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栏式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的批判
新时代教育的作用已被定位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幼儿教育是立国的最强力量,也是创造力教育的奠基阶段和关键阶段。目前,“注重个性培养、创造性表达”的幼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创造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我国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正在陷入另一个窠臼。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教授玛丽娜·伯斯提出了“围栏和游乐场”的比喻,这两种设施都是为幼儿游戏而设计的,但游戏的方式却大不相同。由于围栏的存在,限制了幼儿游戏的空间,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只有适合在围栏中展开的游戏才得以开展,比如家长们经常会在围栏中撒放各种颜色的圆球供幼儿玩耍。游乐场里的游戏则不一样,由于没有任何的限制,幼儿活动的空间广阔,探索的自由度更大,游戏的类型也不再受到局限,幼儿的掌控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充分发展。米切尔·雷斯尼克在《终身幼儿园》一书中列举了幼儿玩耍乐高积木的例子来说明以上道理。他说:“有些孩子在玩乐高积木的时候,会一步一步地按照指令来搭建乐高积木包装盒上所展示的模型。……在他们搭建完模型后,便把成品放在自己房间的架子上展示,这些孩子玩的就是围栏里的乐高,而不是游乐场上的乐高。”以此比喻来思考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围栏式的幼儿园创造力教育”。
围栏式创造力教育对创造力本质的认识存在扭曲。第一,将操作等同于创造。如何让幼儿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同时,这也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要让幼儿动起来的教育就是创造力教育。于是,不少幼儿园选择通过如下方式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早就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包,幼儿按着资源包中的要求“装配”好每个零件,一件作品就做成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充分地活动了双手、进行了操作,但是这与工厂里面機械作业的装配工作又有什么差别呢?操作只是创造时的一种外显表现,但绝对不是创造的核心特征。创造最关键的还是来源于思维的创造,是发生在头脑内部的智慧动作。第二,将产品作为创造的唯一衡量指标。可能是为了对家长有所交代,也可能是受到目的论思想的禁锢,幼儿园总是想方设法地展示幼儿“创作”的作品。走进幼儿园里,我们会看到头顶悬挂的、墙上贴着的都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每天离园时打招呼的方式也是晃动手中的作品。我们并不反对创造时有产品产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创造只能通过产品来证明吗?创造一定要有结果吗?幼儿十分专注地投入在积木的搭建过程中,可能最后并没搭出什么成型的东西,他创造了吗?幼儿用画笔和颜料在一块布上恣意涂画,可他无法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他创造了吗?创造不能仅仅追求结果,创造力在个体创造的过程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产品只是创造的副产品。第三,将创造力神化为一种非凡的过程。现今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神化“创造力”的现象,有幼儿园甚至将“培养创造力”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试问,哪一所幼儿园不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创造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能力,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它。2岁的幼儿看到天上的白云会说“白云像棉花糖一样”,3岁的幼儿看到下雨时会说“下雨就是白云哭了”,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力的体现。视创造力为一种神秘的能力将导致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只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活动,就会出现专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与非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的区分,这样一来无疑背离了创造力教育原初的精神。欲改变幼儿园围栏式创造力教育的局面,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再次回归到对创造力、幼儿创造力内涵认识的反思上来,对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本质的核心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幼儿创造力内涵与特征的澄清
创造力是一种人人都坚信它存在,但是又无法用语言言明的能力。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对创造力的认识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能品质或能力。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创造力一定是目标取向的吗?第二,“新颖”和“独特”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呢?第三,产品结果是衡量创造力的唯一标准吗?第四,创造力必须是价值取向的吗?第五,如果创造有价值的话,产生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创造力与产生具有个人价值产品的创造力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创造力不一定是目标导向的。创造力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一种表达,那么在表达时,创造力有时候是受到目标指引的,有时候却具有探索的性质。如,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伟大成就实际上并不是他最初研究的出发点,他自己也曾说过,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建树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出现的”。Glǎveanu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只要是主动的、互动性的个体,且将创造力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则这些个体的表达都是创造力的表现。这种探索性的创造力表达在幼儿身上最为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总是事先未想过任何主题或目的,他们往往是看到自己画出了什么就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其次,由于“新颖”和“独特”所参照的对象不一,创造力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伟大成就作为“新颖”和“独特”参照的标准,
新时代教育的作用已被定位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幼儿教育是立国的最强力量,也是创造力教育的奠基阶段和关键阶段。目前,“注重个性培养、创造性表达”的幼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创造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我国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正在陷入另一个窠臼。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教授玛丽娜·伯斯提出了“围栏和游乐场”的比喻,这两种设施都是为幼儿游戏而设计的,但游戏的方式却大不相同。由于围栏的存在,限制了幼儿游戏的空间,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只有适合在围栏中展开的游戏才得以开展,比如家长们经常会在围栏中撒放各种颜色的圆球供幼儿玩耍。游乐场里的游戏则不一样,由于没有任何的限制,幼儿活动的空间广阔,探索的自由度更大,游戏的类型也不再受到局限,幼儿的掌控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充分发展。米切尔·雷斯尼克在《终身幼儿园》一书中列举了幼儿玩耍乐高积木的例子来说明以上道理。他说:“有些孩子在玩乐高积木的时候,会一步一步地按照指令来搭建乐高积木包装盒上所展示的模型。……在他们搭建完模型后,便把成品放在自己房间的架子上展示,这些孩子玩的就是围栏里的乐高,而不是游乐场上的乐高。”以此比喻来思考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围栏式的幼儿园创造力教育”。
围栏式创造力教育对创造力本质的认识存在扭曲。第一,将操作等同于创造。如何让幼儿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同时,这也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要让幼儿动起来的教育就是创造力教育。于是,不少幼儿园选择通过如下方式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早就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包,幼儿按着资源包中的要求“装配”好每个零件,一件作品就做成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充分地活动了双手、进行了操作,但是这与工厂里面機械作业的装配工作又有什么差别呢?操作只是创造时的一种外显表现,但绝对不是创造的核心特征。创造最关键的还是来源于思维的创造,是发生在头脑内部的智慧动作。第二,将产品作为创造的唯一衡量指标。可能是为了对家长有所交代,也可能是受到目的论思想的禁锢,幼儿园总是想方设法地展示幼儿“创作”的作品。走进幼儿园里,我们会看到头顶悬挂的、墙上贴着的都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每天离园时打招呼的方式也是晃动手中的作品。我们并不反对创造时有产品产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创造只能通过产品来证明吗?创造一定要有结果吗?幼儿十分专注地投入在积木的搭建过程中,可能最后并没搭出什么成型的东西,他创造了吗?幼儿用画笔和颜料在一块布上恣意涂画,可他无法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他创造了吗?创造不能仅仅追求结果,创造力在个体创造的过程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产品只是创造的副产品。第三,将创造力神化为一种非凡的过程。现今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神化“创造力”的现象,有幼儿园甚至将“培养创造力”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试问,哪一所幼儿园不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创造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能力,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它。2岁的幼儿看到天上的白云会说“白云像棉花糖一样”,3岁的幼儿看到下雨时会说“下雨就是白云哭了”,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力的体现。视创造力为一种神秘的能力将导致幼儿园的创造力教育只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活动,就会出现专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与非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的区分,这样一来无疑背离了创造力教育原初的精神。欲改变幼儿园围栏式创造力教育的局面,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再次回归到对创造力、幼儿创造力内涵认识的反思上来,对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本质的核心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幼儿创造力内涵与特征的澄清
创造力是一种人人都坚信它存在,但是又无法用语言言明的能力。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对创造力的认识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能品质或能力。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创造力一定是目标取向的吗?第二,“新颖”和“独特”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呢?第三,产品结果是衡量创造力的唯一标准吗?第四,创造力必须是价值取向的吗?第五,如果创造有价值的话,产生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创造力与产生具有个人价值产品的创造力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创造力不一定是目标导向的。创造力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一种表达,那么在表达时,创造力有时候是受到目标指引的,有时候却具有探索的性质。如,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伟大成就实际上并不是他最初研究的出发点,他自己也曾说过,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建树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出现的”。Glǎveanu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只要是主动的、互动性的个体,且将创造力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则这些个体的表达都是创造力的表现。这种探索性的创造力表达在幼儿身上最为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总是事先未想过任何主题或目的,他们往往是看到自己画出了什么就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其次,由于“新颖”和“独特”所参照的对象不一,创造力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伟大成就作为“新颖”和“独特”参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