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灿烂奇葩。
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它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石雕的历史最为悠久。我国以石头为材料,打造原始劳动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石刀、石斧等,山顶洞人制做了最早的装饰艺术——串饰(项链)。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璜、珠……”。
石头本无言,是世代的能工巧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将人们的丰富情感,美好企盼、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审美情趣寄托其中,以石为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历代传人们以石为纸,写就了一部部传世之作,留下了美好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石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历史与现代并立,让今人与古人做心灵的对话。石雕犹如一个管窥历史的万花筒,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宗教学家、民俗学家,都可以从中研究获得各自的收获和成果,传诵着中华民族的聪颖与美德。
石雕的种类繁多,从功用上划分为实用型和观赏型。实用型从原始的石器工具到最初的生活用具,发展到各类建筑和宗教用品。小如石臼、石桌、石磨、香炉,大到皇宫、府邸,庙宇、陵墓、桥梁等。观赏型则以室内陈设、印纽、果盘、手镯、动物、人物、山水摆件等。室外有佛像、牌坊、石窟、碑林、庭院景观、摩崖石刻等,所有石雕,都各具千秋,意蕴绵长。
石雕艺术表达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中国人对石雕有着特殊的感情,既实用又观赏。无论走哪里,都能与风韵各异的石雕不期而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石材质坚硬、价廉、色彩丰富、种类齐全,深为喜爱。上至皇亲显贵,下达黎民百姓。
有主题明确的佛教群雕,如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经历北齐的天龙山石窟,乐山大佛等……每一处都彰显着神灵的威仪,体态优美,刀法洗练,气势恢宏。有代表权贵至尊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世界闻名的圆明园,雕工精致、庄重典雅,气宇轩扬,彰显皇家的磅礴气魄。有百姓喜闻乐见祈福纳祥的龙、凤、狮子、麒麟、人物、花鸟虫草等等。各种石雕姿态万千,生动可爱,线条简炼,造型传神。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有别,风俗习惯各异,各种艺术生成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气息,石雕也不例外。因此,祖国大地才留有不同材质、不同雕工、不同特点的精美石雕作品。如:“北有曲阳,南有惠安”,徽派三雕、山西晋中石刻、泉州石雕、寿山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毛公石雕、巴林、和田玉雕等等。它们或粗犷、或灵秀,或庄重典雅、或细腻玲珑,大小有别,形态各异,色彩纷呈,都显示着地域灵气。
勤劳智慧的石雕艺人,用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等不同的技法,表现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石雕作品无处不在渗透生活。人物刻画传神、灵动、充分展示了民族、民间审美情趣,展示了文明古国自尊、自强、渊博厚重的文化底蕴。
石雕经历了历史无数次的洗礼和打压,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那些幸免于难的石雕,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新的石雕作品中,原有的一些功能已经逐渐消失,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寄托人们美好愿望。色彩亮丽、可供鉴赏的石雕摆件,始终得到了延续,如寿山石雕、青田石雕、各种玉石雕……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艺美术得到了真正重视。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迎来了春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艺美术行业日渐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阔步走进新生活,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攀升,审美情趣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概念,已不再满足那内容老套的花卉、炉瓶、观音、佛像之类。寓其意、乐其心,追求具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及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面对石雕艺术的现状。如何冷静分析和思考石雕创作从形式美发展到艺术美,正视面临的另一种机遇与挑战,是十分必要的。多少年来。石雕创作一直注重形式刻画。而忽略了石雕的“艺术美”。哲学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石雕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应该突出艺术的特性。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其“技”都是手段,表现“艺”才是根本。有许多工艺美术作品,只片面追求形似,忽视艺术本意,甚至制作粗劣、低俗、杂乱无章。业内称“垃圾雕刻”,即杂、满、粗、艳。杂:就是主次颠倒无序,点缀物繁琐,人物衣纹、飘带杂乱无章,生硬、呆滞。满:即面面俱到雕遍石材,视觉感花俏、堵闷,使人无喘息之机。粗:是制做粗劣,比例失调,简化、偷工。雕刻中不伦不类随意挥刀就凿,作品臃肿。艳:是过于追求表面亮度、光泽,刺目,无柔和与古朴之美感。
如此片面地追求形似造形,就必然忽略石雕的艺术造型所应该体现的技法美、质地机理美、布局美和外轮廓的线条美。
技法美,是指刀法运用。刀法是作者在数十年实践中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摸索出对各种工具巧妙应用的技巧。运刀上要稳健,刀痕细腻,条条清晰、明朗,既流畅又不间断,无停顿、含糊,做到“朴中有凌、凌中有朴”。粗犷中见灵秀。善于以刀代笔,将自己的意境通过刀融于作品中。
质地美,石雕作品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的美感。巧妙利用石材不同的色彩、肌理、能烘托作品氛围,丰富作品内涵,点缀作品的意境,强化作品的感染力。荒凿印的粗犷,班驳的返朴归真,力求材质的自然美得以充分利用,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布局美,是说作品整体主次分明,繁简有致,相互依托,审“石”度势,善于取舍。古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哲理,但不能墨守成规。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要有胆识、敢于创新,巧妙布局,细心收拾,使布局独具匠心,美感洋溢。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通过微妙的变化达到视觉感应上的强烈冲击力,更让人震撼。
线条美,一件作品的成败,其外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美主要以线条表现出来。古老的“S”形流动线条和太极刚柔相融的线条,都点明了线条流动的无限性。线的长短、曲直相交与石的表面粗糙、凹凸、曲折,打破了静止与固定的模式,产生了艺术效果延伸了作品的生命力。增强了整件作品的可视性和可读性,体现了较强的韵律感。
石雕艺术的美有很多因素组成,思想、意境、造型和材质。它们组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为互补,使作品意韵深邃。
石雕创作形式美走向艺术美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进步和需要。怎样创作有时代气息的、有个性的
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它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石雕的历史最为悠久。我国以石头为材料,打造原始劳动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石刀、石斧等,山顶洞人制做了最早的装饰艺术——串饰(项链)。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璜、珠……”。
石头本无言,是世代的能工巧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将人们的丰富情感,美好企盼、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审美情趣寄托其中,以石为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历代传人们以石为纸,写就了一部部传世之作,留下了美好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石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历史与现代并立,让今人与古人做心灵的对话。石雕犹如一个管窥历史的万花筒,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宗教学家、民俗学家,都可以从中研究获得各自的收获和成果,传诵着中华民族的聪颖与美德。
石雕的种类繁多,从功用上划分为实用型和观赏型。实用型从原始的石器工具到最初的生活用具,发展到各类建筑和宗教用品。小如石臼、石桌、石磨、香炉,大到皇宫、府邸,庙宇、陵墓、桥梁等。观赏型则以室内陈设、印纽、果盘、手镯、动物、人物、山水摆件等。室外有佛像、牌坊、石窟、碑林、庭院景观、摩崖石刻等,所有石雕,都各具千秋,意蕴绵长。
石雕艺术表达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中国人对石雕有着特殊的感情,既实用又观赏。无论走哪里,都能与风韵各异的石雕不期而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石材质坚硬、价廉、色彩丰富、种类齐全,深为喜爱。上至皇亲显贵,下达黎民百姓。
有主题明确的佛教群雕,如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经历北齐的天龙山石窟,乐山大佛等……每一处都彰显着神灵的威仪,体态优美,刀法洗练,气势恢宏。有代表权贵至尊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世界闻名的圆明园,雕工精致、庄重典雅,气宇轩扬,彰显皇家的磅礴气魄。有百姓喜闻乐见祈福纳祥的龙、凤、狮子、麒麟、人物、花鸟虫草等等。各种石雕姿态万千,生动可爱,线条简炼,造型传神。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有别,风俗习惯各异,各种艺术生成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气息,石雕也不例外。因此,祖国大地才留有不同材质、不同雕工、不同特点的精美石雕作品。如:“北有曲阳,南有惠安”,徽派三雕、山西晋中石刻、泉州石雕、寿山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毛公石雕、巴林、和田玉雕等等。它们或粗犷、或灵秀,或庄重典雅、或细腻玲珑,大小有别,形态各异,色彩纷呈,都显示着地域灵气。
勤劳智慧的石雕艺人,用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等不同的技法,表现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石雕作品无处不在渗透生活。人物刻画传神、灵动、充分展示了民族、民间审美情趣,展示了文明古国自尊、自强、渊博厚重的文化底蕴。
石雕经历了历史无数次的洗礼和打压,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那些幸免于难的石雕,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新的石雕作品中,原有的一些功能已经逐渐消失,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寄托人们美好愿望。色彩亮丽、可供鉴赏的石雕摆件,始终得到了延续,如寿山石雕、青田石雕、各种玉石雕……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艺美术得到了真正重视。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迎来了春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艺美术行业日渐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阔步走进新生活,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攀升,审美情趣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概念,已不再满足那内容老套的花卉、炉瓶、观音、佛像之类。寓其意、乐其心,追求具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及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面对石雕艺术的现状。如何冷静分析和思考石雕创作从形式美发展到艺术美,正视面临的另一种机遇与挑战,是十分必要的。多少年来。石雕创作一直注重形式刻画。而忽略了石雕的“艺术美”。哲学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石雕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应该突出艺术的特性。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其“技”都是手段,表现“艺”才是根本。有许多工艺美术作品,只片面追求形似,忽视艺术本意,甚至制作粗劣、低俗、杂乱无章。业内称“垃圾雕刻”,即杂、满、粗、艳。杂:就是主次颠倒无序,点缀物繁琐,人物衣纹、飘带杂乱无章,生硬、呆滞。满:即面面俱到雕遍石材,视觉感花俏、堵闷,使人无喘息之机。粗:是制做粗劣,比例失调,简化、偷工。雕刻中不伦不类随意挥刀就凿,作品臃肿。艳:是过于追求表面亮度、光泽,刺目,无柔和与古朴之美感。
如此片面地追求形似造形,就必然忽略石雕的艺术造型所应该体现的技法美、质地机理美、布局美和外轮廓的线条美。
技法美,是指刀法运用。刀法是作者在数十年实践中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摸索出对各种工具巧妙应用的技巧。运刀上要稳健,刀痕细腻,条条清晰、明朗,既流畅又不间断,无停顿、含糊,做到“朴中有凌、凌中有朴”。粗犷中见灵秀。善于以刀代笔,将自己的意境通过刀融于作品中。
质地美,石雕作品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的美感。巧妙利用石材不同的色彩、肌理、能烘托作品氛围,丰富作品内涵,点缀作品的意境,强化作品的感染力。荒凿印的粗犷,班驳的返朴归真,力求材质的自然美得以充分利用,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布局美,是说作品整体主次分明,繁简有致,相互依托,审“石”度势,善于取舍。古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哲理,但不能墨守成规。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要有胆识、敢于创新,巧妙布局,细心收拾,使布局独具匠心,美感洋溢。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通过微妙的变化达到视觉感应上的强烈冲击力,更让人震撼。
线条美,一件作品的成败,其外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美主要以线条表现出来。古老的“S”形流动线条和太极刚柔相融的线条,都点明了线条流动的无限性。线的长短、曲直相交与石的表面粗糙、凹凸、曲折,打破了静止与固定的模式,产生了艺术效果延伸了作品的生命力。增强了整件作品的可视性和可读性,体现了较强的韵律感。
石雕艺术的美有很多因素组成,思想、意境、造型和材质。它们组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为互补,使作品意韵深邃。
石雕创作形式美走向艺术美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进步和需要。怎样创作有时代气息的、有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