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麦是淮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探讨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镇对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倒伏成因及预防补救措施从理论到实践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小麦 灾害发生 预防补救
淮北麦区地处淮河及苏北灌既总渠以北,北至陇海线一带,这里是全国重要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本区地处暖温带南部,属季风型气候,东部沿海一带还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本区气候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春夏之交,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淮北麦区常出现强对流天气,最典型的两种现象是大风暴雨和冰雹,常常导致倒伏的发生。
一、倒伏的发生和影响
小麦因茎秆发育不良和受风、雨影响,发生大于45℃的倾斜现象称倒伏。小麦倒伏后,功能叶相互重叠,有效光合面积下降,灌浆时间缩短。生产上以抽穗后倒伏较为常见,影响小花发育和千粒重,灌浆速度降低,粒重减少,常造成10%~30%以上的减产,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二、倒伏的症状
根据小麦茎秆倾斜的角度不同,通常将倒伏分成斜(植株倾斜的角度小于15°)、倒(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15°而小于45°)、伏(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45°)三级,依次对产量严重影响。根据倒伏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通常以前者比较普遍。
三、倒伏的原因
倒伏的外因即直接原因是大风暴雨,但其内因是小麦群个体发展失调的结果。小麦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一般表现为基部第一、二节间过长,茎秆细软而缺乏韧性。当群体过大时,上部重量难以负荷,特别是在遇大风雨时,茎的下部极易弯曲或折断而形成倒伏。一般基部第一节间长度超过8~10cm、第二节间长度超过12~15cm,或者基地节间每厘米长度的干重低于8mg,就极易发生倒伏。氮肥施用过多、追肥时间不当或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纹枯病发生过重等,均易导致茎倒伏。小麦根倒伏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了地上部植株的重量而发生的,一般在孕穗期以后,特别是在风雨交加、麦田泥烂的情况下最易发生。
四、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高产抗倒抗病品种,要求茎秆粗壮、植株较矮、叶片挺立;二是扩行精播,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防止群体过大,协调群、个体矛盾;三是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科学运筹,采取“前促、中控、后攻”的策略,以防止群体过大和基部节间过长;四是注意运用传统的防倒措施如开挖好麦田一套沟、除湿降渍、秸秆覆盖、冬前或冬季镇压,中耕松土、综合防治好纹枯病等,对防倒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五是大力推广化控防倒技术,一般在播种前每千克麦种用1g左右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伴种。提倡推广应用矮苗壮、壮丰胺、矮壮素、助壮素等效果好、更安全的产品拌种或拔节前喷药。
五、补救措施
高产小麦的倒伏普遍发生在抽穗以后,但小麦能依靠茎秆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而自行进行背地性曲折恢复。应切忌扶麦和捆麦,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并折断茎秆,加速衰亡。虽然小麦倒伏后茎叶重叠,通风透光不良,但功能叶片和其他绿色器官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光合产物,因此倒伏麦田要加强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同时应及时进行根外喷肥,特别是补喷强力增产素、丰产灵、惠满丰液肥、活力素等生长调节调理剂,可达到保绿防衰、增粒增重、大幅增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祖华.农业气象知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王龙俊.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南京:江苏省农林厅印发,2000
[关键词] 小麦 灾害发生 预防补救
淮北麦区地处淮河及苏北灌既总渠以北,北至陇海线一带,这里是全国重要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本区地处暖温带南部,属季风型气候,东部沿海一带还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本区气候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春夏之交,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淮北麦区常出现强对流天气,最典型的两种现象是大风暴雨和冰雹,常常导致倒伏的发生。
一、倒伏的发生和影响
小麦因茎秆发育不良和受风、雨影响,发生大于45℃的倾斜现象称倒伏。小麦倒伏后,功能叶相互重叠,有效光合面积下降,灌浆时间缩短。生产上以抽穗后倒伏较为常见,影响小花发育和千粒重,灌浆速度降低,粒重减少,常造成10%~30%以上的减产,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二、倒伏的症状
根据小麦茎秆倾斜的角度不同,通常将倒伏分成斜(植株倾斜的角度小于15°)、倒(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15°而小于45°)、伏(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45°)三级,依次对产量严重影响。根据倒伏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通常以前者比较普遍。
三、倒伏的原因
倒伏的外因即直接原因是大风暴雨,但其内因是小麦群个体发展失调的结果。小麦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一般表现为基部第一、二节间过长,茎秆细软而缺乏韧性。当群体过大时,上部重量难以负荷,特别是在遇大风雨时,茎的下部极易弯曲或折断而形成倒伏。一般基部第一节间长度超过8~10cm、第二节间长度超过12~15cm,或者基地节间每厘米长度的干重低于8mg,就极易发生倒伏。氮肥施用过多、追肥时间不当或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纹枯病发生过重等,均易导致茎倒伏。小麦根倒伏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了地上部植株的重量而发生的,一般在孕穗期以后,特别是在风雨交加、麦田泥烂的情况下最易发生。
四、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高产抗倒抗病品种,要求茎秆粗壮、植株较矮、叶片挺立;二是扩行精播,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防止群体过大,协调群、个体矛盾;三是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科学运筹,采取“前促、中控、后攻”的策略,以防止群体过大和基部节间过长;四是注意运用传统的防倒措施如开挖好麦田一套沟、除湿降渍、秸秆覆盖、冬前或冬季镇压,中耕松土、综合防治好纹枯病等,对防倒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五是大力推广化控防倒技术,一般在播种前每千克麦种用1g左右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伴种。提倡推广应用矮苗壮、壮丰胺、矮壮素、助壮素等效果好、更安全的产品拌种或拔节前喷药。
五、补救措施
高产小麦的倒伏普遍发生在抽穗以后,但小麦能依靠茎秆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而自行进行背地性曲折恢复。应切忌扶麦和捆麦,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并折断茎秆,加速衰亡。虽然小麦倒伏后茎叶重叠,通风透光不良,但功能叶片和其他绿色器官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光合产物,因此倒伏麦田要加强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同时应及时进行根外喷肥,特别是补喷强力增产素、丰产灵、惠满丰液肥、活力素等生长调节调理剂,可达到保绿防衰、增粒增重、大幅增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祖华.农业气象知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王龙俊.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南京:江苏省农林厅印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