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剧情相对老套,故事拓展按部就班,为配合这种比较“端正”的电影,拍摄手法也基本属于常规的标准类型,我们可以从若干点滴镜头先学习一些技巧,并借鉴到我们的电视片拍摄中。
导演: 陈可辛
主演: 黄晓明
邓 超
佟大为
类型: 剧 情
上映日期: 2013年5月17日 (中国)
利用环境拍摄
利用环境因素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可以让单调的画面显得生动立体一些。比如,在隔着玻璃拍摄人物的时候,我们往往害怕玻璃的反光,想办法利用偏振镜等辅助器材去除反光。而这一系列镜头,摄影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让玻璃显现出主体人物相对打的配角的面部投影,一个画面中,主体人物作为中心清晰的焦点,而构图时候,让玻璃对面配角的面孔隐约可见,并处理在与主体不要重叠的空白位置,这样,主体的对话就有了目标感,而观众则可通过原本看不到的玻璃反光,感受到了玻璃在貌似透明无物的时候,其实还有很深的隔阂,这种有目的的玻璃反光,让玻璃称为一种道具,达到了空间上的隔离作用。当然,必须处理好摄影机和摄影师的身影不要出现在画面中。
而在前景中利用电脑合成技术,后期在人物面前加上各种高科技感很强的虚拟图文表格,显示出画面的虚幻感,这种拍摄技术大多用在宣传片等比较夸张的题材,在电影画面中加入,以往大多见于科幻类故事片,本片的使用,目的在于把人物的理想幻化为一种成就和蓝图,让观众理解主体人物的思想和未来的方向。
当然,还有一种道具也是经常被利用到,就是投影仪之类产生的图案叠加,当主体位于投影仪和平面之间是,刻意让主体遮挡住一部分内容,可以突出现场气氛,让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
增强画面的动感
一般电影电视拍摄,都要求使用坚固的三脚架或者斯坦斯康减震器,以保障画面的绝对稳定。但有时候,为了突出运动气息和画面的剧烈情节冲突需要,摄影师可以采用肩扛或者手持摄影机的模式,在动荡的环境中跟随拍摄,这样的画面看上去会强烈地晃动或震动,符合现场的混乱气氛,观众当然也会跟着画面紧张地体验这种模拟出来的“真实”,情绪也会因此被引导到故事的预设情节中。
事实上,这种动感极强的镜头,看上去很乱,但乱而有序,主体不能离开镜头的视觉中心,构图可以相对自由,但务必不能让主体脱离画面太久,否则就真的是乱了方寸。当然,持续的混乱状态的画面不会使用太多,过多的话,观众的视觉会受到干扰,导致无法坚持看下去,那就和拍摄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升格拍摄
利用摄影机的升格功能,可以在很多凸显浪漫的环节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这一组男女主人公在树林中追逐嬉戏的画面,使用了升格拍摄,然后在慢动作回放出来,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人物的欢乐表情和幸福姿态,这是慢动作的优势。慢动作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正常视觉无法看到的情景,会额外突出动作细节,表现力比正常速度要强很多,当然,这也要看拍摄什么内容,如果画面本身运动感不强,主体姿态变化不大,就不适合用慢动作来表现。至于,技术上要升格到多少帧,这要取决于运动速度的大小。
年代感体现
在摄影开始之前,其实要有大量的场景布置和道具选择的过程,尤其是具有年代感的桥段。环境因素对影像画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在第一时间给画面定格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自然有不同的服饰和不同的神态表达。
这一组画面,利用了老北京90年代初的街道风情,从出租车、广告牌、拿着大哥大的商人、自行车等元素,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有些历史年代或者重要的节点不太容易用背景环境表达的话,也可以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环境前,利用字幕的配合,清晰标明当时的时间,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大跨越镜头组
电影与电视相比,电影的时长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做成电视剧那么长篇大论,因此,电影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往往并不遵循景别递进、饱满细致的学院派表现法则。我们会经常看到,在很多电影中,大多数镜头的景别跳跃非常大,甚至有时候直接越轴切换。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样做不符合视觉的传达规律,反而,有时候大跨越的镜头组合,让观众有一种直截了当的痛快感,只要导演要表达的内容都说出来了,就达到了目的,大跨越的画面就像诗词的短语,精炼也是一种技巧。
主体打光
怀旧的画面,很多导演习惯使用做旧的偏黄后期调色,为配合这种调色,前期拍摄时候,应该使用比较窄的光线来照顾主体,这样,容易得到反差相对较大的画面,以主体为高光,并测光曝光,环境会压暗一些,后期调色之后,这种反差刚刚好体现一种古朴低沉的感觉,如果要达到这样子的效果,前期光线太平的话,直接结果会造成后期整体画面严重偏黄,主体被弱化,看上去也不好看。
暗角画面
这一组镜头显示了这部影片一个最明显的后期技巧,这就是:做暗角。前期拍摄中,以人物主体为曝光,周围的环境因素尽量简洁一些,这样,本片的大部分镜头都在后期进行了压暗四角的处理。如此处理的目的:第一,突出影片的历史感;第二,把观众的目光集中吸引到主体上;虽然这样的画面处理看上去有些生硬的匠气,但对主体的表现力却真实地得到了有效加强,我们在MV、情景剧等日常拍摄中,可以借鉴来使用。
多视角拍摄
利用环境中的各种线条,人物与环境的动静对比,可以让平常的情节增加故事性,这两个对打镜头,就是使用复杂而又规律的上下楼梯的生硬折线,表达出对打双方的不融洽关系,而仰视和俯视完全对立视角的拍摄,也暗示着双方思想和地位上的明显隔阂与对立。
片尾设计
在本片的结尾,导演用了一系列当今成功人士的照片,用排比的方式循序展现,这些人物首先是和本片中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年代背景经历,也有着各种各样相似的奋斗历程,作为对本片前面故事的一个升华,也是对本片现实意义的一个总结,当然,这种做法的商业味道还是太浓了一些。
这些照片都采用大致相同的设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对比,也算是跟本片的故事相得益彰吧。
导演: 陈可辛
主演: 黄晓明
邓 超
佟大为
类型: 剧 情
上映日期: 2013年5月17日 (中国)
利用环境拍摄
利用环境因素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可以让单调的画面显得生动立体一些。比如,在隔着玻璃拍摄人物的时候,我们往往害怕玻璃的反光,想办法利用偏振镜等辅助器材去除反光。而这一系列镜头,摄影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让玻璃显现出主体人物相对打的配角的面部投影,一个画面中,主体人物作为中心清晰的焦点,而构图时候,让玻璃对面配角的面孔隐约可见,并处理在与主体不要重叠的空白位置,这样,主体的对话就有了目标感,而观众则可通过原本看不到的玻璃反光,感受到了玻璃在貌似透明无物的时候,其实还有很深的隔阂,这种有目的的玻璃反光,让玻璃称为一种道具,达到了空间上的隔离作用。当然,必须处理好摄影机和摄影师的身影不要出现在画面中。
而在前景中利用电脑合成技术,后期在人物面前加上各种高科技感很强的虚拟图文表格,显示出画面的虚幻感,这种拍摄技术大多用在宣传片等比较夸张的题材,在电影画面中加入,以往大多见于科幻类故事片,本片的使用,目的在于把人物的理想幻化为一种成就和蓝图,让观众理解主体人物的思想和未来的方向。
当然,还有一种道具也是经常被利用到,就是投影仪之类产生的图案叠加,当主体位于投影仪和平面之间是,刻意让主体遮挡住一部分内容,可以突出现场气氛,让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
增强画面的动感
一般电影电视拍摄,都要求使用坚固的三脚架或者斯坦斯康减震器,以保障画面的绝对稳定。但有时候,为了突出运动气息和画面的剧烈情节冲突需要,摄影师可以采用肩扛或者手持摄影机的模式,在动荡的环境中跟随拍摄,这样的画面看上去会强烈地晃动或震动,符合现场的混乱气氛,观众当然也会跟着画面紧张地体验这种模拟出来的“真实”,情绪也会因此被引导到故事的预设情节中。
事实上,这种动感极强的镜头,看上去很乱,但乱而有序,主体不能离开镜头的视觉中心,构图可以相对自由,但务必不能让主体脱离画面太久,否则就真的是乱了方寸。当然,持续的混乱状态的画面不会使用太多,过多的话,观众的视觉会受到干扰,导致无法坚持看下去,那就和拍摄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升格拍摄
利用摄影机的升格功能,可以在很多凸显浪漫的环节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这一组男女主人公在树林中追逐嬉戏的画面,使用了升格拍摄,然后在慢动作回放出来,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人物的欢乐表情和幸福姿态,这是慢动作的优势。慢动作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正常视觉无法看到的情景,会额外突出动作细节,表现力比正常速度要强很多,当然,这也要看拍摄什么内容,如果画面本身运动感不强,主体姿态变化不大,就不适合用慢动作来表现。至于,技术上要升格到多少帧,这要取决于运动速度的大小。
年代感体现
在摄影开始之前,其实要有大量的场景布置和道具选择的过程,尤其是具有年代感的桥段。环境因素对影像画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在第一时间给画面定格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自然有不同的服饰和不同的神态表达。
这一组画面,利用了老北京90年代初的街道风情,从出租车、广告牌、拿着大哥大的商人、自行车等元素,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有些历史年代或者重要的节点不太容易用背景环境表达的话,也可以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环境前,利用字幕的配合,清晰标明当时的时间,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大跨越镜头组
电影与电视相比,电影的时长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做成电视剧那么长篇大论,因此,电影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往往并不遵循景别递进、饱满细致的学院派表现法则。我们会经常看到,在很多电影中,大多数镜头的景别跳跃非常大,甚至有时候直接越轴切换。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样做不符合视觉的传达规律,反而,有时候大跨越的镜头组合,让观众有一种直截了当的痛快感,只要导演要表达的内容都说出来了,就达到了目的,大跨越的画面就像诗词的短语,精炼也是一种技巧。
主体打光
怀旧的画面,很多导演习惯使用做旧的偏黄后期调色,为配合这种调色,前期拍摄时候,应该使用比较窄的光线来照顾主体,这样,容易得到反差相对较大的画面,以主体为高光,并测光曝光,环境会压暗一些,后期调色之后,这种反差刚刚好体现一种古朴低沉的感觉,如果要达到这样子的效果,前期光线太平的话,直接结果会造成后期整体画面严重偏黄,主体被弱化,看上去也不好看。
暗角画面
这一组镜头显示了这部影片一个最明显的后期技巧,这就是:做暗角。前期拍摄中,以人物主体为曝光,周围的环境因素尽量简洁一些,这样,本片的大部分镜头都在后期进行了压暗四角的处理。如此处理的目的:第一,突出影片的历史感;第二,把观众的目光集中吸引到主体上;虽然这样的画面处理看上去有些生硬的匠气,但对主体的表现力却真实地得到了有效加强,我们在MV、情景剧等日常拍摄中,可以借鉴来使用。
多视角拍摄
利用环境中的各种线条,人物与环境的动静对比,可以让平常的情节增加故事性,这两个对打镜头,就是使用复杂而又规律的上下楼梯的生硬折线,表达出对打双方的不融洽关系,而仰视和俯视完全对立视角的拍摄,也暗示着双方思想和地位上的明显隔阂与对立。
片尾设计
在本片的结尾,导演用了一系列当今成功人士的照片,用排比的方式循序展现,这些人物首先是和本片中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年代背景经历,也有着各种各样相似的奋斗历程,作为对本片前面故事的一个升华,也是对本片现实意义的一个总结,当然,这种做法的商业味道还是太浓了一些。
这些照片都采用大致相同的设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对比,也算是跟本片的故事相得益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