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
程中获取知识,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探究指向 探究过程 探究评价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褀先生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究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方式,教学理论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也体现在“改变千百万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应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怀揣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与教师共享认识现实的快乐。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不一样,即使每个阶段都不相同。
一、探究指向阶段:启发者、引导者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教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有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研究。提出课题即探究指向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虽有很多的疑惑,却很少有人会主动提出问题,能将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的作为探索,研究的课题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不是没有问题,只不过是提出的能力较弱,研究问题的兴趣不足罢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长期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学生总是被动的思考、被动的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了做“容器”,而不适应做“钻头”。
因此,要开展并顺利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充当启发者、引导者。在生活中、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探究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强化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将问题形成课题,达成一个明确的探究指向。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课题,但是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选择性、可操作性,不要让学生觉得又是在“布置作业”,而应让他们感到老师在引领他们打开一个智慧之门。
二、探究过程阶段:参与者、协调者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不是口头上的要求,而是参与
行为的感染。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性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对话者、合作者。学
生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意志力薄弱,研究能力缺乏,因此,要顺利的实施探究活动,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有了教师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动机,为学生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信息,介绍方法、线索。可以这样讲,教师的参与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助燃剂,研究活动的助推器,作用不可小视。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也是协调者。同学们的研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需要沟通、协调;在信息上,也需要沟通,交流,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因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其感悟也不尽一致。
学校、社区、家庭也需要教师的协调。探究性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学生之外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需要这些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精神上鼓励,并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时间上的支持。就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可能是其他老师的讲述也可能是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也可能是社会的调查、实践及专访。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进行协调,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拓宽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探究结果阶段:评价者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实践、探索、研究中体验自主的意识,树立创新的思维,播下研究的种子。对学生研究结果获得了多少知识并不太重视,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过程。这是它与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区别。但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探究结果阶段却不可不重视。他们应该是评价者。其评价分两个方面:一是过程,二是获得的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参与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资料收集、研究思路、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观察与了解。他们恰如其分的及时评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及他人在过程中的表现,从而能更好的相互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并引发他们进行再研究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以积极、自主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他们可能获得直接经验。无论哪一种经验,“研究的成果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归纳出来的结论”。其结果都将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从而改变得来的东西对他自己的影响远比在课堂上接受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大。教师还应通过评价来引导,纠正某些错误的、不合适宜的研究结果,保证探究学习不会滑向歧路。
【参考文献】
[1]《探究性教学中老师角色的定位》李爽 《职教通讯》2008.2
[2]《研究性教学在中职教学改革中尝试》戴荣《泰州教育) 2009.1
程中获取知识,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探究指向 探究过程 探究评价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褀先生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究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方式,教学理论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也体现在“改变千百万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应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怀揣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与教师共享认识现实的快乐。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不一样,即使每个阶段都不相同。
一、探究指向阶段:启发者、引导者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教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有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研究。提出课题即探究指向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虽有很多的疑惑,却很少有人会主动提出问题,能将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的作为探索,研究的课题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不是没有问题,只不过是提出的能力较弱,研究问题的兴趣不足罢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长期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学生总是被动的思考、被动的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了做“容器”,而不适应做“钻头”。
因此,要开展并顺利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充当启发者、引导者。在生活中、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探究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强化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将问题形成课题,达成一个明确的探究指向。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课题,但是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选择性、可操作性,不要让学生觉得又是在“布置作业”,而应让他们感到老师在引领他们打开一个智慧之门。
二、探究过程阶段:参与者、协调者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不是口头上的要求,而是参与
行为的感染。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性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对话者、合作者。学
生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意志力薄弱,研究能力缺乏,因此,要顺利的实施探究活动,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有了教师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动机,为学生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信息,介绍方法、线索。可以这样讲,教师的参与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助燃剂,研究活动的助推器,作用不可小视。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也是协调者。同学们的研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需要沟通、协调;在信息上,也需要沟通,交流,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因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其感悟也不尽一致。
学校、社区、家庭也需要教师的协调。探究性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学生之外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需要这些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精神上鼓励,并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时间上的支持。就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可能是其他老师的讲述也可能是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也可能是社会的调查、实践及专访。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进行协调,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拓宽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探究结果阶段:评价者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实践、探索、研究中体验自主的意识,树立创新的思维,播下研究的种子。对学生研究结果获得了多少知识并不太重视,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过程。这是它与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区别。但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探究结果阶段却不可不重视。他们应该是评价者。其评价分两个方面:一是过程,二是获得的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参与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资料收集、研究思路、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观察与了解。他们恰如其分的及时评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及他人在过程中的表现,从而能更好的相互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并引发他们进行再研究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以积极、自主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他们可能获得直接经验。无论哪一种经验,“研究的成果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归纳出来的结论”。其结果都将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从而改变得来的东西对他自己的影响远比在课堂上接受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大。教师还应通过评价来引导,纠正某些错误的、不合适宜的研究结果,保证探究学习不会滑向歧路。
【参考文献】
[1]《探究性教学中老师角色的定位》李爽 《职教通讯》2008.2
[2]《研究性教学在中职教学改革中尝试》戴荣《泰州教育)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