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这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变“死”教为“活”教,变“死”学为“活”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活”字,这样,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在这一点上,杜郎口中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一位外地教师曾这样描述过杜郎口中学的一节课:教师要学生爬黑板,全班60多个孩子几乎倾巢而动,写的学生和忙着修改的学生“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真像是来到了自由市场。而在黑板前,为了抢夺“领地”,许多学生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有的学生甚至被挤得撞在地上,惹得一片哄笑。再看课堂讨论,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差一点都要打起来的样子……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老师这样解释道:“唯有让课堂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是的,只有先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最终爱上学习,取得课堂教学的最高效。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上面提到的杜郎口中学的这节课,学生就“活”得了得。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活”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强烈“共振”,从而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最高效地理解、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二、让学生“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与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是分不开的,如他将上课不叫“上课”,而叫“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知识”。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的潜能便会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活”起来,也是顺应学生天性的体现。学生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牛不喝水硬压头”、“赶着鸭子上架”的做法违背自然规律,学生天性受到压制,怎么可能让他们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放胆”,不要怕学生的“活”不利于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是要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学生“活而不散,活而不乱”,让学生的“活”成为教师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法宝。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活”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太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而轻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是高效的。因此上,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除过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也必须“活”起来。
一要脑子“活”。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在高效课堂的理念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其“分工”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在的一些教师,嘴上虽说是在搞高效课堂实验,实际上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的传统教学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应该不再出现了吧。
二要位置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优势”位置,即教师一般都是独立站在教室的最前方讲台的位置,学生相对处于教师下方的“劣势”位置。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能只处在这个绝对的“优势”位置,而是大多数时间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如处在某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学生的讨论等。
三要教法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取多种有用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产生高效。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将大容量的知识给学生进行新颖、形象的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观点切记不要随意做出否定的评判,而是要尽可能地推敲此观点的合理性。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存在一些问题,也不能对学生批评指责,而是要对其敢于求异的思维进行鼓励。
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活”。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法,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等等。如《范进中举》(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19课)与《孔乙己》(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5课)两篇课文虽然处于不同的两册教材中,但它们都是小说,且主旨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将其放在一起进行高效的比较教学,使学生对这两课的知识有最为深刻的理解。像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法就要比传统课堂按部就班地教学的处理法好得多。
二、对教材的解读要“活”。特别是对一些可从多个角度解读的课文,教师一定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片面的解读。如在教学《<庄子>故事两则》(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20课)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则故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对庄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又要对惠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不然,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只能是片面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是高效的。
三、对教材的充实要“活”。“大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样適用于高效课堂,因而,我们也就不能将语文教学仅仅当做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几篇教材上编排的课文,而是要将语文教学和整个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能用的东西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如最新的一则时事新闻、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新鲜词汇,等等,以此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充实,让教材最大程度地成为我们实现课堂高效的桥梁。
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活”字,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新论》(齐峰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2]《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丁莉娟 赵志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杜郎口旋风》(李炳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变“死”教为“活”教,变“死”学为“活”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活”字,这样,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在这一点上,杜郎口中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一位外地教师曾这样描述过杜郎口中学的一节课:教师要学生爬黑板,全班60多个孩子几乎倾巢而动,写的学生和忙着修改的学生“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真像是来到了自由市场。而在黑板前,为了抢夺“领地”,许多学生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有的学生甚至被挤得撞在地上,惹得一片哄笑。再看课堂讨论,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差一点都要打起来的样子……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老师这样解释道:“唯有让课堂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是的,只有先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最终爱上学习,取得课堂教学的最高效。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上面提到的杜郎口中学的这节课,学生就“活”得了得。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活”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强烈“共振”,从而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最高效地理解、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二、让学生“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与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是分不开的,如他将上课不叫“上课”,而叫“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知识”。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的潜能便会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活”起来,也是顺应学生天性的体现。学生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牛不喝水硬压头”、“赶着鸭子上架”的做法违背自然规律,学生天性受到压制,怎么可能让他们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放胆”,不要怕学生的“活”不利于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是要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学生“活而不散,活而不乱”,让学生的“活”成为教师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法宝。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活”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太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而轻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是高效的。因此上,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除过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也必须“活”起来。
一要脑子“活”。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在高效课堂的理念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其“分工”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在的一些教师,嘴上虽说是在搞高效课堂实验,实际上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的传统教学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应该不再出现了吧。
二要位置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优势”位置,即教师一般都是独立站在教室的最前方讲台的位置,学生相对处于教师下方的“劣势”位置。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能只处在这个绝对的“优势”位置,而是大多数时间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如处在某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学生的讨论等。
三要教法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取多种有用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产生高效。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将大容量的知识给学生进行新颖、形象的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观点切记不要随意做出否定的评判,而是要尽可能地推敲此观点的合理性。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存在一些问题,也不能对学生批评指责,而是要对其敢于求异的思维进行鼓励。
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活”。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法,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等等。如《范进中举》(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19课)与《孔乙己》(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5课)两篇课文虽然处于不同的两册教材中,但它们都是小说,且主旨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将其放在一起进行高效的比较教学,使学生对这两课的知识有最为深刻的理解。像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法就要比传统课堂按部就班地教学的处理法好得多。
二、对教材的解读要“活”。特别是对一些可从多个角度解读的课文,教师一定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片面的解读。如在教学《<庄子>故事两则》(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20课)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则故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对庄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又要对惠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不然,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只能是片面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是高效的。
三、对教材的充实要“活”。“大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样適用于高效课堂,因而,我们也就不能将语文教学仅仅当做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几篇教材上编排的课文,而是要将语文教学和整个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能用的东西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如最新的一则时事新闻、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新鲜词汇,等等,以此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充实,让教材最大程度地成为我们实现课堂高效的桥梁。
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活”字,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新论》(齐峰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2]《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丁莉娟 赵志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杜郎口旋风》(李炳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