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治疗本病110例。结果总有效率93. 64%。结论本方法对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补肾益精、养血调经的功效。
【关键词】 月经过少;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76-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大多数女性多次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的影响,门诊疾病谱发生明显的变化,近三年来,作为中医妇科第一大类疾病-月经病成为代替生殖道炎症的主要疾病。由于月经过少是卵巢早衰前期症状之一,故积极治疗月经过少对预防卵巢早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为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妇女,其中年龄最大41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平均15个月;足月产史者85例,有流产史者93例,其中超过3次者38例,人流最多者达10次;伴月经后期者40例;上环者30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排出器質性病变,均配合基础体温测定。
1.2 纳入标准
按中医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症状表现:月经周期正常,经期不足2 d,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总量不足20mL[2]。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通过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可使用同一规格/护舒宝0卫生巾,以出血渗透卫生巾面积80%血量为10 mL,出血渗透面积不足或超过80 %,则按实际面积按比例计算。
1.3 排出标准
全部病例均排出妊娠、生殖器官肿瘤及生殖器结核病引起的月经过少。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后期:滋肾益阴、养血填精,药用:菟丝子、山药、茯苓、制首乌、山萸肉、巴戟天、香附、女贞子、旱莲草各10 g,熟地20 g,百合30 g,肉桂3 g,炙草6 g;经间期:滋肾补阳、调气活血,药用:山萸肉、山药、巴戟天、仙灵脾、香附、路路通、丹参、泽兰、女贞子、桃仁各10 g,熟地20 g,百合、紫石英各30 g,红花6 g;经前期:滋肾益阴,温肾暖宫,药用:山萸肉、山药、茯苓、巴戟天、党参、仙灵脾各10 g,黄芪15 g,熟地20 g,百合30 g,砂仁6 g,鸡血藤15 g,肉桂3 g。行经期:桃仁四物汤加减,伴有痛经者,可用乌药散加减。1剂/d,水煎,早晚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次行经均使用同一规格护舒宝卫生巾,按出血渗透面积统计出血量。
3 疗效标准
痊愈:经量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好转:月经量明显增多,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经量无改变。
4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70例,好转33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 64%。
5 典型病例
高某某,女, 32岁,因月经过少2年,颜面出现淡斑3个月之主诉于2012年6月16日初诊。两年来,自述压力过大,出现月经过少,2~3/28~30d,持续3 d,共用卫生巾3片,湿透不足1/2,较前减少2/3,伴颜面淡斑,以眼角、鼻梁处多见,无明显潮热、出汗,食纳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虚型月经过少。运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于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于上各方中加白芷6 g,三七粉3 g(冲服),白蒺藜10 g,治疗期间测BBT呈不典型双相,持续6~8 d,不稳定。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恢复正常,带经4~5d,共用卫生巾7~8片,湿透4~5片,余则湿透1/2,BBT呈典型双相,面部色斑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于2013年2月12日因停经48 d B超提示宫内早孕而行人流术。
张某,女, 36岁, 2013年9月13日初诊。主诉:近2年月经过少,2 d即净,色暗,质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前次月经于2013年8月11日,末次月经于2013年9月12日,同时伴有腰酸,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孕4其中产1流3,末次人工流产时间为2011年8月,未上环。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阴道超声示:子宫大小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呈线状;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治疗:滋肾养精血(经后期),方以左归饮合四物汤加味 10剂。补肾阴、温肾阳及活血(经间期),以桃红四物汤加味10剂。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经前期)以自拟方治疗 5剂。活血化瘀(行经期);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 3剂。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其按照顺序用药,月经来潮时服用,药服完后复诊。10月13日二诊,诉第1方服用6 d后腰酸,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末次月经时间为10月11日,月经量较前好转,色较红。守前方加减用药继续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6 讨论
中医认为,引起月经过少的原因虽然较多,但发病虚多实少,以肾虚为本,或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次人流、药流等,以致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血海亏虚,经血化源不足而致经行量少。张晓丹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行经期胞脉充盛,由满而溢,宜行气活血,引血下行,促使月经正常来潮;经后期又称阴长期,月经来潮以后血海空虚,阴血不足,正值蓄养精血的生理阶段,故宜滋肾养精血,以促使阴血恢复,达到重阴的生理状态;经间期应补肾阴、温肾阳及活血,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的转化期,为促使由阴转阳的变化,此时应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温肾助阳及活血之品,使阳生阴化,即是诱发排卵之意;经前期以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此期又称阳长期,经过经间期的转化,阳气活动逐渐增长,治疗以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至月经周期末,不但阴血流沛,而且阳气旺盛,达到重阳的生理状态,为行经和孕育做好充分准备。研究表明,熟地、山药、菟丝子、覆盆子、仙灵脾、熟附子、肉桂等补肾药和桃仁、红花、五灵脂等活血药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在卵巢水平有调节激素受体作用;在垂体水平又有增加其反应性的作用;此外对调节LH/FSH比值的下丘脑,也有一定相关作用。补肾活血药可调节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提高脑垂体的反应性和调节卵巢内受体水平及芳香化酶作用,即补肾活血对性腺轴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月经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60-61.
[2] 徐蓉. 柏子仁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64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3) .
【关键词】 月经过少;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76-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大多数女性多次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的影响,门诊疾病谱发生明显的变化,近三年来,作为中医妇科第一大类疾病-月经病成为代替生殖道炎症的主要疾病。由于月经过少是卵巢早衰前期症状之一,故积极治疗月经过少对预防卵巢早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为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妇女,其中年龄最大41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平均15个月;足月产史者85例,有流产史者93例,其中超过3次者38例,人流最多者达10次;伴月经后期者40例;上环者30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排出器質性病变,均配合基础体温测定。
1.2 纳入标准
按中医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症状表现:月经周期正常,经期不足2 d,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总量不足20mL[2]。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通过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可使用同一规格/护舒宝0卫生巾,以出血渗透卫生巾面积80%血量为10 mL,出血渗透面积不足或超过80 %,则按实际面积按比例计算。
1.3 排出标准
全部病例均排出妊娠、生殖器官肿瘤及生殖器结核病引起的月经过少。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后期:滋肾益阴、养血填精,药用:菟丝子、山药、茯苓、制首乌、山萸肉、巴戟天、香附、女贞子、旱莲草各10 g,熟地20 g,百合30 g,肉桂3 g,炙草6 g;经间期:滋肾补阳、调气活血,药用:山萸肉、山药、巴戟天、仙灵脾、香附、路路通、丹参、泽兰、女贞子、桃仁各10 g,熟地20 g,百合、紫石英各30 g,红花6 g;经前期:滋肾益阴,温肾暖宫,药用:山萸肉、山药、茯苓、巴戟天、党参、仙灵脾各10 g,黄芪15 g,熟地20 g,百合30 g,砂仁6 g,鸡血藤15 g,肉桂3 g。行经期:桃仁四物汤加减,伴有痛经者,可用乌药散加减。1剂/d,水煎,早晚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次行经均使用同一规格护舒宝卫生巾,按出血渗透面积统计出血量。
3 疗效标准
痊愈:经量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好转:月经量明显增多,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经量无改变。
4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70例,好转33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 64%。
5 典型病例
高某某,女, 32岁,因月经过少2年,颜面出现淡斑3个月之主诉于2012年6月16日初诊。两年来,自述压力过大,出现月经过少,2~3/28~30d,持续3 d,共用卫生巾3片,湿透不足1/2,较前减少2/3,伴颜面淡斑,以眼角、鼻梁处多见,无明显潮热、出汗,食纳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虚型月经过少。运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于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于上各方中加白芷6 g,三七粉3 g(冲服),白蒺藜10 g,治疗期间测BBT呈不典型双相,持续6~8 d,不稳定。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恢复正常,带经4~5d,共用卫生巾7~8片,湿透4~5片,余则湿透1/2,BBT呈典型双相,面部色斑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于2013年2月12日因停经48 d B超提示宫内早孕而行人流术。
张某,女, 36岁, 2013年9月13日初诊。主诉:近2年月经过少,2 d即净,色暗,质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前次月经于2013年8月11日,末次月经于2013年9月12日,同时伴有腰酸,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孕4其中产1流3,末次人工流产时间为2011年8月,未上环。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阴道超声示:子宫大小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呈线状;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治疗:滋肾养精血(经后期),方以左归饮合四物汤加味 10剂。补肾阴、温肾阳及活血(经间期),以桃红四物汤加味10剂。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经前期)以自拟方治疗 5剂。活血化瘀(行经期);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 3剂。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其按照顺序用药,月经来潮时服用,药服完后复诊。10月13日二诊,诉第1方服用6 d后腰酸,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末次月经时间为10月11日,月经量较前好转,色较红。守前方加减用药继续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6 讨论
中医认为,引起月经过少的原因虽然较多,但发病虚多实少,以肾虚为本,或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次人流、药流等,以致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血海亏虚,经血化源不足而致经行量少。张晓丹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行经期胞脉充盛,由满而溢,宜行气活血,引血下行,促使月经正常来潮;经后期又称阴长期,月经来潮以后血海空虚,阴血不足,正值蓄养精血的生理阶段,故宜滋肾养精血,以促使阴血恢复,达到重阴的生理状态;经间期应补肾阴、温肾阳及活血,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的转化期,为促使由阴转阳的变化,此时应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温肾助阳及活血之品,使阳生阴化,即是诱发排卵之意;经前期以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此期又称阳长期,经过经间期的转化,阳气活动逐渐增长,治疗以补肾阳为主,佐以滋阴,至月经周期末,不但阴血流沛,而且阳气旺盛,达到重阳的生理状态,为行经和孕育做好充分准备。研究表明,熟地、山药、菟丝子、覆盆子、仙灵脾、熟附子、肉桂等补肾药和桃仁、红花、五灵脂等活血药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在卵巢水平有调节激素受体作用;在垂体水平又有增加其反应性的作用;此外对调节LH/FSH比值的下丘脑,也有一定相关作用。补肾活血药可调节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提高脑垂体的反应性和调节卵巢内受体水平及芳香化酶作用,即补肾活血对性腺轴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月经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60-61.
[2] 徐蓉. 柏子仁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64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