神社。我再问:“日本政府为什么不能正确认识法西斯侵略行为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指出:日本政府不能正确认识法西斯侵略行为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我们今天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导入新课。这样一来,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性人才。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外交突破》这一课时,正值奥巴马总统访华,中美建交30年。在上这一课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讨论题:“30年来中美关系如何?”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说明中美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非常热烈,学生们从撞机事作、对台军售、军事战略的东移、允许李登辉访美及陈水扁的过境停留……中美关系发生了不少令人担忧的变化。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引导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指出: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但毕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整个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看,双方合作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为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广的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教材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写到“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革命前程。”——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胜利面前要不保持冷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党中央、国务院惩治腐败的意志和决心,并自觉抵制腐败现象。
二、历史教学与时政热点结合的方法:
l、因果联系法。当今许多时政热点的发生,皆根源于复杂的历史现象;而
昨天的某些历史现象或今天继续存在着,或仍对今天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借助和
依托时政热点。探求本源,强化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
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学习了“香港岛的割让”,可结合“1997年香港的回归”,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发展国力,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分析辨别,通
过确定其异同来归纳成因、提示其本质、综合其规律的一种方法,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必由之路。对古今中外进行比较,立足历史,贴近现实,才能使学生产生共
鸣,从中受到借鉴、启迪和教益。如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
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
民带来危害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的一致。历史与现实在史鉴功能的发挥中
得到了巧妙的结合。
3、综合归纳法。综合归纳法是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如学习了《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问: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借鉴意义?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由此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使命感,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引入“热点”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热点“问题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热点”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必须要选择那此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热点”问题,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
3、引入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入,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法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形成。他们关注身边的变化,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关系。而历史课不被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所以,让历史走近现实,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关键词:现实“热点”问题 历史教学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历史学习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是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的问题,这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的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此,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课堂引入时政热点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在讲授《战争与和平》有关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历史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要参拜靖国神社。我再问:“日本政府为什么不能正确认识法西斯侵略行为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指出:日本政府不能正确认识法西斯侵略行为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我们今天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导入新课。这样一来,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性人才。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外交突破》这一课时,正值奥巴马总统访华,中美建交30年。在上这一课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讨论题:“30年来中美关系如何?”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说明中美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非常热烈,学生们从撞机事作、对台军售、军事战略的东移、允许李登辉访美及陈水扁的过境停留……中美关系发生了不少令人担忧的变化。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引导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指出: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但毕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整个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看,双方合作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为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广的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教材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写到“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革命前程。”——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胜利面前要不保持冷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党中央、国务院惩治腐败的意志和决心,并自觉抵制腐败现象。
二、历史教学与时政热点结合的方法:
l、因果联系法。当今许多时政热点的发生,皆根源于复杂的历史现象;而
昨天的某些历史现象或今天继续存在着,或仍对今天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借助和
依托时政热点。探求本源,强化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
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学习了“香港岛的割让”,可结合“1997年香港的回归”,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发展国力,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分析辨别,通
过确定其异同来归纳成因、提示其本质、综合其规律的一种方法,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必由之路。对古今中外进行比较,立足历史,贴近现实,才能使学生产生共
鸣,从中受到借鉴、启迪和教益。如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
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
民带来危害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的一致。历史与现实在史鉴功能的发挥中
得到了巧妙的结合。
3、综合归纳法。综合归纳法是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如学习了《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问: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借鉴意义?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由此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使命感,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引入“热点”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热点“问题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热点”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必须要选择那此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热点”问题,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
3、引入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入,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法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形成。他们关注身边的变化,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关系。而历史课不被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所以,让历史走近现实,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