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疲惫甚至抵触心理。此时教师就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步自封。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反思;教育理
近几年,高考模式正在不停的改革与探索之中,在此大的教育背景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需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从而适应不断调整的考试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传授者,更高层次的人,教师的知识储备往往比学生的丰富,且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快速作答,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以及时时刻刻记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模式与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换位思考,用心的去理解与体谅学生们,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对症下药,在课堂上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古装法,演绎法等,每种方式都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使得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统一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过去的老方法,而应响应新课改的呼吁,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而高效的学习知识。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学习,如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并寻求同学的帮助,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控全局,控制课堂秩序,再适时的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知识为例,第一节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二节为“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三节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生从章节题目中就可以明白本专题的重要知识脉络并将其与之前所学的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那么本章的教学内容,教师便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并且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轻松了解、掌握其对知识的领悟及消化程度。在這样的课堂上,学生高度参与了教学过程,教师也给予了他们适时、科学的辅导,而这些都为促进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积极帮助。
二、引导高效的学习习惯:鼓励创新、培养思维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中,提到了创新,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这些词语描述了创新的巧妙之处。大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不去变更自己的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怀有质疑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善于学习、总结他人的学习经验,尊重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人的学习意见。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努力挖掘其创造思维,以此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在保证课程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以《工业革命》知识为例,“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在哪里?”“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英国、荷兰殖民扩张的不同点是什么?”针对这些从课本上就能够总结出来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总结,只需要引导学生看课本,让学生自行概括总结即可;但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引导,提醒学生进行知识的比较以及总结知识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实现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能够自行总结知识,教师不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更能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平时授课方式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久积累下来,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带动别的学科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此,在层层提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以调动,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正确有效的历史思维,效果一举两得。
教育实践表明,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能够满足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时做出改动,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而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如此,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即使面对多变的高考题型也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反思;教育理
近几年,高考模式正在不停的改革与探索之中,在此大的教育背景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需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从而适应不断调整的考试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传授者,更高层次的人,教师的知识储备往往比学生的丰富,且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快速作答,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以及时时刻刻记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模式与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换位思考,用心的去理解与体谅学生们,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对症下药,在课堂上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古装法,演绎法等,每种方式都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使得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统一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过去的老方法,而应响应新课改的呼吁,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而高效的学习知识。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学习,如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并寻求同学的帮助,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控全局,控制课堂秩序,再适时的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知识为例,第一节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二节为“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三节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生从章节题目中就可以明白本专题的重要知识脉络并将其与之前所学的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那么本章的教学内容,教师便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并且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轻松了解、掌握其对知识的领悟及消化程度。在這样的课堂上,学生高度参与了教学过程,教师也给予了他们适时、科学的辅导,而这些都为促进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积极帮助。
二、引导高效的学习习惯:鼓励创新、培养思维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中,提到了创新,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这些词语描述了创新的巧妙之处。大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不去变更自己的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怀有质疑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善于学习、总结他人的学习经验,尊重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人的学习意见。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努力挖掘其创造思维,以此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在保证课程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以《工业革命》知识为例,“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在哪里?”“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英国、荷兰殖民扩张的不同点是什么?”针对这些从课本上就能够总结出来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总结,只需要引导学生看课本,让学生自行概括总结即可;但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引导,提醒学生进行知识的比较以及总结知识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实现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能够自行总结知识,教师不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更能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平时授课方式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久积累下来,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带动别的学科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此,在层层提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以调动,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正确有效的历史思维,效果一举两得。
教育实践表明,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能够满足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时做出改动,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而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如此,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即使面对多变的高考题型也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