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来找去,未曾想到,延安市教育局竟是一个蜗居在北关街道旁的一个狭窄的小院落,旧楼灰砖经风雨剥落,透着几分寒酸和清冷。楼道窄窄有些昏暗。局长办公室能放置也仅能放置长短三只旧沙发。沙发低矮,一屁股坐下去便如陷入坑里。左右顾盼,面积不过七八个平方米,全然的一个斗室。倘若挂幅刘禹锡的《陋室铭》,写实中就蕴含了调侃的意味。
主人埋首批发文件,待他抬头时,我的眼前忽地一亮,惊诧起来:这又是一个“未曾想到”。此前,朋友告诉我白生瑞2000年担任延安市教育局局长后,提出改善人生,造福社会,创办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的教育。而且认真调查,精心决策,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至2004年,全市先后有8个县实现了“普九”目标,改扩建校舍170万平方米,教育总投入42.5亿元。至2006年底,全市高中在校人数由2001年的1.9万人增加到6.1万人,入学率由30%上升到65%,高出全国水平15%,二本上线人数扩大了两倍。延安市教育事业得到了整体提升。工作量如此之大,主事人含辛茹苦,又该耗费多大的心力啊!所以,猜想中,局长自然应是“老局长”,年约50岁。个头不高,黑脸庞上缀满皱纹,目光焦虑,显着疲倦之态。而眼前的白局长,高挑个儿,四十五六岁,脸庞白皙,乌发满头,双目灼灼,他礼貌地向我一点头,便是一个‘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动作,这个反差未免太大了!
以文会友,古已有之。我是看了《陕西教育·延安特刊》关于他办教育的报道,令我感叹之余生发着敬佩。故而路经延安特意登门拜访。
白生瑞已出版散文集《黄风摇落心头雨》和《守望陕北》,学术论文集《中小学校长八要八忌》,可说是笔耕不辍。专家评论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于故乡陕北的热爱,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本源,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细腻的感情带着几分淡淡的哀愁和伤感,这是陕北秋韵之中美妙而迷人的一个重要层面,是诗情画意的独特的存在形式。”提到创作,白生瑞说:“写农村,使我有一种家园情结。我这人爱清静却怕寂寞,爱散淡但守纪律,爱大自然也喜欢城市,常知足也希望能进步。追根溯源,我的精神源头就在家乡延川县郝家千村的山峁里。”说着,他取出一摞照片,为我指点介绍起来:这是家乡积翠山上的老院子,老窑洞,这是我亲手盖的三间新平房。照片上,村上的秧歌队红男绿女正在翩翩起舞,极其热闹,想来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吧!他特意挑出一张,扬眉笑道:“这个圆圆的山峁有30多亩,是我按县上的退耕还林政策承包的,花了一万多元植树绿化。我挖了大小两个月池,中有清渠相通,抽得沟底水,浇绿满山树。这树3000多棵呢,全是我一棵棵精心栽起。”一个市教育局长在家乡种树,可能在延安乃至陕西省的行政官员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觉得不可思议。他的父亲也说,现在农民都向外面跑,你把你的工作干好就行了,跑乡村栽什么树啊!要栽树就栽枣树得了,偏要栽什么松树柏树,长得慢不说,又成不了材!他们不知道,白生瑞栽树,没有功利主义,又不是培育木材,只是为了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栽种经济作物,就要剪枝,浇水,采收,占时费力,违背自己的初衷。栽上松柏树,相对消闲,一任它去长,常年四季为大自然增加着一份绿色。他栽树。也是在悟道,是在陶冶性情。起初,苗木初成,他按技术人员的指点,丈量树距,又剪又拔,但他很快就觉悟到,树也是有生命的,应当有宽容之心,那怕有一片绿叶也要爱惜,争取保留下来。这也和对学校的管理一样,应当多指点而少检查干扰;对学生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做无心的伤害,要呵护他们的成长。每次得闲回家,他总要上山一棵棵地查看,看它们的长势,看它们的变化,为它们拔节、培土、剪枝。有时到家时天都黑了,他也会打着电筒,就着月光走上山峁去看。也许是有些痴情吧,他给这个山峁起名‘朴园’。那也是想想奢华过后总归是平静,返璞归真,时时提醒着自己!看他拍摄的照片,只见山峁较低,旁边还隐现着稍高的坡梁。山峁上还平出了一片地来,用水泥沙灰砌了几个石凳,一面圆桌,劳累时可以喝水休息,休闲时可以邀约了三五挚友品茗下棋,指点川原美景。我笑道:“这张石桌犹如华山上的下棋亭,竟至有仙气了。又亦如诸葛亮先生的卧龙岗,发散着聪灵,怪不得你二十年一路走来,工作适意,文学有成了。”他也笑道:“今夏里省上勘测队来了几位同志,在山上看了都惊叹道,转过陕北许多地方,这块地方的俊美还真是与众不同呢!”我端详着照片,仔细看了,道:“老白,我倒有一种感悟,作为教育局长,你管理和培养着数万学子,这些学子就是你山峁上的树;山峁上的这些树苗,这些青松桧柏,其实就是你心中的数万学生啊!百年树人,这一切都隐在潜意识之中。古人讲‘一树梅花一放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牵动着你的心,你是恨不得化身千亿,呵护着每一个学生。一个人,一个领导有没有事业心、责任心,会在日常作为中体现出来,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张扬的。”翻捡和凝视着那张张照片,我竟至也很神往动情,说:“老白,我真想能到你的‘朴园’去走走,就地打个滚,感受一下地气,沾带一些仙气,朗诵朗诵艾青的那句名诗:为什么我总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彼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那多好啊!”
“欢迎,欢迎!”白生瑞笑道:“那就另有一种意境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求之不得呢!我们还可以效古人一乐,归乡忆旧事,把酒话桑麻,痛痛快快地体味一番新时期农家乐的快意。”我的心被说得热乎起来,情绪高涨,忽然想起一件关于他的报道来,我感受着他高尚的品质和深深的敬业精神。那是他一次途经一个小学校门口,看到小学生在马路上天女散花般撕扯纸片玩。他愤怒了,当即给校长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长信,指出“我作为教育局长,目之所至,令人汗颜。不久前,我们还组织学生上街搞创建文明路段示范活动,难道这番苦心孤诣对孩子一点教益都没有?古人讲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是文明与荒蛮的分水岭,不知贵校同仁见此情景作何感想?此事当以小见大,断不可听之任之,建议围绕这起‘事件’搞一次专题队会,宣传八荣八耻,提高认识。何时召开会议,电告市局,届时我将亲往参加。”看到这封信时我真的很震撼,深深地被感动了。很难想象,一个统管全市13个县数万中小学生和数千名教职员工的市局局长,会注意到这种偶然碰到的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见微知著一抓到底,严厉中不乏呵护之情,点出问题的同时又给出了解决的办法,这种自觉律人律己的态度,又岂是“认真”二字可以解释?人没有文化,什么坏事都敢干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要问延安市近年来教育事业能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答案就在这里!是的,延川县“朴园”山峁上的小树苗,延安市数万中小学生都应该共同为他们能有这样的管理者而高兴!
匆匆地路过延安,匆匆地交谈,但那份感受却未匆匆淡去,直如延川县又甜又香的大红枣,洗净后晒了,含在口中,愈咀嚼味道愈绵长香醇。想想白生瑞工作的那间斗室,就会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活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
主人埋首批发文件,待他抬头时,我的眼前忽地一亮,惊诧起来:这又是一个“未曾想到”。此前,朋友告诉我白生瑞2000年担任延安市教育局局长后,提出改善人生,造福社会,创办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的教育。而且认真调查,精心决策,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至2004年,全市先后有8个县实现了“普九”目标,改扩建校舍170万平方米,教育总投入42.5亿元。至2006年底,全市高中在校人数由2001年的1.9万人增加到6.1万人,入学率由30%上升到65%,高出全国水平15%,二本上线人数扩大了两倍。延安市教育事业得到了整体提升。工作量如此之大,主事人含辛茹苦,又该耗费多大的心力啊!所以,猜想中,局长自然应是“老局长”,年约50岁。个头不高,黑脸庞上缀满皱纹,目光焦虑,显着疲倦之态。而眼前的白局长,高挑个儿,四十五六岁,脸庞白皙,乌发满头,双目灼灼,他礼貌地向我一点头,便是一个‘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动作,这个反差未免太大了!
以文会友,古已有之。我是看了《陕西教育·延安特刊》关于他办教育的报道,令我感叹之余生发着敬佩。故而路经延安特意登门拜访。
白生瑞已出版散文集《黄风摇落心头雨》和《守望陕北》,学术论文集《中小学校长八要八忌》,可说是笔耕不辍。专家评论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于故乡陕北的热爱,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本源,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细腻的感情带着几分淡淡的哀愁和伤感,这是陕北秋韵之中美妙而迷人的一个重要层面,是诗情画意的独特的存在形式。”提到创作,白生瑞说:“写农村,使我有一种家园情结。我这人爱清静却怕寂寞,爱散淡但守纪律,爱大自然也喜欢城市,常知足也希望能进步。追根溯源,我的精神源头就在家乡延川县郝家千村的山峁里。”说着,他取出一摞照片,为我指点介绍起来:这是家乡积翠山上的老院子,老窑洞,这是我亲手盖的三间新平房。照片上,村上的秧歌队红男绿女正在翩翩起舞,极其热闹,想来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吧!他特意挑出一张,扬眉笑道:“这个圆圆的山峁有30多亩,是我按县上的退耕还林政策承包的,花了一万多元植树绿化。我挖了大小两个月池,中有清渠相通,抽得沟底水,浇绿满山树。这树3000多棵呢,全是我一棵棵精心栽起。”一个市教育局长在家乡种树,可能在延安乃至陕西省的行政官员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觉得不可思议。他的父亲也说,现在农民都向外面跑,你把你的工作干好就行了,跑乡村栽什么树啊!要栽树就栽枣树得了,偏要栽什么松树柏树,长得慢不说,又成不了材!他们不知道,白生瑞栽树,没有功利主义,又不是培育木材,只是为了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栽种经济作物,就要剪枝,浇水,采收,占时费力,违背自己的初衷。栽上松柏树,相对消闲,一任它去长,常年四季为大自然增加着一份绿色。他栽树。也是在悟道,是在陶冶性情。起初,苗木初成,他按技术人员的指点,丈量树距,又剪又拔,但他很快就觉悟到,树也是有生命的,应当有宽容之心,那怕有一片绿叶也要爱惜,争取保留下来。这也和对学校的管理一样,应当多指点而少检查干扰;对学生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做无心的伤害,要呵护他们的成长。每次得闲回家,他总要上山一棵棵地查看,看它们的长势,看它们的变化,为它们拔节、培土、剪枝。有时到家时天都黑了,他也会打着电筒,就着月光走上山峁去看。也许是有些痴情吧,他给这个山峁起名‘朴园’。那也是想想奢华过后总归是平静,返璞归真,时时提醒着自己!看他拍摄的照片,只见山峁较低,旁边还隐现着稍高的坡梁。山峁上还平出了一片地来,用水泥沙灰砌了几个石凳,一面圆桌,劳累时可以喝水休息,休闲时可以邀约了三五挚友品茗下棋,指点川原美景。我笑道:“这张石桌犹如华山上的下棋亭,竟至有仙气了。又亦如诸葛亮先生的卧龙岗,发散着聪灵,怪不得你二十年一路走来,工作适意,文学有成了。”他也笑道:“今夏里省上勘测队来了几位同志,在山上看了都惊叹道,转过陕北许多地方,这块地方的俊美还真是与众不同呢!”我端详着照片,仔细看了,道:“老白,我倒有一种感悟,作为教育局长,你管理和培养着数万学子,这些学子就是你山峁上的树;山峁上的这些树苗,这些青松桧柏,其实就是你心中的数万学生啊!百年树人,这一切都隐在潜意识之中。古人讲‘一树梅花一放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牵动着你的心,你是恨不得化身千亿,呵护着每一个学生。一个人,一个领导有没有事业心、责任心,会在日常作为中体现出来,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张扬的。”翻捡和凝视着那张张照片,我竟至也很神往动情,说:“老白,我真想能到你的‘朴园’去走走,就地打个滚,感受一下地气,沾带一些仙气,朗诵朗诵艾青的那句名诗:为什么我总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彼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那多好啊!”
“欢迎,欢迎!”白生瑞笑道:“那就另有一种意境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求之不得呢!我们还可以效古人一乐,归乡忆旧事,把酒话桑麻,痛痛快快地体味一番新时期农家乐的快意。”我的心被说得热乎起来,情绪高涨,忽然想起一件关于他的报道来,我感受着他高尚的品质和深深的敬业精神。那是他一次途经一个小学校门口,看到小学生在马路上天女散花般撕扯纸片玩。他愤怒了,当即给校长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长信,指出“我作为教育局长,目之所至,令人汗颜。不久前,我们还组织学生上街搞创建文明路段示范活动,难道这番苦心孤诣对孩子一点教益都没有?古人讲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是文明与荒蛮的分水岭,不知贵校同仁见此情景作何感想?此事当以小见大,断不可听之任之,建议围绕这起‘事件’搞一次专题队会,宣传八荣八耻,提高认识。何时召开会议,电告市局,届时我将亲往参加。”看到这封信时我真的很震撼,深深地被感动了。很难想象,一个统管全市13个县数万中小学生和数千名教职员工的市局局长,会注意到这种偶然碰到的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见微知著一抓到底,严厉中不乏呵护之情,点出问题的同时又给出了解决的办法,这种自觉律人律己的态度,又岂是“认真”二字可以解释?人没有文化,什么坏事都敢干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要问延安市近年来教育事业能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答案就在这里!是的,延川县“朴园”山峁上的小树苗,延安市数万中小学生都应该共同为他们能有这样的管理者而高兴!
匆匆地路过延安,匆匆地交谈,但那份感受却未匆匆淡去,直如延川县又甜又香的大红枣,洗净后晒了,含在口中,愈咀嚼味道愈绵长香醇。想想白生瑞工作的那间斗室,就会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活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