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并称为“冀东三枝花”。它们是唐山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其发源地为唐山乐亭县、滦县、滦南县一带。历经代代传承,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唐山皮影已经被正式确立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唐山皮影戏作为我国冀东的特色民俗文化,已经划过了一千多年的璀璨星河,深深地打上了这一区域的文化审美烙印。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因其雕刻材料选用驴皮,故又称“驴皮影儿”。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角度论述了唐山皮影的产生、制作工艺、演出用具、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保护。【关键词】冀东三枝花;唐山皮影;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一、唐山皮影的诞生
关于皮影的孕育和产生,有几种传说,可见于正史的却很少。史册中关于唐山皮影的记载,最早是在北宋时期。后人在诸多书刊中可以找到当年皮影演出的记载。比如《事物纪原》、《都城纪胜》《梦梁录》等书都有对演影的描述。相传,皮影萌牙于汉代。汉武帝思念逝去的宠妃李夫人,方士剪桐为影让李夫人“姗姗来迟”的传说,或许是古人成功弄影的肇始,虽然这还远远不能称之为影戏,但影戏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
皮影戏是我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大至形成于晚唐五代至宋初,而于两宋时期兴盛,以后时沉时浮,绵延至今。唐代,剪纸艺术、观灯习俗、傀儡戏、讲俗都非常盛行,这些都与皮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唐代影戏已经出现,已基本達成人们的共识。经宋一朝,人们热衷艺术,热衷对艺术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其中对影戏的记载甚至详细到艺人的姓名。由此可见影戏在宋代的繁荣程度。宋金战争中,中原的影戏一部分被偏安的南宋王朝带到了南方,一部分被金朝大军一路带到了北方各地。而滦州的风土似乎更富有营养,影戏在这里扎根,并与这里的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明清时代,由于观众的喜爱和民风的滋养,影戏在冀东地区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唐山皮影从雕刻造型、剧本剧目、演出形式、唱腔曲牌等各个方面均完成了最后的定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致形态。
唐山博物馆皮影厅藏有清代皮影——皇家仪仗队。皇家仪仗队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皮影。所有的影人及场景均为清代至民国早期作品。这组皮影展现了演出中皇家出巡的壮观景象。仪仗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边是威风凛凛御林军护卫;中间是皇帝、皇后分乘的龙辇、凤辇;后边是文武官员护驾随行。
二、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非常严谨,细分为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八个步骤。
(一)刮皮
刮皮的方法分为两种:硬刮和软刮。刮皮的工具叫锼子,双手紧擎锼子把,用外沿利韧垂直于驴皮表面来刮驴毛,用力要匀,以免将皮子刮破,直到将皮子刮得净亮、透明为止。
(二)浆皮
刮好的驴皮叫生皮,生皮遇水容易收缩,遇到风吹或者灯烤又容易卷曲,另外生皮有油性,很难着色和涂染,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就要浆皮。浆过的驴皮,也叫做“熟皮”。皮子涂上颜色不褪色、不浸油,透明度也高。
(三)选皮
这是驴皮在浆好之后,描样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第一,选皮要掌握好皮子的横竖,横向的皮子容易卷曲,雕刻时要顺向雕刻,否则,雕完以后,应该下垂的反而要上翘了,影响演出效果。第二,驴皮各部位的使用有所不同。对于选皮,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首打油诗:
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
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
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
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
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
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
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
鼻直眼尖帅盔尖,斜行一线尖对尖。
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
(四)描样
将选好的皮子按影人所需尺寸剪下,放在影人图谱上面,由于皮子透明,通过皮子能看见图谱。然后用自制铁笔(也有用蜡板笔)沿着图谱线条仔细描画在皮子上面。用针扎出白痕,白痕成线,这样便能清晰地看出图案的造型。
(五)雕刻皮影时,皮子下面需要用垫板,也称为蜡板
这种蜡板一般都是雕刻艺人自已来制作,整个雕刻过程中,要匠心独运,意在刀先,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和统一,走刀时刀口一定要垂直,用力要均匀,落刀要准确,刀口回转自由。雕刻时,起刀要快,收刀要稳,中锋行刀,唐山皮影的雕刻是以直刀为主的。
(六)上色
皮影雕刻完以后,是无色的,需要上色,也叫“涂染”。雕好的素胎影人在上色之前要用拧干的湿毛巾在皮子两面擦一擦,为的是上色方便。然后用两支毛笔,一只蘸色,一只蘸清水,在需要晕染的地方先上色,后以清水笔晕出深浅层次,无需晕染的地方平涂即可,但都要注意影人两面着色必须要一致。
(七)罩油
所谓罩油的过程也就是上油。涂好颜色的影人经过夹压干透之后就可以上油了,上油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刀口,使影人更加透亮;二是为了防水和尽量避免灯烟熏黑,使影人使用得更耐久,操作起来关节活动更便利。
(八)组装
组装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因为皮影都是分解雕刻的,所以要将它们装订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皮影是傀儡戏,演出时操纵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操纵需要,已做好的影人要装配操纵箭杆,以支配动作。
三、唐山皮影的演出工具
(一)伴奏乐器 唐山皮影早期伴奏乐器为手敲木鱼,至明末清初使用了锣、钹、南弦子等。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声腔艺术的升华,伴奏乐器也在不断变革,“金蹦”先换成二胡,后又换成木筒四胡,到30年代中期又换成铜筒四胡,乐器配备上有锣、鼓、铙、钹等。如今又使用了阮、唢呐、笙、三弦、月琴、笛子和揚琴,使伴奏音乐既有了层次,又有了厚度;既烘托了气氛,又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演出使用的灯具
灯的应用与发展是影戏表演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是皮影演出的光源,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如漫天云雾、风云变幻、电闪雷鸣等景象,都通过灯制作出特殊的演出效果。过去唐山皮影影班,一般由拿下影的人负责给灯添油,制造灯光效果。
(三)影卷
影卷也是唐山皮影演出时使用的剧本,因初期曾以诵经调演唱,所以也叫“影经”,后受到“宝卷”的影响,改称“影卷”。演员平时一般都不记台词,演出时看着影卷“照本宣科”。
四、唐山皮影的现状及保护
(一)发展现状
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目前的戏班艺人年龄普遍偏高,平均在60岁以上。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演出费用太低,年轻人需要养家糊口,自然不会选择这个行业;二是艺人的子女大多嫌皮影戏土气,没什么用,不愿意学。
皮影戏自身发展不够与时俱进,没有好戏、新戏,唱来唱去都是都是那几个老剧目。
电视等媒体的全面覆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另外皮影戏受众人群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对皮影戏的唱腔唱调亦没有对流行音乐的喜爱,这都对皮影戏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保护与传承
保护老艺人,避免“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情况发生。为老艺人提供演出场地,为普通大众创造欣赏、学习的条件。唐山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每周二、周四上午在A馆皮影厅都有皮影演出。这就为喜爱皮影的广大群众提供了表演、欣赏的场所。
大专以上艺术学校开设影戏艺术课程,设置传统影戏专业,培养戏曲人才。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对皮影戏的宣传,增强人们对皮影的了解,唤起人们对皮影戏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
政府和各界应适当发挥桥梁作用,为影戏渗透并立足于城市提供渠道,为其争取一些市场。
五、结语
皮影戏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首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但同时用于影戏表演的道具“皮影”和“纸影”又是一些精美的工艺制品,故它又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影戏早已走过鼎盛阶段,步入衰落。当前的影戏演出呈现出“整体大衰落,局部小繁荣”的态势。分布区域、演出队伍和市场逐步萎缩,是各地影戏面临的共同困境。唐山影戏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它的生存方式、艺术形式等领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影戏多样化的复杂生存态势,是我们在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时必须参照的依据和出发点。社会各界应当施以援手,联合引导,搭设、建立一些有效有益的渠道。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唐山皮影世代得以延续下去。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一、唐山皮影的诞生
关于皮影的孕育和产生,有几种传说,可见于正史的却很少。史册中关于唐山皮影的记载,最早是在北宋时期。后人在诸多书刊中可以找到当年皮影演出的记载。比如《事物纪原》、《都城纪胜》《梦梁录》等书都有对演影的描述。相传,皮影萌牙于汉代。汉武帝思念逝去的宠妃李夫人,方士剪桐为影让李夫人“姗姗来迟”的传说,或许是古人成功弄影的肇始,虽然这还远远不能称之为影戏,但影戏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
皮影戏是我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大至形成于晚唐五代至宋初,而于两宋时期兴盛,以后时沉时浮,绵延至今。唐代,剪纸艺术、观灯习俗、傀儡戏、讲俗都非常盛行,这些都与皮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唐代影戏已经出现,已基本達成人们的共识。经宋一朝,人们热衷艺术,热衷对艺术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其中对影戏的记载甚至详细到艺人的姓名。由此可见影戏在宋代的繁荣程度。宋金战争中,中原的影戏一部分被偏安的南宋王朝带到了南方,一部分被金朝大军一路带到了北方各地。而滦州的风土似乎更富有营养,影戏在这里扎根,并与这里的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明清时代,由于观众的喜爱和民风的滋养,影戏在冀东地区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唐山皮影从雕刻造型、剧本剧目、演出形式、唱腔曲牌等各个方面均完成了最后的定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致形态。
唐山博物馆皮影厅藏有清代皮影——皇家仪仗队。皇家仪仗队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皮影。所有的影人及场景均为清代至民国早期作品。这组皮影展现了演出中皇家出巡的壮观景象。仪仗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边是威风凛凛御林军护卫;中间是皇帝、皇后分乘的龙辇、凤辇;后边是文武官员护驾随行。
二、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非常严谨,细分为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八个步骤。
(一)刮皮
刮皮的方法分为两种:硬刮和软刮。刮皮的工具叫锼子,双手紧擎锼子把,用外沿利韧垂直于驴皮表面来刮驴毛,用力要匀,以免将皮子刮破,直到将皮子刮得净亮、透明为止。
(二)浆皮
刮好的驴皮叫生皮,生皮遇水容易收缩,遇到风吹或者灯烤又容易卷曲,另外生皮有油性,很难着色和涂染,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就要浆皮。浆过的驴皮,也叫做“熟皮”。皮子涂上颜色不褪色、不浸油,透明度也高。
(三)选皮
这是驴皮在浆好之后,描样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第一,选皮要掌握好皮子的横竖,横向的皮子容易卷曲,雕刻时要顺向雕刻,否则,雕完以后,应该下垂的反而要上翘了,影响演出效果。第二,驴皮各部位的使用有所不同。对于选皮,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首打油诗:
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
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
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
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
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
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
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
鼻直眼尖帅盔尖,斜行一线尖对尖。
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
(四)描样
将选好的皮子按影人所需尺寸剪下,放在影人图谱上面,由于皮子透明,通过皮子能看见图谱。然后用自制铁笔(也有用蜡板笔)沿着图谱线条仔细描画在皮子上面。用针扎出白痕,白痕成线,这样便能清晰地看出图案的造型。
(五)雕刻皮影时,皮子下面需要用垫板,也称为蜡板
这种蜡板一般都是雕刻艺人自已来制作,整个雕刻过程中,要匠心独运,意在刀先,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和统一,走刀时刀口一定要垂直,用力要均匀,落刀要准确,刀口回转自由。雕刻时,起刀要快,收刀要稳,中锋行刀,唐山皮影的雕刻是以直刀为主的。
(六)上色
皮影雕刻完以后,是无色的,需要上色,也叫“涂染”。雕好的素胎影人在上色之前要用拧干的湿毛巾在皮子两面擦一擦,为的是上色方便。然后用两支毛笔,一只蘸色,一只蘸清水,在需要晕染的地方先上色,后以清水笔晕出深浅层次,无需晕染的地方平涂即可,但都要注意影人两面着色必须要一致。
(七)罩油
所谓罩油的过程也就是上油。涂好颜色的影人经过夹压干透之后就可以上油了,上油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刀口,使影人更加透亮;二是为了防水和尽量避免灯烟熏黑,使影人使用得更耐久,操作起来关节活动更便利。
(八)组装
组装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因为皮影都是分解雕刻的,所以要将它们装订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皮影是傀儡戏,演出时操纵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操纵需要,已做好的影人要装配操纵箭杆,以支配动作。
三、唐山皮影的演出工具
(一)伴奏乐器 唐山皮影早期伴奏乐器为手敲木鱼,至明末清初使用了锣、钹、南弦子等。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声腔艺术的升华,伴奏乐器也在不断变革,“金蹦”先换成二胡,后又换成木筒四胡,到30年代中期又换成铜筒四胡,乐器配备上有锣、鼓、铙、钹等。如今又使用了阮、唢呐、笙、三弦、月琴、笛子和揚琴,使伴奏音乐既有了层次,又有了厚度;既烘托了气氛,又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演出使用的灯具
灯的应用与发展是影戏表演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是皮影演出的光源,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如漫天云雾、风云变幻、电闪雷鸣等景象,都通过灯制作出特殊的演出效果。过去唐山皮影影班,一般由拿下影的人负责给灯添油,制造灯光效果。
(三)影卷
影卷也是唐山皮影演出时使用的剧本,因初期曾以诵经调演唱,所以也叫“影经”,后受到“宝卷”的影响,改称“影卷”。演员平时一般都不记台词,演出时看着影卷“照本宣科”。
四、唐山皮影的现状及保护
(一)发展现状
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目前的戏班艺人年龄普遍偏高,平均在60岁以上。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演出费用太低,年轻人需要养家糊口,自然不会选择这个行业;二是艺人的子女大多嫌皮影戏土气,没什么用,不愿意学。
皮影戏自身发展不够与时俱进,没有好戏、新戏,唱来唱去都是都是那几个老剧目。
电视等媒体的全面覆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另外皮影戏受众人群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对皮影戏的唱腔唱调亦没有对流行音乐的喜爱,这都对皮影戏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保护与传承
保护老艺人,避免“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情况发生。为老艺人提供演出场地,为普通大众创造欣赏、学习的条件。唐山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每周二、周四上午在A馆皮影厅都有皮影演出。这就为喜爱皮影的广大群众提供了表演、欣赏的场所。
大专以上艺术学校开设影戏艺术课程,设置传统影戏专业,培养戏曲人才。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对皮影戏的宣传,增强人们对皮影的了解,唤起人们对皮影戏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
政府和各界应适当发挥桥梁作用,为影戏渗透并立足于城市提供渠道,为其争取一些市场。
五、结语
皮影戏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首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但同时用于影戏表演的道具“皮影”和“纸影”又是一些精美的工艺制品,故它又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影戏早已走过鼎盛阶段,步入衰落。当前的影戏演出呈现出“整体大衰落,局部小繁荣”的态势。分布区域、演出队伍和市场逐步萎缩,是各地影戏面临的共同困境。唐山影戏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它的生存方式、艺术形式等领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影戏多样化的复杂生存态势,是我们在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时必须参照的依据和出发点。社会各界应当施以援手,联合引导,搭设、建立一些有效有益的渠道。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唐山皮影世代得以延续下去。