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于呼吸内科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搜集整理了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312例进行痰菌的培养,进而对其造成感染的具体因素和结果加以分析探究。结果:312例患者的痰菌培养病原菌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其中包括革兰阴性菌96株,占据病原菌总数的72.7%,革兰阳性菌有23株,在病原菌中所占的比例为17.4%,剩余有13株真菌,所占比例为9.8%。312例患者中由于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而受到感染的患者有87例,另外有未按医嘱规定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而感染的患者242例,此外还包括由于胸部或者腹部手术而受到感染的患者37例。结论:呼吸内科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诱导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气管插管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胸部腹部手术等因素相关。
【关键词】 呼吸内科感染病原菌相关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12-0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本文便搜集了近几年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312例进行痰菌的培养和研究,旨在对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感染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旨在为临床呼吸内科感染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312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06例,女性患者106例,年龄跨度为2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3.4±1.3)岁,312例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共237例,占患者总数的比例为76.0%。患者的肺部感染共包括肺炎以及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的咳痰进行取样进行送检痰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为将培养菌的温度控制位35℃,通过18至24h的分离作用之后对其所得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检验[2]。将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取样送检,对于真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一律进行进一步的菌类鉴定[3]。
2结果
2.1痰菌培养阳性率
从312例患者的痰菌培养结果来看,共分离出病原菌132株,病原菌的阳性率为42.3%。
2.2病原菌分布情况
132株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96株,占据病原菌总数的72.7%,革兰阳性菌有23株,在病原菌中所占的比例为17.4%,剩余有13株真菌,所占比例为9.8%。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
2.3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共有237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76.0%,这237例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8例,由此可见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312例患者中由于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而受到感染的患者有87例,另外有未按医嘱规定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而感染的患者242例,此外还包括由于胸部或者腹部手术而受到感染的患者37例。
3 结论
呼吸内科感染的患者一般为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服用抗生素从而造成了体内细菌群体的失调所致[4]。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的观察研究发现,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据病原菌总数的比例为72.7%。究其原因主要为在临床用药中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由革兰阳性球菌转变为革兰阴性杆菌。从表1所统计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来看,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中较为容易引发二次感染。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为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数有着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部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从而可能和铜绿假单胞菌受感染演变为革兰阴性杆菌的病院感染存在一定关联[5]。
在对造成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时发现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以及大量服用抗生素并且未遵照医嘱按规定服药均容易导致正常菌群的破坏从而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受到严重的感染[6]。除此之外,胸部腹部的手术同样对于腹部的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由此看来,在对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疾病的防治措施中需要对患者的用药加以严格控制的同时加强对其胸部腹部手术的护理工作以防止患者遭受二次感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静波,王欣,陈佰义. 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05) :730-733.
[2] 王晓霞,王安清,邹连章,李文郎,曾妙弟.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2) :1797-1798.
[3] 郑海波,谢明水. 随州市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干预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03) :601-602.
[4] 楼大钧,朱麒钱,金华伟,斯徐伟,官莉莉,俞钟明.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11) :1458-1460.
[5] 闫伯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28(05) :612-614.
[6] 潘珍,陈波. 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J]. 今日药学. 2011,21(03) :184-186.
【关键词】 呼吸内科感染病原菌相关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12-0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本文便搜集了近几年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312例进行痰菌的培养和研究,旨在对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感染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旨在为临床呼吸内科感染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312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06例,女性患者106例,年龄跨度为2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3.4±1.3)岁,312例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共237例,占患者总数的比例为76.0%。患者的肺部感染共包括肺炎以及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的咳痰进行取样进行送检痰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为将培养菌的温度控制位35℃,通过18至24h的分离作用之后对其所得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检验[2]。将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取样送检,对于真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一律进行进一步的菌类鉴定[3]。
2结果
2.1痰菌培养阳性率
从312例患者的痰菌培养结果来看,共分离出病原菌132株,病原菌的阳性率为42.3%。
2.2病原菌分布情况
132株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96株,占据病原菌总数的72.7%,革兰阳性菌有23株,在病原菌中所占的比例为17.4%,剩余有13株真菌,所占比例为9.8%。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
2.3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共有237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76.0%,这237例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8例,由此可见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312例患者中由于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而受到感染的患者有87例,另外有未按医嘱规定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而感染的患者242例,此外还包括由于胸部或者腹部手术而受到感染的患者37例。
3 结论
呼吸内科感染的患者一般为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服用抗生素从而造成了体内细菌群体的失调所致[4]。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的观察研究发现,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据病原菌总数的比例为72.7%。究其原因主要为在临床用药中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由革兰阳性球菌转变为革兰阴性杆菌。从表1所统计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来看,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中较为容易引发二次感染。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为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数有着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部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从而可能和铜绿假单胞菌受感染演变为革兰阴性杆菌的病院感染存在一定关联[5]。
在对造成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时发现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以及大量服用抗生素并且未遵照医嘱按规定服药均容易导致正常菌群的破坏从而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受到严重的感染[6]。除此之外,胸部腹部的手术同样对于腹部的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由此看来,在对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疾病的防治措施中需要对患者的用药加以严格控制的同时加强对其胸部腹部手术的护理工作以防止患者遭受二次感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静波,王欣,陈佰义. 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05) :730-733.
[2] 王晓霞,王安清,邹连章,李文郎,曾妙弟.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2) :1797-1798.
[3] 郑海波,谢明水. 随州市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干预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03) :601-602.
[4] 楼大钧,朱麒钱,金华伟,斯徐伟,官莉莉,俞钟明.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11) :1458-1460.
[5] 闫伯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28(05) :612-614.
[6] 潘珍,陈波. 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J]. 今日药学. 2011,21(03) :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